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后来当了医生,经历了无数次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这种“记性不好”并非只是“老糊涂”。它背后潜藏着一个让人心碎的真相——阿尔茨海默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人老了,记性就不行了,丢三落四是常事。”那时候,我以为这就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后来当了医生,经历了无数次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这种“记性不好”并非只是“老糊涂”。它背后潜藏着一个让人心碎的真相——阿尔茨海默病。
或许你也见过这样的人:一位原本能干的老人,慢慢连子女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一位曾是家中的顶梁柱,如今却连穿衣吃饭都需要人照顾。
阿尔茨海默病,这种被称为“记忆的杀手”的疾病,正悄无声息地吞噬着越来越多家庭的幸福。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55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并且每年新增约1000万例。
而在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已达到6.04%。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
作为一名医生,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预防吗?”我的答案是“可以延缓”。
尤其是在50岁之后,改掉一些看似“好”的习惯,或许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减少很多遗憾。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大家聊聊这4个需要警惕的“好习惯”。
一、“越忙越充实”的生活方式
有句话说得好:“人活着就要有点事干。”不少人退休后,反而比上班时还忙,晨练、跳舞、打麻将、带孙子,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内心笃信,忙碌能让自己更健康。而这种“越忙越充实”的生活方式,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埋下了隐患。
我曾接诊过一位65岁的老人李大爷,患阿尔茨海默病两年。他女儿痛苦地问我:“我爸退休后一直很忙,天天参加老年活动,怎么还会得这种病?”
细问之下,我发现李大爷的“忙”其实是机械化的重复,比如每天早上固定在同一个公园遛弯儿,看相同的风景,和同一群人聊天,从来不尝试新鲜事物。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需要“新鲜感”来维持活力。如果长期处于单调、重复的生活中,神经元的活跃度会下降,大脑的“认知储备”逐渐耗尽。
201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指出,持续学习新技能(比如学习乐器、外语)的人,其认知衰退的风险明显低于日常只从事简单重复活动的人。
提醒:50岁后,不妨给生活加点“料”。学习一项新技能、参加一些挑战性活动,甚至换个路线散步,都会让你的大脑更“灵活”。
二、“睡得少,做得多”的拼命劲头
“人老了,觉少了。”这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共识。有人甚至把少睡觉当成一种“健康”的表现,觉得睡得少,做得多,才是高效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长期睡眠不足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据2017年《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一项研究,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效率显著下降,而这种蛋白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病理标志。
如果大脑长期得不到充分休息,β-淀粉样蛋白会逐渐在脑内堆积,最终形成“有毒”的斑块,损害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我有一位病人张阿姨,患病前是个“工作狂”。即使退休后,她依然保持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的习惯,把时间花在各种“任务”上。可她后来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等症状,确诊时已经是阿尔茨海默病中期。
提醒:50岁后,把睡觉当成“头等大事”。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尤其是睡前1小时尽量远离手机和电视,让大脑真正放松下来。
三、“吃得越补越好”的饮食观
中国人历来讲究“吃补”,特别是中老年人,觉得身体虚了,就要靠各种补品、营养品来“补”。但事实上,过于油腻、过量的高糖高脂饮食,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隐形帮凶。
《柳叶刀》曾在2019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长期高脂肪、高糖饮食会导致大脑的胰岛素抵抗,影响神经元的能量代谢,最终加速认知功能的衰退。
此外,饮食中过量的反式脂肪(如加工食品中的人造黄油、饼干等)也被发现会增加大脑炎症,损害记忆力。
我曾遇到过一位患者王大爷,他对各种“保健品”深信不疑,每天吃鱼油、燕窝、各种补脑丸,结果没有改善记忆力,反而因为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导致肥胖和高血脂,进一步加重了认知功能的退化。
提醒: 50岁后,饮食要清淡、均衡。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蓝莓、坚果、绿叶蔬菜),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避免过度依赖保健品。
四、“凡事忍一忍”的情绪处理方式
“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在中国家庭中流传甚广,因此很多人习惯将所有情绪压在心底,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而长期压抑情绪,可能会对大脑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一项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指出,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其海马体(大脑中负责记忆的关键区域)体积显著缩小,最终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情绪的“忍耐”其实是对大脑的“消耗”。
我记得一位患者刘叔,他是家里的“老好人”,几十年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争不吵,默默承担。但在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他的妻子才告诉我,刘叔常常因为压抑情绪而夜不能寐,甚至偷偷掉眼泪。
提醒: 50岁后,学会释放情绪。遇到不开心的事,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或者通过运动、写日记等方式宣泄情绪。心态平和,才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沉默是最大的哭声。”阿尔茨海默病正是这样一种沉默的疾病,它在悄无声息中侵蚀记忆和认知,让人们忘记了自己是谁,也忘记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它的到来,但却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为自己的大脑争取更多的“时间”。
50岁后,请慢下来,睡得好一点,学得新一点,吃得清淡一点,活得开心一点。也许,这些简单的改变,就能让你和家人免于被疾病折磨的命运。你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多做一些改变吗?
信息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相关数据,2022年报告。
2.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2013年关于学习新技能延缓认知衰退的研究。
3. 《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7年关于睡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4. 《柳叶刀》(The Lancet),2019年关于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论文。
5. 《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关于情绪与海马体体积变化的研究。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健康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