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助的浙大贫困男生晒国内外旅游照片,并已保研清华?清华:已接到举报邮件,正调查

360影视 2024-11-22 21:07 4

摘要:近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一位拿到资助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朋友圈晒出到国内外多地旅游的照片,疑似学生本人发帖回应。公开信息显示,该男生已被推免至清华大学传播学攻读硕士。11月22日,清华大学回应记者称,已接到有人对涉事学生的举报,正在调查中。

近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一位拿到资助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朋友圈晒出到国内外多地旅游的照片,疑似学生本人发帖回应。公开信息显示,该男生已被推免至清华大学传播学攻读硕士。11月22日,清华大学回应记者称,已接到有人对涉事学生的举报,正在调查中。

网友发布的信息显示,疑似该学生朋友圈从1月开始连发多地旅游打卡的照片,其中既有昆明、丽江、三亚、苏州、重庆、四川、厦门、泉州、新疆、上海、青岛、烟台等国内城市,也有韩国、日本等国家。网友质疑:“让这种一年去20多个地方旅游的人拿助学金,对得起每一个纳税人的钱吗?”

网帖图片

记者尝试联系发帖人,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据媒体报道,疑似涉事学生在校园论坛上发帖回应,从收入来源、为何申请资助、出行支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帖子称:“本人因为三年的勤工助学积累了一部分存款,于是本人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我以为在依靠自己努力和国家帮助下,承担了自身学费和生活费后,自己在大四这个比较空闲的阶段去一些地方去丰富视野拓展眼界,去看看以前我没有能力且家庭不能托举我去的地方。我深刻反省,我不应该将自己所挣得的钱财用于这些非生活必需的消费上,我这个阶段没有权利去追求更进一步的生活体验。”

记者获取的帖子截图显示,该学生称,其本人收入来源包括勤工助学收入、历年累计奖学金、学校资助、家教所得等。

该学生在帖子中称,父母多年前离异,有一弟弟正在上小学,目前父母双方均未负责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从2023年起,他仅收取父母百余元的转账。父亲还欠款超300余万,名下无房产,已有资产被强制执行;母亲在鞋厂务工,其名下也有数十万元债务。该学生说,自己曾多次转账给母亲帮其偿还信用卡,上述情况有当地村委会、镇政府等开具的情况说明。

网传本人发帖回应

11月22日,记者就此事联系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工作人员称此事学校正在调查,具体情况他们也不清楚。浙江大学学工处工作人员称,具体情况以浙江大学宣传部说法为准。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拒绝了记者采访。

记者查询发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生会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显示,该学生已被推免至清华大学传播学攻读硕士。目前网友对其行为的举报,是否会影响该生的保研资格?记者咨询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学籍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已注意到上述情况,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已接到相关举报,对于该生行为是否影响保研资格,工作人员称“不予置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人员称,已接到有人对涉事学生的举报,正在调查中。

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既然拿了资助金,当然应当简朴生活,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消费;也有人认为,人们没必要用刻板眼光看待贫困学生,贫困学生也有“看看世界”的精神需求,旅游无可厚非。

类似的争议很常见,去年中山大学一位特困学生被曝出用的是苹果系列四件套,而且还买了价值1517元的演唱会门票,当时也掀起了关于贫困生能不能有一些额外消费的讨论。

其实,贫困生旅游也好,有一些所谓的奢侈消费也罢,这本身不是问题,如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境遇,这当然是好事。就像浙大这位同学,“入校时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认定为资助对象。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如果说法属实,其实颇为励志。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依然拿着一部分资助金,这种“不纯粹”才是问题的关键。

《浙江省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办法》就规定,资助对象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其在校(或幼儿园)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可见,保障基本的学习生活开支才是助学金的目的。

这也就意味着,资助金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花,比如不能变成“旅游经费”“奢侈消费”的一部分。困难学生如果通过勤工助学改善了生活,也想选择更加自如的生活方式,那么他就应该退出资助之列,让资助金去帮助那些更加迫切的学生。

这并不是一种惩罚,相反学校应当完善退出机制,让这成为一种激励。毕竟,资助金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固定在一个“衣衫褴褛”“箪食瓢饮”“自尊脆弱”的状态,而应该是一笔投资——解决了学生的基本生计,让学生更有余裕去提升自己。

那么,当资助金达到了这个目的,学生就应该主动退出,以示自己的“振作”。其实在网络报道也能看到,一些资助金发放往往带来巨大的自尊受挫,有些学生自卑不敢申请,有的班级甚至要公然“比惨”。

西安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曾在采访中坦言,该校进行某学期发放隐形资助的203名学生中,有59人是经过学院复查被发现的,原本不在困难学生库里,这些学生不愿让学校知晓自己贫困。

那么完善退出机制,其实也有助于塑造一种更加健康积极的氛围:有一个向他人宣示“摆脱贫穷”的机会,去重获自信。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可能会有学生出于占便宜的心理,哪怕境遇不差,也依然会去冒用资助金,网络上也不时看到一些学生的吐槽。对此,学校也不妨制定明确的退出标准,完善审核机制,动态追踪学生的生活状态。

比如学校可以采取类似收入汇报机制,要求受助学生报告过去一年的生活状况,从中判断继续支持的必要性。学校的审查方式,应当从单纯的形式审查,细化为一种生活随访,使资助更加经得起实际状况的考验。

人们也应当明确,对类似事件的关注,并不是要求贫困生“安于贫穷”,而是希望资助金可以“物尽其用”。让资助制度能进能退,学生可以勇敢申请,也可以体面退出,其实也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受助者,亦应是助人者。

来源:鲁中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