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观点(2025.1)

360影视 2025-01-07 07:53 2

摘要:2025年第1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非日常新闻”“新质传播力”“社交机器人如何影响信息阅览”“国际议程建构与议程削减互动模型”“新闻创新研究”“短视频内容生态的人机协同治理”6个主题,以期引发读者的更多思考和研究。

导 读:

2025年第1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非日常新闻”“新质传播力”“社交机器人如何影响信息阅览”“国际议程建构与议程削减互动模型”“新闻创新研究”“短视频内容生态的人机协同治理”6个主题,以期引发读者的更多思考和研究。

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

杨保军、张博在《论非日常新闻“私人化”的内涵、表现、实现方式及影响》(《新闻界》,2024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非日常新闻是指主体的新闻实践面向公共领域并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新闻。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是指非日常新闻进入私人日常生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普通民众成为直接的非日常新闻生产传播主体;二是以专业新闻机构为主生产的非日常新闻“下沉”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的现象。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新闻活动中,但是进入到数字时代后,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才成为直接而普遍的现象。在大众媒介时代,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主要由专业媒体机构与职业新闻从业者主导。进入数字时代后,私人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职业主体与业余主体的“协商共事”之中。在数字新闻生态和数字媒介环境中,职业主体与业余主体的合作共事更有利于非日常新闻私人化的完全实现。职业主体要以专业性为标准提高非日常新闻的质量,业余主体则要在与职业主体的理性交往和协作共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对于数字时代的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及影响。在实践层面,这一现象能够使非日常新闻的公共价值更加真实而普遍地实现;在学术层面,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为数字时代的新闻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领域。

新质传播力

史安斌、郑恩在《新质传播力:迈向传播学3.0研究的范式升维》(《新闻与写作》,2024年第12期)一文中指出:在新闻传播领域,“新质生产力”延伸表现为“新质传播力”的兴起。“新质传播力”标志着传播学进入3.0阶段,其核心逻辑是技术驱动,“复杂性理论”为理解这一演化范式提供了启发性视角。“新质传播力”的出现对传统传播学模型构成了解构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身体立场”、媒介去中介化以及“数字化身份”的重新嵌入等方面。这种变革引导我们从信息本体论、传播主体性、传播效果复杂性和传播边界等方面,重新系统性地审视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社交机器人如何影响信息阅览

张明杨、陈昌凤在《社交机器人如何影响信息阅览:从视觉行为到主观认知》(《编辑之友》,2024年第12期)一文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变革人类的信息交流方式,社交机器人也已广泛参与信息传播。这对人类信息阅览行为及阅览效果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减少其中的负面影响?为探索这些问题,文章采用眼动实验法,设计了警示与否(无警示vs警示)× 信息特征(谣言vs非谣言)的实验情境,考察不同条件下受众信息阅览的视觉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信息评判情况。结果表明,警示会显著影响人类信息阅览的视觉行为,影响的强弱和方向与自我建构有关,但仅视觉行为的改变不能影响信息阅览效果。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社交机器人和人类信息阅览间关系的理解,为相关研究和相应实践提供理论或方法上的参考。

国际议程建构与议程削减互动模型

吴瑛、贾牧笛在《“建桥”还是“筑墙”?——国际议程建构与议程削减互动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24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既往有关国际议程建构的研究多聚焦“如何建构”,却忽略了“未建构”的问题。论文在综述前期研究及其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信息补贴的国际议程建构与议程削减互动模型”。研究以中国政府声音和西方媒体引用为例,对该模型进行检验,考察中国声音能否成为西方媒体的信息补贴抑或是被议程削减的现状。研究发现,在议程建构层面,低政治相关、国际信息、双边信息、情绪化表达、不包含数字的信息更容易成为信息补贴;在议程削减层面,不符合报道者立场、有损公关者形象的信息补贴容易被削减。该模型将议程削减概念纳入理论视野,延展了议程建构的研究链条,为考察政府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一个视角。研究也有利于重思跨国信息在国际政治中所起的“建桥”或“筑墙”角色,为加强国际传播、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理论支撑。

新闻创新研究的进路

王辰瑶在《新闻创新研究的进路》(《新闻记者》,2024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当下,新闻创新研究蓬勃发展,相关文献快速增加。此时,研究者益发需要对其进行学术省察。文章对2000年以来新闻创新研究的缘起、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了新闻创新研究的历史性与当下特征,明确了新闻创新研究的对象领域和独特视角。为进一步阐明观点,本文建构了新闻创新研究CAN模式,以便能更清晰地呈现新闻创新研究中新闻环境(C)、新闻行动者与创新行动(A)和新闻规范(N)之间的动态关系。

短视频内容生态的人机协同治理

刘锐、刘芾在《短视频内容生态的人机协同治理网络分析》(《青年记者》,2024年第12期)一文中指出:短视频内容生态因其开放性与复杂性,面临治理责任不清、技术黑箱、内容质量失衡等多重挑战,亟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治理模式。本研究基于人机协同与技术—利益相关者网络的理论视角,构建涵盖技术(算法)、机构(政府与平台)、人(创作者、用户)等主体的行动者治理网络模式,系统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短视频生态中的角色定位、互动逻辑与协同机制,重点探讨技术治理与多主体参与治理的有效结合路径。通过阐明技术、政策与平台运作的协同效应,本文为实现短视频内容生态的健康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特色的人机协同治理框架。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