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女方被指太“精明”,男方的子女强烈反对,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林洙忍受了10年的无性婚姻,背后有什么隐情?
34岁的林洙,嫁给61岁的梁思成,成了这位国宝级建筑学家的,第二任妻子。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女方被指太“精明”,男方的子女强烈反对,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林洙忍受了10年的无性婚姻,背后有什么隐情?
林洙的人生起点并不算低,1928年,出生在福建福州,家境优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年轻时,嫁给了一位叫程应铨的男子。
程应铨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前途一片光明,婚后,两人搬到了北京,生活看起来很幸福,育有一子一女。
可是,家庭的稳定并没有维持太久,林洙的生活,很快陷入了一种“平淡得让人窒息”的状态。
丈夫忙于事业,对家庭的关心很少,她在家操持一切,感到压抑又疲惫,就在这时,认识了梁思成。
那时候的梁思成,已经是中国建筑界的权威,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还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去世后,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与悲伤。
林洙是清华建筑系的秘书,工作中经常与梁思成接触,两人开始时,只是工作上的关系,逐渐走得更近。
林洙很崇拜梁思成的学识,梁思成也被林洙的聪慧与干练吸引。
他们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林洙甚至常常主动,去帮梁思成整理资料,这种日久生情的感情,让梁思成,从丧妻的痛苦中走了出来。
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遭遇了,外界的不解和批评。
梁思成的大儿子梁从诫,强烈反对这段感情,觉得林洙心机太重,认为她接近梁思成,有很强的目的性。
梁从诫
甚至直言,林洙是冲着梁家的地位,和财富来的,梁从诫对林洙的敌意非常明显,家庭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
梁思成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想再孤独终老。
1962年,林洙与梁思成正式结婚。
这一年,梁思成61岁,林洙34岁,两人的婚礼十分低调,没有举办任何仪式,只是简单地在亲友面前,宣布了他们的婚姻关系。
这段跨越年龄与争议的结合,注定是一场艰难的婚姻。
婚后,林洙搬进了梁家,这个“家”对她来说,并不温暖,梁思成的两个孩子对她冷眼相对,不愿与她交流。
特别是梁从诫,几乎不掩饰对她的敌意。
林洙每天面对的,是丈夫的支持与继子女的疏离,这种家庭气氛,让她的婚姻生活,一开始就充满了压力。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段婚姻,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夫妻生活”。
梁思成由于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不佳,婚后很快,便不再过问房事。
对于林洙来说,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几乎是不存在的,外界甚至流传,这是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
面对这样的情况,林洙选择了忍耐,没有对外抱怨,依旧专心照顾梁思成。
梁思成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情也愈发低落,林洙成为了这个家唯一的支撑。
一边安抚梁思成的情绪,一边努力维持生活,每天忙着为梁思成煮饭、洗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甚至还帮他整理学术资料。
生活是拮据,可林洙并没有放弃,对梁思成的支持。
她陪着梁思成,忍受社会的压力和生活的艰难,有人说,林洙是为了梁思成的名声,才不离不弃,也有人说,她是真的付出了感情。
别管别人怎么说,至少在这十年里,林洙一直陪在梁思成身边,没有离开过他。
到梁思成生命的最后几年,健康问题已经彻底拖垮了他。
他无法走路,需要人搀扶,写字时,手也在不停颤抖,林洙每天守在他身边,细心照顾着他。
梁思成很少表达,曾经对身边的朋友感慨,“这些年,多亏了林洙。”
这句话后来被林洙记在心里,也成为她,面对外界争议时的依靠。
梁思成去世后,林洙整理了他的手稿,完成了许多学术工作,这段特殊的婚姻,也在梁思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印记。
林洙与梁思成婚姻的争议,甚至持续到梁思成去世后多年。
外界对林洙的评价极为两极化,有人认为她是一个聪明而有担当的女性,也有人认为她“心机深重”。
这些争议,大多与她的婚姻选择,和后来的行为有关。
梁思成去世后,林洙成为了他的遗孀,也成为了梁家历史,与财产的重要管理者。
梁思成的子女与林洙的关系,在他生前已不和睦,梁思成去世后,这种矛盾变得更加公开化。
梁从诫甚至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林洙的不满。
认为林洙过于看重物质,接近梁思成,是出于对梁家资源,和学术地位的利用。
他的这些指控,让外界对林洙,产生了诸多负面的猜测。
更让人关注的,是林洙在婚姻中的一些做法,和行为被指过于“精明”。
梁思成晚年身体不好,生活需要人照顾,这让林洙逐渐掌握了,家中的大部分事务,包括梁思成的学术资料管理,和家庭财产分配。
这一点,梁思成的子女认为,她有意将自己塑造成,梁思成学术遗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林洙在之后出版的回忆录《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中,也大量描写了,她与梁思成的感情生活,甚至对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做出了评价。
这些内容引发了不少读者的不满,认为她的叙述,有“抹黑”林徽因之嫌。
林洙也有不少支持者,他们认为林洙的选择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为梁思成的晚年,提供了温暖和陪伴。
如果没有她,梁思成或许,会以更加孤独的方式,度过生命的最后十年。
林洙在梁思成去世后,积极整理和推广,他的学术成果,出版了多本,与梁思成相关的书籍,也推动了梁思成,建筑成就的广泛传播。
对于这样的努力,很多学者都给予了肯定。
外界的争议越多,林洙的态度反而越平静,面对质疑,她极少公开回应,只是在回忆录和少数采访中,提到自己“无愧于梁思成”。
这句话,是她给外界,所有质疑的答案,也是她内心的支撑。
梁思成去世后,林洙的生活并没有停止,她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梁思成的建筑遗产。
整理了大量梁思成留下的手稿、学术资料,并通过出版和展览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梁思成的学术成就,和中国建筑学的发展。
1970年代,林洙开始撰写,关于梁思成的回忆文章。
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将梁思成的工作手稿,整理成册,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著名的作品是《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书中详细记录了,她与梁思成共同生活的点滴,也涉及了林徽因的一些故事。
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称赞她,对历史的忠实记录,也有人质疑她的叙述,带有偏见。
林洙是一个叙述者,还是梁思成遗产的实际管理者。
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动了梁思成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例如,北京的一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研究项目,都是林洙积极参与的成果。
她的这些工作,得到了许多建筑学者的认可,也让梁思成的名字,和成就更加深入人心。
林洙的回忆与贡献,也并非毫无争议,在书中对林徽因的描述,以及她对梁思成,与林徽因感情的评价,始终是外界讨论的热点。
有读者认为,林洙对林徽因的评价,过于主观,甚至带有明显的偏见,意在突出自己的重要性。
特别是她在书中,对林徽因的“强势性格”,和“理想化形象”提出的质疑,让不少林徽因的崇拜者,感到愤怒。
林洙对梁思成学术遗产的整理,是实实在在的。
她的工作,让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得以传播,也让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更进一步。
对于她个人的评价,可以各有不同,对中国建筑学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资料:
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莫宗江·《梁思成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来源:小喵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