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论宣讲的青年味道

360影视 2025-01-09 07:11 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在“三全育人”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青年理论宣讲要突出主旋律、科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在“三全育人”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青年理论宣讲要突出主旋律、科学味、全域化和系统性,从根本上提升青年的内驱力、判断力和创新力,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

突出主旋律,提升高校青年理论宣讲的“大格局”。

开展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应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遵循“顶天立地”原则,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努力构建理论宣传工作的“大格局”。

突出民族性,胸怀全局讲好“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青年理论宣讲要着重宣讲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高校青年理论宣讲要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突出时代性,与时俱进讲好奋进新篇。宣讲内容要因时而新,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近期宣讲要突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主题主线。各地高校还可以围绕近期重大时间节点、重要赛会和社会热点事件如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等主题,推动宣讲向纵深推进,走大宣讲、大联合的路子。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员,要以勇挑大梁的使命感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突出本土性,扎根区域讲好身边故事。不同区域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宝贵的理论宣讲资源。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团队要深入了解本区域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挖掘当地人物和事件,用本土化的语言和视角,结合当地实际和问题,讲述身边故事、典型故事,尤其是红色故事,让寻常百姓感受到贴近性和亲切感。同时,宣讲团队要选择更具普遍意义和价值的故事,让本土化的内容引起更广泛的共鸣和反响,使理论宣讲更好地服务于本土发展和进步。

突出科学味,培养高校青年理论宣讲的“大先生”。

开展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应当发挥高校优势,努力将宣讲队伍培养成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腹中有书,借助科学知识传播党的科学理论。一方面,要腹中有“有字之书”,全面把握规律性和逻辑性。宣讲员要立足自身专业领域,坚持小切口、高精度、专板块,善于讲短话、讲实话、讲青年话,既能宏大叙事,又可精微表达。另一方面,要腹中有“无字之书”,全面体现创造性和时代性。宣讲员要找准结合点,发扬“挤”和“钻”的精神,研究与时代相契合的专题。高校要主动定期邀请专家、宣讲能手进行备课指导,开展集中备课、研讨精课、试讲磨课和示范授课等,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理论越讲越彻底。

眼里有光,借助科学知识提高敏锐度和感染力。一方面,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和甄别力。要着眼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学术前沿和技术创新领域,善于抽丝剥茧,组织开展分众式、靶向式的宣讲活动。另一方面,要有蕴含温暖和能量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将政治语言、学术语言转换成青年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群众语言,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阐释,将炙热的爱寓于理论宣讲。

脚下有路,借助科学知识指导科学实践。高校青年理论宣讲要心怀“国之大者”,直面改革,勇于创新、敢于实践。通过青年视野、青年思维和青年话语,走出一条蕴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实践之路,将宣讲主题同思政工作、宣讲内容同科研工作相结合,把宣讲成果转化为教书育人的生动实践,把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到工作中,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提供新的发展动能。

突出全域化,开辟高校青年理论宣讲的“大场景”。

开展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应当放眼全域,在多层次、多维度和多样化育人场景中探寻宣讲着力点。

在第一课堂中寻找耦合。高校青年理论宣讲要利用好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堂。深化“大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推进“小课堂大思政”建设,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能力,增强青年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而理论宣讲在增强话语权、营造仪式感和塑造认同感方面,有着独特而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将第一课堂与理论宣讲元素协同耦合,切实提升宣讲效度和课堂教学质量。

在第二课堂中寻找延伸。高校青年理论宣讲要利用好校园内课堂教学以外的、在场景上更具延伸性和包容性的第二课堂,如实验室、休读点等校园景观和各类竞赛等。可采用有奖问答和面对面讨论等多种形式,做好解读、解释和解惑的工作。宣讲后,宣讲员要留出足够时间回答青年的问题,也可以走进图书馆、实验室和寝室,与青年面对面交流,真正将宣讲效果落在实处。

在第三课堂中寻找拓展。高校青年理论宣讲要利用好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践学习锻炼的第三课堂。设计青年乐于参与和易于感知的场景,是高校理论宣讲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基层的固定宣讲点,还是流动、特色宣讲点,青年宣讲员的身影应无处不在。高校要鼓励青年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在重点工程第一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等开展共同富裕等主题宣讲,使宣讲主客体对党和国家发展成就均由感性认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同。

突出系统性,打造高校青年理论宣讲的“大生态”。

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应当抓住思想文化宣传、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在整体谋划和可持续推进上达成共识。

“前浪”带动“后浪”,坚持分层分类。针对不同群体,应开展多样化、精准化和分众化的理论宣讲。比如,面向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应侧重理论阐释和国情教育;面向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等,应侧重政策解读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宣讲。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师资队伍特色,按照身份类别、年龄阶段和宣讲形式等组建专项宣讲团队。比如,可以组建由校领导、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基层干部、“80后、90后”骨干教师和“00后”青年学生组成的“六位一体”宣讲团,以“前浪”带动“后浪”,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形成“学思践悟”闭环,坚持知行合一。高校青年理论宣讲既应“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学思践悟”闭环,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开展实践的最宝贵滋养。要把准“青年讲给青年听”的定位,秉承“青年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青年喜闻乐见什么、宣讲就适时创新”的理念,让理论传播有朝气、接地气,保持久久为功打基础、蓄能量的韧劲,注重在场域融合中巩固和发展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工作成果,帮助青年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从理论性、活力值和引领力等角度形成科学评价。高校要选聘思想政治素质好、理论功底扎实、熟悉青年群体和能说善讲的青年作为宣讲员。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地开展宣讲活动的同时,理论学习制度也要建立起来,以帮助宣讲员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专业特长,拓宽知识面,提升理论水平。高校要从理论性、活力值和引领力等多角度形成青年理论宣讲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管理、培育和创新等全周期评价机制,深层次、全方位地提升宣讲团队的活力。

(作者系嘉兴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嘉兴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9日 第05版

作者:於建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