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点:北极中央海域亟需建立海洋保护区 | 海洋与湿地·前沿

360影视 2025-01-06 21:35 3

摘要:2025年1月初,在Conservation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呼吁将北极中央海域设立为海洋保护区,为这一独特生态提供庇护。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2025年1月初,在Conservation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呼吁将北极中央海域设立为海洋保护区,为这一独特生态提供庇护。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本文约2600字,阅读约6分钟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北极始终是一个充满神秘与极限挑战的地方。这个地球最北端的冰雪王国,不仅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也对全球气候的稳定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地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保护北极,不再只是科学家们的呼吁,而是全球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5年1月初,在Conservation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呼吁将北极中央海域设立为海洋保护区,为这一独特生态提供庇护。



从太空俯瞰北极(2021年1月1日)。来源:GoogleEarth

北极生态系统的独特性,是无法被复制的。北极熊、独角鲸、环斑海豹等物种已经高度适应了极寒环境,其生命过程与多年的冰层紧密相连。不幸的是,随着气候变暖,这些冰层正在迅速减少。根据科学家的观测,多年冰层的范围已大幅缩减,使这些物种失去了觅食和繁殖的栖息地。


与此同时,北极的生物多样性还通过迁徙与其他地区紧密联系,例如黑雁、白颊黑雁等鸟类从北极迁徙至英国和爱尔兰过冬,形成了跨越大陆的生态网络。但是,这些网络因气候变化的影响变得愈加脆弱,湿润的春季使鸟类的繁殖成功率显著下降,进一步威胁种群的延续。



下海觅食的北极熊。©赵宇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遍布海鸟的鸟崖。©摄影师:赵宇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作者认为,保护北极的必要性,不仅关乎这些濒危物种的存续,更涉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极冰层作为地球“冷帽”,通过反射太阳辐射帮助调节全球温度。但是随着冰层的减少,反照率下降,地表变暗吸收更多热量,这一连锁反应加剧了全球变暖。作者指出,这种反馈循环一旦失控,将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北极的命运不仅仅属于北极地区的动物和人类,而是关乎全世界。



北极燕鸥飞过海象群。©赵宇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在浮冰上晒太阳的海象。©赵宇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从历史的角度看,北极曾是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探险家佩恩·哈多(Pen Hadow)是探索北极的传奇人物之一。他在2003年单人徒步抵达地理北极点,这项壮举象征着人类在极限条件下的毅力与智慧。如今,哈多却以环保人士的身份,呼吁保护这一他曾“征服”的地方。这一转变,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从征服到共存的转变。他创立的“90北基金会”(90 North Foundation),致力于推动在北极中央海域设立国际性海洋保护区。这一倡议旨在禁止工业化活动,为北极提供一片不受打扰的净土,保护独特的生态系统。

不过,保护北极不仅仅是科学家和环保组织的任务,它还需要全球政治与经济力量的支持。文章指出,近年来,随着冰层融化,北极地区的经济价值逐渐显现。新的航道缩短了全球航运时间,渔业资源也吸引了大量捕捞船只,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更是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诱惑。在这些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北极的生态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保护北极的一大难题。



北极地区的邮轮日益增多。©赵宇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尽管如此,科学研究为北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例如,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环境DNA技术对北极海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这种技术通过分析水中生物遗留的微小物质,如鱼鳞、皮屑和粪便等,来追踪物种的活动范围与生态变化,不仅为科学界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具体的参考。

该文指出,北极保护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北极地区的主权争议复杂,多个国家对这一地区拥有不同程度的管辖权。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覆盖北极的国际保护区网络,不仅需要各国的妥协与合作,更需要强有力的国际条约来约束人类活动。比如说,《南极条约》被认为是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成功范例,作者建议:北极地区或许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将生态保护置于政治利益之上。

此外,北极的保护还关系到原住民的生存与文化延续。北极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与当地生态息息相关,他们依赖海洋资源谋生,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但如今,工业化活动和气候变化正在侵蚀这一传统生活方式。该文指出,保护北极不仅是保护自然,更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北极是地球最后的冰封家园,也是我们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哨站”。将北极中央海域设立为海洋保护区,意味着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是一项环境保护的措施,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文章呼吁,通过限制工业活动,来为北极物种提供一个喘息的空间,为全球气候系统争取更多的时间。

海湿·小百科

关于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是一项国际协定,旨在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它于1959年12月1日由12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并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条约规定南极洲只能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进行军事活动,并鼓励国际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须公开透明,研究数据也需共享。



南极的企鹅。 ©Joys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中国于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之一。自此,中国积极参与南极考察,并在南极建立了多个科学考察站,如长城站(1985年建立)和中山站(1989年建立)。

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气候变化、地球历史、生命起源等问题的宝贵机会。



阿德利企鹅(Adele penguins)。这张图片是1993年王敏幹在南极-2°摄氏度的海洋中游泳之后所摄。供图:王敏幹(John MK Wong)

《南极条约》被认为是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成功范例,主要关注点是和平利用与科学研究。该条约还促进了各国在南极的科学合作,推动了对南极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另外,有关南极生态系统保护的具体措施,更多体现在后续的补充协定中,如《马德里议定书》(1991年签署),其中包括禁止在南极洲从事矿产资源活动(科学研究除外)以及更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定。南极条约体系还包括《关于保护南极海豹的公约》、《关于保护南极海鸟的公约》等,这些协议从不同角度对南极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

拓展阅读:第一位在南极潜水中国科学家:王敏幹谈1993年南极之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922272860586114


从太空俯瞰南极大陆(2015年12月14日)。来源:GoogleEarth

海洋与湿地

专栏作者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或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资讯源 | THE CONSERVATION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王 海 诗

Amphitrite Wong

【作者简介】王海诗(Amphitrite Wong)是一名热爱海洋的环境观察青年,求知、好学和热爱探索。关心海洋生物、环境健康以及人类健康。长期关注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污染问题、可持续渔业、以及社区粮食安全等议题,并努力通过分享知识和实际行动让更多人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引用本文】


王海诗.观点 | 北极中央海域亟需建立海洋保护区.海洋与湿地.2025-01-06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专栏作者

Youth Perspectiv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上图:沉船生态。©摄影:王敏幹教授(Prof.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we-need-to-transform-the-arctic-ocean-into-a-north-pole-marine-reserve-244992

https://maritime-executive.com/editorials/op-ed-we-need-to-turn-the-arctic-ocean-into-a-marine-reserve

【海洋与湿地科普·系列

▲ 海洋大数据是什么?与你我何干?

▲深海采矿是什么?与你我何干?

▲生物多样性监测,常用手段有哪些?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