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自然人类行为》)的发表了文章,这项研究纳入了90项参考涉及220多万人,结果发现社会隔离和孤独分别增加了32%和14%的全因死亡风险。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人的孤独感也日渐上升,例如:
想分享快乐时,翻遍朋友圈发现无人能共享喜悦;
周末想出门逛街,但找不到适合的人,最后只能宅家里;
每天往返于家和公司两点一线,社交活动几乎为0。
许多研究表明,日复一日的独来独往,缺少和其他人的社交来往,这种社交隔离的状态,会带来许多潜在的危害。
202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自然人类行为》)的发表了文章,这项研究纳入了90项参考涉及220多万人,结果发现社会隔离和孤独分别增加了32%和14%的全因死亡风险。
更具体而言,社交孤独对人的危害,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心理问题:长期的孤独状态可能会加剧抑郁、焦虑等倾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状况恶化。
心血管疾病风险:可能提高皮质醇水平,导致慢性压力增加,从而增加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孤独感还可能伴随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抽烟、酗酒、久坐和缺乏锻炼。
改变大脑结构:改变大脑颞叶、海马和杏仁核等区域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
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可能会改变基因表达,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使人更易患病。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社会隔离和孤独人群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而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更有利于维护身心健康。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进展》研究显示,在280324名参与者中(年龄范围在44-76岁),在已婚或有对象的基础上,社交互动中能做到这3点的人,心脏的生理年龄通常会比实际年龄小。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交互动越频繁,心脏的衰老速度越慢。
研究进一步调查发现,几乎无社交或社交互动低的人,心脏老化速度更快,死亡风险也更高。
纽约大学的社会学家Eric Klinenberg认为,决定你是否孤独的,是社会互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拥有100个互联网点赞之交,不如有1个可以交心的朋友。而一段好的关系往往有这些特征:彼此相互尊重欣赏、能兼容、有安全感。
建立高质量社交的第一步是培养自我效能感。你首先要相信自己有积极社交的能力,不要消极地预设“大家都不喜欢我”,这能让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其次要拓展社交范围,你可以通过加入兴趣社区,结识和你有共同爱好的群体,最好约线下见面。
同时,你还可以基于自己的性格和所处的人生阶段,找到和你相似的朋友,相似的人更易相互理解,产生共鸣。
在维系关系的过程中,要学会给予积极的反馈,看到对方的闪光点,并不吝啬于口头表达“你真棒”。
此外,也要学会保持边界感,既不过分亲近,例如不要未经允许就偷看别人隐私或进入别人空间,以及不要过度干涉别人的生活。也不要过分疏远,在双方都能感到舒适的范围中互动。
参考资料:
[1]Wang, F., Gao, Y., Han, Z.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90 cohort studies of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mortality. Nat Hum Behav 7, 1307–1319 (2023).
[2] Rajai, N., Medina-Inojosa, J. R., Lewis, B. R., Sheffeh, M. A., Baez-Suarez, A., Nyman, M., ... & Lerman, A. (2024).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Isolation With Age-Gap Determin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abled Electrocardiography. JACC: Advances, 100890. DOI: 10.1016/j.jacadv.2024.100890.
来源: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