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立“本”开“新”

360影视 2025-01-06 13:10 3

摘要:◎摘 要新时代面向青年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更好地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机制,必须以全面、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的本体意涵为重要前提,在追本溯源和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探索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立“本”开“新”的具体路径。要立足爱国主义的文化本源,

◎摘 要新时代面向青年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更好地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机制,必须以全面、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的本体意涵为重要前提,在追本溯源和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探索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立“本”开“新”的具体路径。要立足爱国主义的文化本源,从“两个结合”视角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宝库;要立足爱国主义的当代本质,在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与复兴的基础上,破除错误社会思潮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消解;要立足爱国主义的实践本色,践行“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知行合一、接续奋斗”“系统推进、全面深入”“开拓视野、胸怀天下”四重准则。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大学生;守正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要求,针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出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的要求[1]。青年大学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挺膺担当的先锋力量,也是当前一切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更好地面向青年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完善和创新相应机制,首要条件在于对爱国主义的本体意涵形成全面、深刻的把握。本文围绕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实现立“本”开“新”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学理化探讨,以期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机制,进而更好地体现“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带来一定启示。

立足爱国主义的文化本源,从“两个结合”视角开拓教育新认识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深邃而独特的灵魂,不仅是其精神命脉的延续,更是国民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共鸣,对于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爱国主义这一崇高情感的根基便是深深扎植于文化的沃土之中,在探究爱国主义的文化本源、不断弘扬与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我们在更大程度上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归属感。

1.马克思主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遵循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特别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真正激发起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并由青年大学生这一关键主体出发,更好地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奋斗的向心力,最终引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空间中,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多元思潮的交织碰撞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念,一些势力妄图通过文化渗透、价值观输出等手段,由消解文化认同、侵蚀民族精神等口径切入,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论认知等方面构成影响,从而动摇爱国主义的文化根基。对此,我们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提升其理论素养和辨别能力,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家与个人、民族和全人类的关系,树立大局观和全球视野。同时还要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推进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建设,促使青年大学生在走出学校小课堂、拥抱“社会大课堂”的亲身实践中切实感受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从而更好地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的报国行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宝库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璀璨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石,同时也属于当下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无尽资源宝库,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供给和深厚的精神滋养。

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也对我们在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真正意义上用好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使得源自本土文化、青年大学生自幼便有所接触的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等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更多地从文化层面考量适恰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促使我们更加珍视和反思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不断地筛选与提炼、审视与评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真正的优秀组成部分以更加坚韧的姿态融入现代社会、助力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真正在现代化语境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青年大学生更加认可、接受并为之自豪。当前,我们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深刻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宝库中的丰富资源,一方面要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更多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促使受教育者个体从小便接受熏陶,同时不断提升相应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个体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由此便为青年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学段再接受相应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之为基础创作歌曲、戏剧、电影等优秀文化产品,将其作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更好地继承传统中满足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其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立足爱国主义的当代本质,以思想上的守正创新坚定教育新理念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爱国主义的当代本质形成了鲜明而有力的论述,传递出明确的价值导向:一方面,爱国与爱党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理解爱国的具体要义时,将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纳入其中。另一方面,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之间相辅相成。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理解爱国的具体要义时,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纳入其中。

1.立足爱国主义的当代本质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青年大学生置身于当代中国,之所以能谈及“爱国”这一情感与行动的结合体,关键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筚路蓝缕、勇于开拓的实践中缔造出了爱国的具体指向和实体形态,即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不仅促使历经风雨沧桑的华夏古国步入了现代国家的序列,而不是流于抽象意义上空泛化或虚体化的“国家”概念,同时也促使“爱国”并非流于空洞无物的口号,而是以生动且充满希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空间实体为现实根基。这也是广大青年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的空间环境,能够为他们所深刻感知。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过程中,本身就饱含着对于国家这一主体对象的赤诚之爱,着眼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前进方向和行动策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往开来地探路、寻路、引路,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摆脱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窘境,开启了国家历史的崭新篇章,为当前一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提供了优渥的条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于“爱国”现实映像的建构,还表现为通过带领几代人开展不懈奋斗塑造了自信自立的国民形象,即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国民这一爱国的主体,青年大学生也被内含于其中,理应具有一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别是其中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在接续不断地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气壮山河的爱国史诗的过程中,继续激励着青年大学生不断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奋力前行,促使爱国主义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2.立足爱国主义的当代本质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与复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滋润这片古老土地的四十多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深度变革与快速发展。当前的青年大学生基本上属于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加容易体会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一不是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爱国奋斗的目标,并将爱国主义精神融汇、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密不可分的,因而也无一不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具有的卓越领导力和深远战略眼光。因此,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深刻把握和坚守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当代本质,这不仅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殷切希望与嘱托——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基础上,涵养爱国之情、焕发强国之志、砥砺报国之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青春力量,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关联,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立足爱国主义的当代本质破除错误社会思潮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消解

不容回避的是,客观来说,我们当前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一些错误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等渠道传播,妄图以曲解爱国主义的当代本质,割裂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方式消解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年大学生涵养爱国之情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些错误思潮如若蔓延,对于国家的团结稳定和长远发展将构成严重威胁,属于我们面向青年大学生群体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严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3]只有高度认同“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面向青年大学生群体开展有力的理论辨析和思想引领,以强劲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澄清错误认识、坚定前进方向,以真理的力量召唤和引领青年建功立业,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立足爱国主义的实践本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教育新作为

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爱国主义的实践本色,据此洞察和践行内含于其中的实践要求。

1.爱国主义的实践本色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创新方式方法,做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在教育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讲清楚个人奋斗与国家富强的辩证关系。例如,科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数字化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互动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让历史场景重现在青年大学生眼前,根据青年大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推荐个性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而增强受众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大思政课”平台和基地,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展区或互动体验区,结合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让青年大学生在参与中洞知国家的发展历程、在体验中激发爱国热情;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尤其是借助互联网上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的力量,制作和传播一批批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爱国主义作品,讲述真实动人的爱国主义故事、传递和传播积极向上的爱国价值观,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切实营造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氛围中更好地实现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氛围熏陶和价值引领。

2.爱国主义的实践本色要求我们知行合一、接续奋斗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落脚于实践层面,切实促进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练就过硬本领,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建功。爱国情怀绝不是只看“品牌”“标签”“标语”“动作”,“不是虚无缥缈或盲目狂热的,而是具体且现实的”[4],应当蕴含在实实在在的言行之中。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正确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进而鼓励青年大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具言之,我们应当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要在加强思想引领的同时注重开展实践教育,利用好组织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契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此外,还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由此才能更好培养出兼具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爱国主义的实践本色要求我们系统推进、全面深入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内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野,凝聚起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合力。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理想信念、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在进入大学后直接成熟,而是在之前就已经形塑了相应基础,要注重与中学、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具体而言,一是要以加强顶层设计为基石,在教育相关部门携手制定长远规划的基础上,使得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等得到明确,从而切实形成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政策体系,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有章可循、有序开展;二是要以推进课程整合为核心,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全覆盖,通过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打破学科壁垒,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各类课程中,确保学生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都能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在汲取知识中形成体悟,在形成体悟中不断成长;三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为重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批兼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烈的地域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品牌,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触手可及、人人可感中更加富有生动性和鲜活性;四是以加强社会协同为关键,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作用,在协同联动的机制之下共同传承鲜明的爱国基因,共同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合力。

4.爱国主义的实践本色要求我们开拓视野、胸怀天下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相统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这一要求[5]。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引导青年大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与奋斗路径,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使其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也展现出自身的青春风采。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要坚持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相统一的原则,切实构建起一种既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自身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土壤,同时又能够积极拥抱世界多元文明、全人类智慧成果的教育体系。具言之,在运用生动的历史事实、辉煌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元素讲清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同时,不断加强世界历史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在世界历史语境中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形象形成更加真实、全面、立体的把握;加强国际形势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跨越国界、关注全球性议题,在全球化视域下更为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应举措都将有助于促进青年大学生在比较与借鉴中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对于国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而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宝贵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冯刚,王莹.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5).

[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