夏培肃院士:宁愿中国让别人恨让别人怕,也绝不能被人瞧不起

360影视 2025-01-06 12:25 2

摘要:在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长河中,夏培肃院士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闪耀着智慧与奉献的光辉。这位中国电子计算机领域的杰出专家,诞生于1923年7月28日的重庆,籍贯四川江津,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在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长河中,夏培肃院士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闪耀着智慧与奉献的光辉。这位中国电子计算机领域的杰出专家,诞生于1923年7月28日的重庆,籍贯四川江津,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1945年,夏培肃从中央大学电机系顺利毕业,开启了她辉煌学术生涯的序章。此后,她远渡重洋,于195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斩获博士学位,在学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1956年,她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为国内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传承奠定了基石。岁月沉淀,功绩斐然,1991年,她荣耀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这是对她多年来在科研道路上不懈耕耘的高度认可。

回溯至1947年,年仅24岁的夏培肃踏上了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电机系深造的征程。在那异国的学术殿堂里,她潜心钻研非线性理论及其应用,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创新性地提出一种解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图解法,并巧妙运用非线性理论深入探究电子线路的变参数振荡,展现出非凡的科研才华。然而,在英国的求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遭遇过令人痛心的歧视。当看到房东小女儿的地理教科书上充斥着诸如“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缠小脚”“中国人睡得早是因为太穷”等荒谬且带有偏见的描述时,夏培肃内心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她毫不犹豫地拿起书,带着满心的愤慨去找房东太太理论。但房东太太却固执己见,甚至提及曾向中国人捐赠衣物,反问夏培肃是否收到过。

那一刻,身处异国他乡的夏培肃,深刻地感受到国家落后所带来的屈辱。但她并未因此而沉沦,反而在心底暗暗发誓:“宁愿中国让别人恨、让别人怕,也绝不能被人瞧不起!”也就是在那时,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她的心田深深地扎下了根,并开始茁壮成长。

1951年,学有所成的夏培肃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担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之职。在清华园的岁月里,她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试制成功了电解质溶液计算盘。这一成果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它作为一种模拟计算装置,不仅能够求解电讯网络的稳态解和瞬态解,还能巧妙地用于求解高次代数方程式的根,为当时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时光流转至1952年,这一年成为了夏培肃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当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高瞻远瞩,提出了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的宏伟构想。夏培肃听闻后,内心的激情被瞬间点燃,她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坚定地认为“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研制自己的计算机”,并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工作之中。从此,她的命运便与中国的计算机事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共同书写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

在随后的科研征程中,夏培肃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1960年,由她亲自主持设计试制的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计算机——107计算机成功问世,这一伟大成就震惊了国内外科技界。2020年2月20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一篇深情缅怀夏培肃的文章中,庄重地将107计算机的诞生誉为中国迈向计算机技术自立的关键第一步,这无疑是对夏培肃及其团队卓越贡献的高度赞誉。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全球史》的作者汤姆・马拉尼,也曾对夏培肃在中国计算机事业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影响力惊叹不已,他由衷地赞叹道:“我从未见过那个时代的其他女性能够像她一样,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并担当起核心的领导角色。”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世纪70年代末期,夏培肃再次凭借其卓越的科研才能和创新思维,成功主持研制出高速阵列处理机150-AP,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立下了又一座丰碑。在这一过程中,她创新性地提出总体功能设计、逻辑设计和工程设计一体化的先进设计思想,使得该处理机的运算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最高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400万次,这一成绩远远超越了美国当时对中国禁运的同类产品,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强大实力,也为中国石油勘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大提高了常规地震资料的处理速度,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20世纪90年代起,夏培肃凭借其敏锐的科技洞察力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多次以书面形式向国家领导部门建言献策。她深刻地认识到高性能处理器芯片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极力主张中国应坚定不移地开展高性能处理器芯片的自主设计工作,并呼吁国家大力扶持通用CPU芯片及其产业的发展。她深知,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中国才能在高性能计算技术领域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实现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强。

在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夏培肃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展现出了一位杰出学者的高尚风范。1978年和1986年,她先后创办了《计算机学报》和英文学报《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并亲自担任第一任主编。在她的悉心培育下,这两份学术刊物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分别成为EI、SCI等国际权威索引刊物中的重要成员,为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1983年6月,夏培肃怀着对党的崇高敬意和对国家科技事业的无限忠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先锋战士。此后,她更加坚定地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1985年,夏培肃凭借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科学院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交换教授,踏上了前往英国多所大学讲学的征程。在异国的讲台上,她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计算机科研的风采与实力。期间,她还被赫里奥—瓦特大学特聘为访问教授,并在该校隆重纪念蒸汽机发明者瓦特命名100周年之际,被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这是国际学术界对她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回顾夏培肃的科研生涯,自主创新始终是她坚守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标。早在1958年,她便肩负起设计研制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的重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她毫不退缩,带领团队勇往直前。最终,107机成功诞生,这不仅是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用铁一般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了当时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志气设计和研制出属于自己的计算机。此后,她又提出了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最大时间差流水线原理,这一原理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流水线计算机的时钟周期,显著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她的引领下,中国计算机领域的科研团队茁壮成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1983年,她的学生成功设计试制出GF-10/13计算机,该机凭借着仅10ns的时钟周期,使其运算速度达到了当时按常规设计的计算机的5倍之多,展现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态势和巨大潜力。

从20世纪60年代起,夏培肃便开始投身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未来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她深知,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她始终秉持着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每个研究生的独特能力和兴趣爱好,精心引导他们走上科研之路。她不仅在业务上对学生们严格要求,注重培养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更以身作则,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科学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她的辛勤耕耘下,一共培养出了60多名优秀研究生,其中有两名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三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这些学生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成为了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夏培肃院士的一生,是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充满智慧与奉献的一生。她工作认真踏实,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平易近人地对待每一位同事和学生。她为人低调内敛,淡泊名利,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之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性情恬静和顺,即便在取得了众多重大科研成果之后,也依然极力避免对自己进行宣传,默默地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4年8月27日,这位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奉献了一生的杰出院士,因病情恶化,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1岁。她的离去,是中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但她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了纪念她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2015年,“CCF杰出女计算机工作者奖”正式更名为“CCF夏培肃奖”,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更是对她所代表的科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激励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技进步的道路上奋勇攀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