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40年:冰火两重天,崛起还是“伪繁荣”?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1-08 15:19 3

摘要:拿异化版《三体》来说,原作有着9.3分的高分口碑,可这异化版仅仅七集播完,评分就跌到了4.6分,一打开评论区,满是“粗制滥造”“拿腔拿调”“莫名其妙”的吐槽。

就中国动画而言,从无药可救到崛起有望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拿异化版《三体》来说,原作有着9.3分的高分口碑,可这异化版仅仅七集播完,评分就跌到了4.6分,一打开评论区,满是“粗制滥造”“拿腔拿调”“莫名其妙”的吐槽。

反观《中国奇谭》,前四集在豆瓣稳稳站在9.4分,观众纷纷沉浸于中式美学与奇思妙想构建的动画世界。

这也不禁深思:国产动画到底崛起了没?若说崛起,它为什么之前又跌入谷底呢?

1960年,水墨动画工艺横空出世,《小蝌蚪找妈妈》应运而生,它开创性地把中国传统水墨画搬进动画里,小蝌蚪们在水墨晕染的水中嬉戏、找妈妈,每一帧都是艺术品,直接把中国动画推上世界舞台,也开启了上美影的辉煌篇章。

同年,余哲光的折纸动画片《聪明的鸭子》新鲜出炉,给动画创作添了一抹别样色彩;紧接着1961年到1964年,万籁鸣、唐澄携手打造的《大闹天宫》重磅登场,这部作品是中国动画史上的“定海神针”。

作为首部影院动画长片,它从中国传统绘画、戏曲里深挖宝藏,奇幻绚丽的天宫场景让人目瞪口呆,影响力持续至今,成了不朽经典。再到1979年的《哪吒闹海》,哪吒自刎的悲壮画面,不知赚了多少观众的眼泪,这些作品让中国动画出道即巅峰,妥妥的“神装开局”。

1981年4月12日,一场中日动画的文化交流悄然展开。大冢、康生、高田勋、谷川拓和宫崎骏等日本动画大咖开了个座谈会,主角居然是中国动画。

他们对着日本同行,激情澎湃地科普那时候中国美术片电影的厉害之处,宫崎骏更是对《哪吒闹海》赞不绝口,还满心期待上美影能守住初心,给纯真的孩子们创作快乐的电影,盼着以后能深度合作。

但1984年宫崎骏、高田勋满怀憧憬去上美影交流后,宫崎骏就再也没回去过。背后原因让人无奈,当时上美影的关注点跑偏了,放着好好的动画内容创作不管,一门心思研究日本动画产业的薪酬制度。宫崎骏带着《风之谷》的胶片,本想畅聊动画艺术,这边却只想学商业化运作,艺术和商业的轨道就此错开,好好的交流机会就这么黄了。

80年代,中国社会迎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浪潮,动画行业也被卷了进去。1983年3月,家用电视迅速普及,取代电影放映室成了动画片的主流播放渠道。

但电影统销包购的老模式玩不转了,产能和经济效益成了关键。当时的上美影,有500号员工,一年却只能产出不到400分钟的动画,平均一人一年产量还不到一分钟,效率低得够呛。而且大锅饭体制下,“上班摸鱼”成风,据说一半员工干活不积极。

为了适应市场,激励员工,计件薪酬改革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中影公司这个“大金主”变了口味,不再稀罕艺术短片,催着上美影做系列片和连续剧。没办法,上美影只能模仿日本动画的分集模式,13集、26集、52集的编排方式就这么照搬过来,创作者自己都有点懵,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

不过,即便处境艰难,上美影还是坚守传统动画的“精气神”。80年代推出的《舒克与贝塔》《魔方大厦》《黑猫警长》《邋遢大王奇遇记》《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等少儿片,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长大,成了童年回忆“钉子户”;教育动画领域的《超级肥皂》《三个和尚》等作品,沿袭传统画风,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社会现象,不仅国内受欢迎,在国际上也声名远扬。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日美动画如潮水般涌入国内。《龙子太郎》《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凭借精良制作、精彩剧情迅速圈粉,1988年孩之宝免费送《变形金刚》给上海电视台播放后,更是开启日美动画霸屏时代。

这些外来动画背后是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故事创作类型化,精准满足不同观众需求;制作流程标准化,高效有序;衍生品开发市场化,动画角色转眼变成玩具、文具等商品,构建起商业帝国。这对起步阶段的国产动画冲击巨大。

为求生机,各方开始发力。1991年,央视站出来成立动画部,砸钱扶持。1993年1月16日,《红黄蓝》开播,后来改名家喻户晓的《动画城》,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堂;1996年,上美影的方润南调到央视,主持制作经典动画《西游记》;2003年,央视团队打造的《哪吒传奇》问世,主题曲传唱大街小巷。但和同期日本动画比,国产动画在传唱度、影响力上还是差一截。

就在《西游记》筹备那年,日本的《EVA》首播,引发轰动。这部作品选题新颖,融合多元元素,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结合,加上日本漫画、动画衍生品产业加持,称霸亚洲市场。甚至,当时中国奥飞动画靠引进汉化日本《四驱小子》《四驱兄弟》,山寨推出四驱车玩具,才捞到第一桶金,也就是后来的奥迪双钻,可见日本动画当时的“统治力”。

2004年,国家用税收优惠和补贴扶持国产动画,2006年规定电视台黄金档禁播境外动画片。本意是好,现实却打脸。保护政策让电视台转向国产动画,催生三辰卡通、红梦卡通时代,有了《虹猫蓝兔》;也让奥飞转型做国产动画,完成政策引导。

但补贴政策漏洞百出,大部分地区按电视台分钟数补贴,企业不重质量,只想着和电视台“套近乎”。为上电视,返点、买播放证明,甚至虚报身价争补贴,《雷锋的故事》号称耗资2100万却烂到家,红梦卡通的《神厨小富贵》扬言耗资过亿,实际成本虚高,制作时还裁员、欠薪,复用素材,纯割资本和补贴“韭菜”。

另一方面,政策保护下,国产动画没变好,反而摆烂。日本动画在东南地区部分电视台照播不误,网络发展又让观众通过盗版碟、点播台等见识到国外优秀动画,国产动画的“遮羞布”被网络撕开,口碑崩塌。

那时,很多人把国产动画失败归咎于日本动画爱好者,给他们扣“日漫痴”帽子,其实根本原因是制作质量差距。上美影世纪初推《我为歌狂》,想打破低幼刻板印象,却因宣扬早恋被举报,消失在争议中。

青青树动漫的《灵山王》创意期就被指抄袭,虹猫蓝兔系列也风波不断,见证那个混乱年代。当时国产动画巨头对外喊打日漫,对内却乱象丛生,网络时代一来,大家在内耗中迷失,国产动画也失了观众。

直到2012年,呼吁限制日本动漫的傅铁铮还在为中国动画招商引资,强调前期创作。之后,大补贴时代落幕,新赛道移到网络。互联网进入后掘金时代,视频平台版权竞争激烈,急需新突破;游戏、电影行业发展,为动画带来空间。一时间,彩条屋、追光动画等公司崛起。

2015年7月,《大圣归来》横空出世,拯救了国产动画。导演田晓鹏参与过央视《西游记》外包,不满以往动画,重塑经典;执行导演郭磊参与过巨亏动画,他们带着不甘与经验,成就这部佳作。《大圣归来》点燃观众热情,重启资方信心,同年10月光线传媒彩条屋成立。

之后《大鱼海棠》《大护法》《哪吒之魔童降世》接力,“国产动画崛起”呼声高涨,动画番剧也成长起来,从搞笑短动画走向精致成熟,与观众共鸣。《十万个冷笑话》《我叫MT》等让观众看到国产动画多样玩法,低幼偏见渐消。

《中国奇谭》总导演说,批评国产动画的人很多没看当下作品,还停留在过去,刻板印象片面。

像异化《三体》和《中国奇谭》,都是中国动画,依托资本、平台、从业者和商业逻辑。

目前中国动画良莠不齐,在取悦资方和观众间挣扎,商业闭环不成熟,资金来源是大问题。

从报销到补贴,从平台买单到赞助商、观众买单,决定动画为谁而做。游戏行业也冲击动画,动画盈利难,没形成消费生态,作品难盈利谈何质量。

但比起十年前迷茫,如今问题更具体,方向更清晰。

中国动画投入大、培育久、易翻车、需深耕,值得等待。就像、那句“明天不一定会更好,但更好明天一定会来”,中国动画未来可期。#动画##影视#

文字来源@阿泰(阿Test正经比比)的视频内容

来源:文盲诗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