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最愚蠢的教育,就是被快乐教育裹挟

360影视 2025-01-09 09:35 3

摘要:凌晨一点多,这位老父亲坐到书桌前,研读起了从同学那里借的《当代教育心理学》。

浙江的一位爸爸,北大毕业,儿子的语、数、英语却都只考了60几分。

凌晨一点多,这位老父亲坐到书桌前,研读起了从同学那里借的《当代教育心理学》。

最迷茫的眼神,说着最无助的话语:“可能以前的教育方法错了。”

评论区有网友说:

“是个好父亲。知道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儿子的成绩稳定,爸爸的情绪也很稳定。”

还有人现身说法,也有人表示安慰:

“我中文系毕业,老记者一枚,为了我儿的语文成绩,半夜也爬起来看《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我多年英语教师,女儿高中英语不及格,她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妈妈是老师。”

“别想太多,这符合均值回归理论。”

“建议多读老子、庄子的著作,少读心理学,想开了就好了。”

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真是一边操碎了心,一边还要给自己寻找合理的心理安慰。

真,太难!

在视频最后,这位爸爸反思道:

“我的教育理念可能错了。一味提倡快乐学习并不可取,毕竟孩子不一定是天才。

学习还是要花时间、花努力的。”

深有感触!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拥有收获的能力。

别过度美化快乐学习,也别低估学习中所需要的客观付出: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时差”的

很认同一个观点: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很轻松很舒服的事情。

要让孩子快乐学习、轻松学习。

这句话,本身是对的。

但有一个问题很容易被忽略:很多父母都只是普通人,并不具备引导孩子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能力。

当父母站不到足够高的认知层次,可以给孩子指引时,就很容易走入极端或盲区。

就像前文中这位北大爸爸,他说自己觉得学习这件事挺轻松的,所以放心对孩子快乐教育,比如不限制地让孩子看电视、看课外书,没想到儿子的成绩却这么差强人意。

这位爸爸在孩子学习出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现了问题。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就连我自己,第一时间很容易会去责备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聪明、不够用心。

@新世相也分享过一位北大妈妈和儿子之间的故事。

妈妈是北大教授,儿子却初中就想要辍学。

在记者采访中,儿子把初中时期评价为自己人生中最想忘记的一段时光。

他说自己当时唯一的感受就是——不开心!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同学们又都特别卷,只有自己既笨又贪玩。

老师在上面讲的内容明明很简单,别人都听懂了,老师也默认大家都会,就自己跟个二傻子一样,一脸懵地看着大家唰唰答题。

后来,他也想过要好好学,但努力了很久,也不过是从60分提到了70分。

成绩不好,成了他的一切原罪。

当他提出辍学的想法时,面对父母的大吵大骂和不理解,他只能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觉得自己没脸见父母。

父母当年轻松考入高校,喜欢学习,觉得学习是件有趣又简单的事,但对他而言,学习却是费事又痛苦的难题。

他在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让人很动容:“没有一个孩子是愿意自甘堕落的。”

是呀,正如那句话所说,很多人眼中的“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珍宝。

当我们做父母的,以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孩子时,就容易对孩子面对的困难陷入误区。

心理学中也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关于教育是不同频的,原因有三点:

1、亲子间存在认知差异。父母基于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会忽视孩子面对的学习挑战和困难;

2、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孩子的认知、情感需求、行为和思维方式也都会有所差异,所以孩子在学习中会面对很多未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3、亲子间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同。父母更在乎结果,孩子更享受过程。

站在大人的角度,理解不了孩子的困境。

懂得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时差”,才能更理解孩子,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以为的好的教育方法”,在孩子身上却不起作用。

身为父母,我们能帮孩子做些什么?

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

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父母对快乐教育的理解不同,实施的方法也会出现偏差,而孩子感受到的教育方式也会不同。

所以教育的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知乎上的一位化学老师@北飞的燕子,分享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很多老师最终都会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因为传统教学方式不一定最科学、最高效的,但它一定最具性价比。

初看这个观点时,还有所疑惑。毕竟越是新颖的教学方式,越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越是符合快乐教育。

但她却说,快乐课堂偶尔为之可以,但长久下去会有几个局限:

当孩子在学习中想要长期保持高效状态时,也就代表着他的精力会处于长期的高耗状态。长此以往,很难坚持下去。
享受快乐学习的前提是要做到提前学习,这样才能在老师讲的时候心中有数。但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学业压力较大的前提下,很难有充足的预习时间。
越是新颖的教学方式,对老师水准和素质的要求越高。
快乐课堂需要消耗老师诸多时间和精力,容易对他们造成负担。

其实这些分析,放到父母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习就像熬高汤,最终拼的还是慢功夫。

学习中的苦,有些是绕不过去的。

稳扎稳打,才能练好基本盘。

有记者采访过科学院院士钱伟长,记者问钱伟长在外求学时有没有人比他更刻苦?

他说,自己每天早上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时,发现华罗庚已经背完了。

人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努力。

与其总想求新求变,不如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

不过分追求快乐教育,只认真做好当下学习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已经足够。

2、当孩子能为了自己学时,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

一位学霸妈妈分享过自己省钱、省力、省心的管娃学习法,很值得参考:

不盯着孩子写作业,但会陪着孩子写作业。

孩子写作业时,她会在旁边也找件事认真去做。和孩子各自专注于自己的事,互不打扰。

虽然不会盯着,但她会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

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就会提醒他站起来放松下或者喝点水。

如果孩子觉得累了,就会在旁边微笑着给孩子一个加油的眼神,然后回头继续忙自己的事,给孩子做好认真、专注的榜样。

不随意插手孩子学习的事。

学习中遇到问题,比如查资料、整理试卷,都让孩子自己完成。除非孩子专门提出请求,父母也判断确实需要提供帮助,才会给予支持。

说白了,就是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努力的唯一量度尺。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对于成绩的焦虑,往往来自于父母的反应。

所以从小到大,无论孩子考的成绩如何,她都不会反应过度。

考得好了,不会给予物质奖励,只会陪着孩子一起高兴;考得不好了,不会责备孩子,除非孩子邀请,否则也不会帮他分析问题。

管学习,要管得“不留痕迹”。

父母的责任,从来不是帮孩子扫清障碍,而是培养出孩子自己向前走的能力。

3、学习中真正的“快乐”,是让孩子能乐在其中

2000年的诺贝尔奖得主James Hackman曾说,决定一个孩子快乐和生活满意度的,不是成绩,也不是智商,而是自我控制和毅力。

确实如此。

这两种品质培养的是孩子的自律性和韧性,激发的是学习动力,收获的是学习效率和成果。

就像很多父母诉苦的:孩子明明很努力,可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其实是因为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正如网友@墨苍离所说,努力只是表明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而真正的快乐学习,是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是让孩子不陷入低效努力,不因为考试形成习得性无助,有勇气和信心挑战更多的高峰。

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培养学习能力,可以参考这几点:

不让孩子陷入题海战术,有针对性、有阶段性目标地去做练习;
引导孩子搭建知识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先思考,再归类,然后关联。而不是把它们当成一个一个分散的知识点去记忆、理解、掌握;
教会孩子对学习进行阶段性迭代。比如在迭代笔记的过程中,去重新发现自己忽略的知识点,重新思考之前没有想通的问题;
不着急、不焦虑,允许孩子从实际出发。比如在做学习规划和学习任务时,要以孩子现有的学习水平作为基准。
培养孩子和出题者进行“博弈”的思维,让他们习惯以出题者的角度去分析题目,以便提升应试能力;

学习力提升了,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学习。

快乐学习,从来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需要落到孩子具体成长中的每处细节。

所以你看,快乐学习,根本没有我们固有印象中的那么简单。

不追求第一,不追求成绩,不被快乐教育的表象迷惑,只追求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自律、自主、自驱的长期学习力。

而这,才是支撑孩子一生走得更远的真正能力。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