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概一个月前,恰是“老登影评人”话题热议阶段,我们发起了“向老登影评人提问活动”,承蒙读者诸君的积极参与,陆续收到了不少问题(粗算也有30+)。
开腔▻▻▻
大概一个月前,恰是“老登影评人”话题热议阶段,我们发起了“向老登影评人提问活动”,承蒙读者诸君的积极参与,陆续收到了不少问题(粗算也有30+)。
我们从中挑选了针对性或代表性最强的12道问题,并邀请锵稿作者老友们回答。本来也没想翻案,结果反倒进一步坐实了——回答确实是登峰造极啊。
挺好。坦诚比什么都重要。
——锵稿主笔 子戈
问答开始:
【地狱天使】
怎么看待“老登电影”这个词汇本身及使用者?
【开寅】
不明所以。超出了我的知识储备范畴。
目前认识的人里没人使用这个词汇。使用者很可能都是外星人。
【地狱天使】
怎么看待此词语形容的那些电影?
【开寅】
都不是我的菜。尤其是《美国往事》《肖申克的救赎》《愤怒的公牛》《让子弹飞》之类的,看它们不顺眼好多年了。
【wdj】
我想问赛人他知道自己很爹味吗?如果知道了打算改吗?
【戚少商】
想问问赛人给《好东西》打几星?有短评更好。
【念】
看老登电影长大的,难道不厌烦吗?不希望这个世界多一些不同的电影吗?你们还没看够吗?
【赛人】
我不认为自己有爹味,严格来讲,我连男人味都没有。我认识的人里,没有一个人是看老登电影长大的,我们只是看电影,电影里什么都有。有人是最好的,没有人,有猫有狗也是好的。至于《好东西》,我打两星。我讨厌任何跟嘴替有关的电影,我对言为心声一直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言不由衷的电影。我们的诚实,首先要面对的是我们的不诚实。
【momo】
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性别视角的?有没有哪些时刻突然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解读忽略了性别视角?曾经是怎么看待“小妞电影”以及“小妞电影”这个词的?现在会有更正/新的想法吗?
【杨时旸】
目前没有任何探讨此类问题的空间基础,甚至没有探讨问题的基础。真正想探讨问题的,都在沉默,留下的大多数声音都在叫喊、叫嚷、叫嚣。我连讨论的兴趣都没有了。
【yuan】
会主动找女性主义书籍来阅读吗?
【杨殳】
会。阅读之所以重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可以了解认知盲区,换位思考,尝试多元理解。
【yuan】
会在评价女性电影(包括女性创作与具有明确女性主义意识的电影)时有意识地往“政治正确”的角度上靠吗?
【杨殳】
不会。评价影视作品,会基于自己的趣味、认知、能力和偏见。这不可避免会有盲区,也不排除同一部作品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会有不一样的理解。用诸如“正确/不正确”化约的二分法来谈论作品或“作品的评论”,可能会陷入过于便捷的“论断”,压缩交流的空间,也难免抹杀拓宽理解力的可能性。
如果要展开讨论,最好还是就具体问题,展开足够复杂的对话,且不必以追求单一结论、是非对错为目标。相比论断、立场和标签,不同感受和观点之间的对话更重要,也更必要。
另外,“政治正确”的涵义也是含混流动的,不同语境下的理解不尽相同,在不能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增进沟通吧。比如我像上面那样回答这个提问,是不是也可以被认为是在追求某种“正确”?
【秋刀鱼】
在评价女性主义电影时会与其他电影分开看待吗?为什么?
【远方阿怪】
如果指的是对此类型的态度,我个人不会特殊对待,因为女性问题也只是众多社会议题中的一个。
但在具体的环境下,对具体的某部电影,一定会有想要重点聊一下的意愿,这也是主观影评比AI影评有价值的地方。比如,2024年下半年的社会气氛中(不止是着眼国内,包括国际政治、游戏领域…),我不太会聊《破地狱》,我可能会想认真聊女性电影。再细分,我可能更关注《好东西》的社会反馈,不太关注《出走的决心》。
当然这个问题后面还有一层意思,写影评的老登们会不会被女性主义刺痛?我觉得我丝毫不会,但自己说不算,而且也一定有人会被刺痛。
【阿心】
想问子戈老师,最近有几位男性嘉宾上播客聊《好东西》都收获了挺多批评,你怎么看这个事儿?
【子戈】
如果是针对言论的理性探讨、批评,那很正常;如果是针对人,甚至仅仅针对性别的谩骂,那就非常无聊了。
我平等地厌恶一切区分阵营先于摆事实讲道理的做法,无论划分阵营的依据看上去多么正义凛然。
【Diane.】
某种程度上,男性导演书写男性视角,是人之常情,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视角,各位影评人是否觉得“强行”让男性导演兼顾女性视角是强人所难?是白左的zzzq?
【Milmes】
如何看待一个在电影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但是在女性意识上很落后的导演的作品?像是马丁导演的电影。
【伊文西】
这类问题,包括一些镜像问题,看起来是个多元化问题,实质上更像表态或站队。归根结底,是作者是否有选择创作视角或者选择“不表达”的自由。
强行要求男导演作品兼顾女性视角(注意是强行),本身不难回答,把性别调转下给答案就好了,认同就都认同。但性别语境里,电影反而成为意识形态工具,用来区分“他者”与“我们”,不再是单纯的艺术或娱乐。所以某种程度讲,这本身也不算关于电影的问题,放到任何泛艺术或文化领域都存在。当然,唯一反对的是“双标”,如果你赞成男性导演必须有女性视角,就别吐槽迪士尼的黑人白雪公主,也不必对有关部门要求电影“唱好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故作惊诧,因为大家本质都一样,你认同某种表达的义务,就干脆接受权力在它身上予取予求。
退一万步讲,即便男性导演表达女性视角,还会出现很多衍生问题,他的视角能够代表女性吗?会不会刻板印象,会不会标签化,会不会荒腔走板、歪曲丑化?还是安全起见,只做一些不走心的,基础性的伟光正式歌颂,就像某些主旋律那样?……没完没了。
【。】
个人感觉有很多,尤其是genz的影迷不再追捧例如教父系列,往事系列,以及很多top250中曾被上一代影迷视为经典的,追求宏大与男子气概的影片,他们有自己的标准来拥立新的经典或是重新评价经典,这可能也是老登电影这个词迅速在网络发展开的原因,各位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灰狼】
每个时代评选经典的标准代表每个时代的想象力,十年前或更早时代的想象力是基于一种文本自身(叙事、情感和艺术直觉)的想象力,最近十年的想象力是基于社群主义、政治正确和艺术道德的混合想象力。在后一种想象力看来,前一种想象力总是登得不能再登。
【star皆空】
想问一下,在现在这种越来越难达成共识的网络环境下和文化越来越多元的情况下,经典电影的地位还有价值吗?是不是要重新开始讨论啊?
【大宝剑】
作为还处于叛逆期的老登,我的第一反应是,共识它就有那么重要吗?而且,我们真的曾经达成过什么共识吗?此外,多元化绝对是好事,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拥有ta自己的奶头乐。如此一来,之前所谓的“经典电影”自然就没那么“经典”,您或许觉得这是“经典电影”从神坛跌落,但我更喜欢称其为“洗粉”。至于是否要重新开始讨论,我的想法是,这事没得聊。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你有你的奶头乐,我有我的老头乐。那话怎么说来着,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浅山】
作为一名影视创作者,这几年日渐感到全世界范围影视的势微,即便不算势微,也已进入瓶颈期,并且我个人判断,永不会再有过去的黄金时代/泡沫时代。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游戏,无论从技术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来说,这都已经是一个明显的大趋势。那么各位老师如何看待游戏——尤其是区别于重竞技/玩法类的「叙事性游戏」——的未来?如果说“叙事”曾经陆续作为戏剧、小说、影视的灵魂让它们风靡,那么未来这个灵魂会不会被游戏夺走,让影视空留下一个干瘪的躯壳?这个问题我尤其想听梅雪风或徐元老师的回答,因为我妄自判断,这二位对游戏并不大感冒。我想听他们最“赤裸”的毫无准备的回答。
【徐元】
我的浅见是,叙事类游戏在未来应该会越来越多见,越来越主流,而且必然会吸收且发扬更多的电影技巧,甚至就此诞生出堪比经典电影的新式艺术品。不过,另一方面说,电玩未必会跟电影成为某种零和关系。正如我们今天仍然读小说、看漫画、听广播剧,以及类似的,参与体育竞技与玩电子游戏(或棋牌、桌游)、看纪录片与听播客也并行不悖。技术变革和时代变迁诚然会带来媒介的沉浮,电影再想像20世纪那样“全盛”,已经不可能(其实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已经一次次大幅度地削弱它了),式微当然会式微,但是就像音乐会、嘉年华、舞台剧那样,有社交属性且强调空间感受的电影应该还是能长存,而再从“互动与否”的标准上说,电影(应该说成是整个传统的影视)也应该可以和诗歌、小说、戏曲一样继续。
(PS:确实不是游戏迷,不过也是跟着红白机长大、成年后买过每一代PlayStation的主机党之一)
【黄青海】
梅雪风老师写影评是怎么构思的,我看你的文章很多时候都是先下一个结论一个评价,再进行阐述,对剧情概述是比较少。我看完电影,总是纠结于剧情的细枝末节,要怎么改正,才能写出有深度的影评。
【梅雪风】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只能这样说:
一篇评论的终点,其实就是你对电影整体或者某个方面的判断,而整篇文章,就是你抵达这个判断的逻辑推理过程。这个推导过程比结论更为重要。
所谓的深刻,在某种程度,其实应该叫做准确。而准确,就是对于所有空泛判断的无止境的细化,最终这个判断呈现出某种独特性来。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不能停止在某个很笼统的感受上,要不停地一层一层的追问,这一层层深入的过程,就叫做逻辑。有了逻辑,你对一部电影就有了一个相对扎实的评判标准。
周黎明老师你觉得要拿英语写文章该怎么入手?
【周黎明】
您是打算为中国网络小说走向世界作嫁衣裳么?那是需要文字功夫和翻译技巧的蓝海。PS:您不知道如今不提倡学外语了吗?
编辑/子戈
排版/八子
来源:阳光解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