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很多人会将疲惫归结为工作压力大、休息不足,但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可能在发出危险信号。尤其是心脏这个“生命发动机”,它的状态至关重要。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已达3.3亿,其中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更重要的是,心衰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疲劳,尤其在睡觉时可能悄然显现。
本文将带您了解心衰的关键知识,帮助识别睡觉时的6种危险信号,并为您提供科学的应对建议。
一、什么是心衰?
心力衰竭,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累坏了”。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心衰就是指心脏的泵血能力下降,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我们可以把心脏比作一个水泵,当泵的动力不足或管道阻塞,就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身体的各个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氧气。
心衰通常是由长期的心脏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发展而来,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早期发现尤为重要。
二、睡觉中的6种表现,可能是心衰的信号
1。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如果在夜里睡着后突然感到喘不过气,需要坐起来或打开窗户透气才能缓解,这可能是心衰的典型表现之一。医学上称之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肺部淤血导致气体交换受阻,使人感到严重缺氧。
2。 平卧时呼吸困难
有些人在平躺时会感到胸闷、气短,不得不垫高枕头才能入睡。这种现象被称为“端坐呼吸”,是左心衰竭的表现。平躺时血液回流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导致肺部淤血,从而引发呼吸不畅。
3。 夜间频繁起夜
心衰患者可能出现夜间排尿增多的现象。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夜间会减少尿液的生成,但心衰患者由于白天血液循环不畅,液体滞留在下肢,夜晚卧床后回流到循环系统,刺激肾脏产生更多尿液。
4。 睡觉时咳嗽或喘息
夜间干咳或喘息是心衰的另一个信号,这种咳嗽多为干咳,甚至可能伴有粉红色泡沫痰。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减弱,导致肺循环瘀血,引发肺部水肿。
5。 睡觉时感到心悸或心跳异常
心衰患者常常会感到心跳加速或心律不齐,尤其是在夜晚安静时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心脏为了补偿泵血不足,会加快跳动频率,但这种“超负荷运转”反而容易加重心脏负担。
6。 清晨醒来时异常疲惫
正常情况下,睡觉是为了恢复体力,但心衰患者即使睡了一整夜,醒来后仍然感到疲惫或气短。这是因为心脏在夜间无法有效供血,导致全身器官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
三、典型病例:忽视睡眠表现酿成大患
案例:张先生,65岁,退休工人
张先生在过去一年中总是感到疲惫,晚上睡觉时需要垫高两个枕头才能入睡。他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不如从前,但最近一次夜间突然憋醒,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家人急忙送他到医院。
经检查,医生发现他患有严重的左心衰竭,心脏射血分数仅为35%(正常值为50%-70%)。张先生的情况若再晚些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医生的提醒是:像张先生这样长期忽视夜间症状的人不在少数。睡觉时的不适,往往是心衰的“报警信号”,需要及时就医。
四、心衰的科学防治方法
现代医学对心衰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常用药物包括:
ACEI/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新型药物:
注意:药物使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调整剂量。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控制钠盐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
规律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但需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量。
戒烟限酒:烟酒对心脏的损害巨大,戒除烟酒是保护心脏的首要步骤。
中药方剂:如常用的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等),可改善心衰症状。但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切勿擅自用药。
食疗养生:可适量食用山药、莲子、红枣等补气健脾的食物,有助于增强体质。
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筛查心血管疾病风险。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评估心脏功能,早期发现异常。
五、温馨提醒:正视心衰,积极面对
心衰并非不可治愈的“绝症”,早期识别、科学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千万不要因为忽视睡觉时的异常表现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上述6种表现,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六、权威医学资料与参考文献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欧洲心脏病学会。
《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赵东明教授,《心力衰竭的诊断与管理》,《中华医学杂志》2021年第34期。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中医传承张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