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外科手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用血和泪堆积出来的。
在医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外科手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用血和泪堆积出来的。
而医生的手术服——无论是它的样式,还是颜色——也都是一次次惨痛的教训换来的。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仅仅是手术服颜色的改变,就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手术服”的发展史。
如果你穿越到中世纪,看到当时外科医生手术时穿的衣服,估计会惊掉下巴。
他们穿着拖地的黑色长袍,脚上套着厚重的长筒靴,看起来不像医生,倒更像哥巫师。
为什么穿黑袍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时的外科手术实在是太“血淋淋”了,而黑长袍能很好地掩盖血迹。
这样一来,医生们看起来不会那么吓人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估计也能稍微小一点。
而至于厚厚的长筒靴,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医生的脚,直接泡在手术台流下的血水里。
乍一看,这种装扮还挺合理的。
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这种装扮就有大问题了。
首先,治标不治本。
细菌才是杀人于无形的利器,尽管黑色能掩盖血污,但细菌可不会因为“看不见”就消失。
可这些长袍从不清洗,医生甚至会反复穿着它为病人做手术,时间一长,这些衣服就成了“细菌炸弹”。
更别提中世纪手术室的卫生状况了,可以说,患者和医生都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直接暴露在被细菌、病毒感染的危险之中。
到了19世纪,医生的穿着终于稍微有了点进步。这时候,可能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医生们开始穿西装外套进行手术。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我们今天上班族穿的那种西装。
不过,为了方便操作,医生的西装袖口会做得宽松一些,好让他们卷起袖子工作。
虽然看上去确实比中世纪的黑袍干净利索了不少,但本质上,依然不专业。
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无菌”这个概念还依旧有任何认知。
医生穿着这些日常衣物进手术室,不仅无法保护患者,甚至连自己的健康都保护不了。
血迹和细菌依旧无处不在,而手术室的环境更是脏乱差。
那个时候,手术台、手术工具,甚至医生的双手,都是细菌的温床。
术后感染率非常高,很多患者不是死在病床上,而是死于术后感染。
据统计,19世纪之前的术后感染率高达40%-50%。也就是说,每两个接受手术的病人中,至少有一个人会因为感染而死亡。
而且医生自己也没好到哪去,因为当时没有手术手套,医生的双手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感染疾病的风险非常大。
更恐怖的是,19世纪之前的手术,居然是没有麻醉的!直到19世纪中期,乙醚等麻醉药物发明之前,病人都得强忍疼痛接受手术。
为了防止病人疼得乱动,医生通常需要几个助手死死按住病人,或者往他们嘴里塞块布,让他们咬紧。
整个手术过程可以说是既血腥又粗暴,跟屠宰场没什么两样。很多病人因为剧痛而休克、昏厥,甚至直接死亡。
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医生必须尽可能快地完成手术,在几分钟之内完成截肢。
不然,病人就可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
如果是开颅手术,那就更骇人听闻了。没有影像设备,也没有明确的解剖知识,医生只能靠直觉在病人的头骨上开洞。
粗暴的操作让开颅手术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而患者的痛苦更是难以想象的。
至于手术器械的消毒,当时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医生用过的手术刀、锯子,有时候连洗都不洗就直接放兜里,下一台手术继续用。
那时候,很多医生甚至都认为“清洗工具”和“洗手”是在浪费时间。更离谱的是,他们会以沾满血渍的手术器械为荣。
一直到19世纪末,手术的成功率才终于有了显著提升,而这要归功于两位科学家。
第一位是法国的路易·巴斯德,他提出了细菌理论,揭示了感染的真相;
第二位是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他是“无菌手术”的先驱者。
1867年,李斯特医生在手术中,首次使用了石炭酸进行消毒,这一举措极大地降低了术后感染率。
同时,他还极力推广无菌操作,强调医生应该使用干净的服装和工具。
他的做法为手术的无菌化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候,医生们终于开始用专门的衣物代替常服进入手术室,而白色手术服也就此诞生。
为啥选白色?
因为白色的意义很明确:象征着洁净、无菌,也让患者看到医生时能感到安心。
但它也在使用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
首先,白色太容易被血迹污染。在那个年代,外科手术还没办法做到无血操作,手术台上鲜血四溅,白色的衣服很快就会被染红。
那场面实在是血腥。
其次,是视觉疲劳。在手术室强烈的灯光下,白色手术服容易产生刺眼的反光。
而且,当医生长时间盯着红色血液时,视觉神经会因为过度刺激而出现“绿色残像”。
这种绿色残像一旦叠加在白色背景上,就会干扰医生的视线,甚至影响他们的操作。
所以,白色手术服并不是完美的。
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好的替代品。
进入20世纪初,手术服终于迎来了革命性的改变。1914年,美国旧金山的一位医生谢尔曼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议:将手术服的颜色从白色改成绿色。
为什么选择绿色呢?
因为绿色是红色的互补色。当医生长时间注视鲜红的血液后,绿色可以有效的缓解视觉疲劳,减少残像的影响。
同时,绿色和蓝绿色比起白色,更加柔和,不会在强光下产生眩光。
除此之外,蓝绿色手术服还不容易显现血污,视觉效果更“干净”。
在实际使用中,这种颜色的手术服迅速得到了医生们的认可,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
就这样,蓝绿色手术服成了手术室里的“标准配置”。
这看似简单的颜色变化,实际上大大提升了医生的专注度和操作效率,对手术成功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颜色,现代手术服在材质和设计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是材质的升级。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现代手术服采用了更加轻便、透气且抗菌的材料。
不仅让医生在长时间手术中穿着舒适,也有效的减少了细菌的积累和传播,确保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
其次是设计上的优化。
现代手术服在剪裁时充分的考虑了医生的动作需求。
在保证服装的密闭性,防止血液和细菌接触到医生的皮肤的同时,又要确保医生能在手术中进行灵活的操作。
同时,手术服的穿脱也被设计得更加方便,方便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更换。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手术服大多采用一次性设计,用完后直接销毁。
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也更符合现代无菌手术的要求。
另外,现代手术服还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进步,未来的手术服可能会迈向全新的领域。
比如,手术服可以内置传感器,实时监测医生的身体状态,如心率、体温等参数。
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身体出现异常,这些传感器可以及时发出警告,避免意外发生。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外骨骼技术的普及,未来的手术服也可能会变成一种智能设备。
例如,它可以通过机械辅助,帮助医生完成一些超高精度的操作,甚至代替人类完成复杂的手术。
从传统的布料服装,到融合高科技的智能设备,手术服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从中世纪的黑色长袍,到19世纪的白色西装,再到如今蓝绿色的专业手术服,这件看似简单的衣服,见证了人类医学史上无数的里程碑。
手术服的每一次改进,背后都蕴含着医学对生命的敬畏。
这些细节的改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
它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未来,这件“战袍”还将不断进化,成为医生和患者生命健康的强大守护者。
来源:鹿哥来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