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大战:镰刀加速割入「百姓家」

360影视 2025-01-11 21:38 2

摘要:2024年的AI发展无疑是跌宕起伏的,从OpenAI的“宫斗”到Claude的异军突起,从谷歌的Gemini焕新登场到Meta的开源策略,无不彰显着这个行业的活力与变数。

2024年的AI发展无疑是跌宕起伏的,从OpenAI的“宫斗”到Claude的异军突起,从谷歌的Gemini焕新登场到Meta的开源策略,无不彰显着这个行业的活力与变数。

国内AI赛道同样热闹非凡。从百度文心一言的高调问世到泯然众人,到阿里通义千问对电商场景的深度改造,到腾讯混元的稳扎稳打,以及从字节跳动凭借豆包的后发制人,国内科技巨头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AI发展之道。

图源:豆包AI

更值得关注的是,以站在Kimi背后的月之暗面为首的国内AI创业“六小虎”,也在用自己的单点突围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普通人既能看到AI技术的巨大进步,整个行业也感受到商业化落地的紧迫感。

在经历了2023年的狂热和2024年的理性沉淀后,2025年的AI行业将迎来一个更加务实的发展阶段——大模型不再是简单的比拼参数量级,而是转向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效果和商业价值的方向。无论是多模态能力的进化,还是C端应用的百花齐放,都预示着AI正在真正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她》剧照

与此同时,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资本的集中化、创业环境的艰难、以及技术门槛的提升。这些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态势,正在重塑整个AI产业的格局。

以下几点则很可能是2025年AI行业会呈现出关键趋势。

从GPT-4和Gemini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多模态理解能力,标志着AI正在突破单一模态的限制,向着类人认知方式迈进。这些模型能够同时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为新一代AI应用奠定基础。

国内各家大模型也都开始着重于将多模态理解能力和本身业务进行整合。

像是百度的文心一言更多还是从搜索入手,并且通过百度文库实现了侧面突破;阿里通义千问在电商场景的应用最为深入,已实现商品图文互译、视觉导购和智能推荐等功能;甚至就连一向被认为非技术向的平台如小红书,如今也在考虑自研大模型用于其搜索和内容创作中。

文心一言AI搜索功能

另外,字节跳动的豆包依托抖音海量数据,在视频内容理解和生成方面形成独特优势,能实现智能剪辑、内容增强等高级功能;腾讯正在游戏和社交场景深化多模态应用,包括虚拟角色生成、场景重建等创新功能……巨头们让大模型进一步成为自身核心业务的最强辅助。

预测

1、电商平台将实现从图文导购到沉浸式购物体验的跨越,多模态技术将重构整个种草到决策过程;

2、短视频平台的AI创作流程将从简单的剪辑工具升级为从文案甚至到画面的全方位创作助手,进一步降低内容创作门槛;

3、专业设计领域将实现从辅助工具到协作伙伴的转变,AI极大概率会参与设计全流程。

消费级AI应用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交互范式革新。

不同于过去基于指令的人机交互模式,新一代AI助手更强调自然对话和情境理解,它们能够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提供更符合个人习惯的服务。

这种转变使得AI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一个能够持续陪伴和理解用户的智能伙伴。以豆包和Kimi为首的大模型智能助手的月活跃用户持续增长,同时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AI产品榜·12月应用榜

其次,AI生成内容正在从简单的文本扩展到更丰富的多模态形式。

以快手的可灵为例,文生视频技术的突破不仅降低了普通用户的创作门槛,更开始影响专业创作领域。跨界融合预示着AI创作工具将逐步打通普通用户和专业创作者的边界,形成更完整的创作生态。

最后,C端AI应用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不同于To B市场的资源集中化,C端应用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家产品基于自身优势,在不同场景下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这种良性竞争正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和进步。用户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元化的选择,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适合的AI助手。

预测

1、用户交互将更加自然和个性化,理解用户意图更加准确;

2、垂直场景的专业服务能力将显著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提升;

3、跨平台的协同体验将更加流畅,数字助手将无处不在;

4、本土化的服务优势将更加明显,更好满足中国用户习惯。

资本层面,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基础大模型的资金流向越发集中化,以美国为例,OpenAI、Anthropic之外,或许只有xAI这一家真正意义的“创业公司”了。

原因也不复杂,大模型预训练是一个相当烧钱的领域,在经历了两年的烧钱之后,资本市场已经不愿意为此卖单。这在国内市场也已经逐渐成为了共识,很多投资机构宁可投AI应用也不愿意碰基础模型。

而在产品层面,相比于美国成熟的SaaS市场,国内企业市场非常薄弱,传统云计算公司——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之外的市场更是小且碎片化,留给大模型创业公司变现的空间非常小。

《2024年中国SaaS行业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分析》

因此,即便是像Kimi这样的明星AI创业公司,也势必在2025年拿出更多有效的成果,不仅是要更多的找到“钱”,同时也要尽快的挣到钱。毕竟李开复老师的零一万物已经率先撑不住,在新年伊始就选择与阿里云进行了“深度”合作。

预测

1、基础模型领域资本向头部公司极度集中,新创业公司难以获得大规模融资;

2、云服务商在中国To B市场占主导,AI创业公司需要寻找细分场景突破;

3、资本更青睐有明确商业化路径的AI应用层创新,而非基础模型研发。

AIGC工具在创意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从文本到多媒体内容的生成能力不断提升,创作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

字节跳动为抖音创作者推出一站式AI创作工具链,特别是被视为重点项目的剪映,如今也在进一步集成AIGC功能,使其能够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腾讯则更多在游戏领域发力,借助混元大模型推出AI辅助开发平台,支持场景生成、角色设计和剧情创作。

混元大模型图像生成

而像快手、智谱、爱诗科技则都在加码视频生成产品,随着相关产品的持续迭代优化以及成本下降,使用AIGC工具开始直接进行影视级的内容创作将会被快速提上日程。

预测

1、创作工具将从单一功能向创意协作平台升级,重构内容生产流程;

2、商业内容生成将实现规模化定制,品牌营销效率显著提升;

3、游戏内容制作将大幅提效,开发周期明显缩短;

4、个人创作者将拥有专业级内容制作能力,重塑创作者经济。

新一代AI芯片和传感器技术推动智能硬件升级,AR/VR设备向更轻量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首先,大模型的发展正在重塑智能硬件的产品形态。

随着模型推理效率的提升和边缘计算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AI能力可以被整合到终端设备中。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设备的智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其次,AR/VR设备正迎来与AI深度融合的关键机遇期。

图源:网络

大模型带来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多模态交互能力,可以极大地改善AR/VR设备的使用体验。用户可以通过更自然的语音指令和手势来控制设备,AI则能够实时理解用户意图并提供符合场景的交互反馈。

这种结合将推动AR/VR设备从单纯的显示终端向真正的“智能伙伴”转变,这也是今年CES上的一个重点硬件方向,Ropet、Mirumi、Romy、AI Me等等产品都在主攻这一领域。有意思的是,2025年恰好是《她》这部电影设定的时间背景,可以说今年或许真的有望见到类似的硬件登场。

Ropet主打AI陪伴的硬件机器人

最后,智能硬件生态正在形成新的创新周期。

从智能音箱到AR眼镜,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AI带来的智能化浪潮正在催生新的硬件品类和使用场景。从苹果到Meta以及号称推出了全球首款主动式AI眼镜的Halliday,再到国内的字节、小米、XREAL等公司,如今几乎都在清一色的押注以眼镜为载体的AI智能硬件。

预测

1、AR眼镜将成为重要的人机交互入口,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2、AI机器人将在特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3、智能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水平将显著提升。

“越来越小的大模型”并非行业停滞不前的表现,需要厘清其中的一些可能原因。

其一,随着大模型产品需求的增长,推理需求的增速急速上升,由于大模型不符合规模定律,无法在扩大应用规模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所以,包括OpenAI在内的公司不得不调整训练与推理的预算分配,使得大模型的参数规模增长放缓。

图源:网络

其二,业界开始使用蒸馏技术,使小参数模型具有更强的性能,比如使用大模型生成高质量合成数据集训练小模型等方式,使得一些小参数的模型拥有不错的表现。这也是去年年末幻方量化旗下的DeepSeek公司宣布发布全新系列模型DeepSeek-V3首个版本并开源后,让全球惊叹的地方:即便在有限算力预算上进行模型预训练的成果也并不会太差。

其三,Test-time compute scaling(测试时计算缩放)开始流行,过去模型“足够快”的标准是人类阅读速度,而随着上下文推理方法的改进,在推理过程中进行更多、更低延迟的token生成变得更有价值,为了提高复杂推理性能,OpenAI、Anthropic等公司开始积极地缩小模型规模。

预测

1、随着更强大的计算硬件出现,下一代的“大模型”参数规模会变得更大,并带来能力的大幅提升;

2、小模型(100 亿参数以下)能力越来越强,成为用户在绝大多数场景中的主流模型服务。

展望2025年,AI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分化态势。

一方面是头部企业在基础模型领域的持续深耕,另一方面则是垂直领域应用的蓬勃发展。分化背后并不意味着行业开始走向分叉,而是开始形成一种良性的产业分工,最终将推动整个AI行业向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对于国内平台而言,2025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找准商业化突破口,如何在全球AI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方向。

可以确定的是,AI技术的演进必将从2025年开始为不同行业的转型和向前提供全新的势能。

来源:壹娱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