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防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360影视 2025-01-12 14:30 3

摘要:血管内皮在毛细血管中运输营养物质和药物、调节血管生成、维持血管稳态及控制血管张力和通透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维持局部血管稳定的主要调节因子[1]。1993年,Ross[2]首次提出内皮功能障碍的定义,即在多种危险因素的刺激下,如高血糖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

血管内皮在毛细血管中运输营养物质和药物、调节血管生成、维持血管稳态及控制血管张力和通透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维持局部血管稳定的主要调节因子[1]。1993年,Ross[2]首次提出内皮功能障碍的定义,即在多种危险因素的刺激下,如高血糖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炎症及吸烟等情况下,内皮功能失衡,其作为物理屏障的能力及代谢、合成和释放多种调节内皮正常功能的活性物质的平衡受到影响[3-4]。内皮功能障碍是多种疾病的起始和推动因素,与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等的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西医常用的改善内皮功能障碍的方法是使用抗氧化剂、一氧化氮前体、内皮素(endotheli,ET)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5]。药理研究发现,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及复方制剂能通过血管松弛、抗氧化、抗炎等生理过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本文旨在概述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其相关信号通路。

1 中医学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认识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中医中未有明确病名记载,但血管内皮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属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脏》记载道“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是容纳和运行气血的通道。“藏精气而不泻”是其生理学特点。脉的生理功能依赖于心气的调节和肾气的温煦濡养。“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及脉管的舒缩,保持脉道通利,确保血流畅通。同时,肾气可转化为气血津液,为机体的脏腑提供滋养和濡润。心气、肾气亏虚,则失于对脉道的调控和温养,引起脉道的功能失调,进而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张泽华等[6]认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中医“亢害承制”理论相契合,血管内皮受损过程即为“承者失制,亢者为害”,脏腑功能受损影响气血运化,从而出现西医中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并认为其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痰瘀阻络及阴虚血瘀。此外,陈斌等[7]认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在中医学上的病机属正虚邪实、阴阳失调,其疗法应当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为指导原则。

2 西医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定义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是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的重要组织,其功能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构成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理屏障、调节血流分子交换、合成和释放多种调节血管张力、血压和局部血流的血管活性物质。血管内皮还参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炎症和免疫反应,合成并释放活性氧和活性氮,这些分子参与蛋白质和脂质的氧化及亚硝基化反应,并促进与细胞生长有关的生长因子的分泌。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表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黏附、炎症反应和内皮结构性损害等(图1)。临床上,内皮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受损,这可能是由于内皮依赖性激动剂(如乙酰胆碱和缓激肽)作用不足或剪切应力改变(如血流介导的扩张)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动脉粥样硬化[8-9]、糖尿病心血管疾病[10-11]和原发性高血压[12]。其中,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的降低、血管收缩增加及血管系统内黏附等异常现象与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密切相关[13-14]。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其中一氧化氮产量和生物利用度的降低是内皮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多项证据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初始阶段,糖尿病的高血糖、脂毒性和炎症皆可诱发内皮功能障碍或损伤。也有研究报道,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15]。

3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

中药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被视为极具潜力的新方式。中药单体或复方能够通过抗氧化应激、调脂、抗炎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药理研究发现,中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血管松弛、血糖调节和改善内质网应激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3.1 中药单体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

3.1.1 抗氧化和抗炎 原人参三醇预处理可以通过增加还原型谷胱苷肽/氧化型谷胱苷肽的值,缓解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进而保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免受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死亡[16]。Kim等[17]发现白藜芦醇在db/db小鼠中表现出通过调节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表达、减少裂解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减少肾小球中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阳性细胞数量预防细胞凋亡,并通过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和SOD2产生来抑制氧化应激,进而预防糖尿病肾病,具体机制为白藜芦醇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去乙酰化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通路,预防肾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此外,黄芪被证明具有抗炎和抗氧化应激等药理活性,早期研究发现黄芪甲苷IV可逆转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活性氧水平升高,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降低,进而抑制氧化应激和钙蛋白酶-1活化,并预防体外高血糖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18]。赵芳等[19]研究发现黄芪甲苷在慢性间歇性缺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具有保护作用,结果证明黄芪甲苷40、80 mg/kg可降低CIH小鼠活性氧水平,增加血清中SOD水平及主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蛋白表达,并且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推测黄芪甲苷可能是通过钙蛋白酶-1/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发挥作用。Zhang等[20]总结发现葛根素治疗可以降低炎症分子细胞内黏附分子-1(inflammatory molecu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活性氧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黄芩素也被证实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通过抑制IL-1β、IL-6、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上调,黄芩素能够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HUVECs炎症反应和凋亡的激活,在阻断HUVECs内皮功能障碍发挥作用[21]。此外,黄芩素-冰片对ET-1、血栓素A2类似物引起的血管预先收缩的血管环有明显的舒张作用,并能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过度炎性反应(下调IL-1β、IL-6、TNF-α),上调eNOS表达,下调iNOS表达,促进一氧化氮合成和分泌,促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恢复[22]。邢国芳等[23]研究发现橙皮素在大鼠冠状动脉血管环中,能够显著提高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舒张率,橙皮素10、30、100 μmol/L可减轻高糖对HUVECs的损伤。此外,橙皮素还能够增加NOS活性,提高SOD活性,降低丙二醛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表达。

3.1.2 促进一氧化氮释放和血管舒张 在病理状态下,氧化应激引起eNOS生物活性的下降,从而导致一氧化氮介导的血管舒张受损,成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24]。笔者前期研究表明14,15-二羟基二十碳三烯酸可以改善C57BL/6小鼠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eNOS表达的增加有关[25]。此外,竹节参皂苷V能够促进HUVECs释放一氧化氮,增强内皮细胞血管形成能力,并以浓度和时间相关性上调内皮细胞中的eNOS蛋白水平,进而增强血管舒张能力,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缓解血管硬化,证明这些作用是通过上调富含嘌呤元件结合蛋白α/eNOS通路的表达来实现的[26]。丹参酮IIA处理能够有效增加CIH大鼠eNOS的表达和一氧化氮的形成,抑制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T-1的产生,分别下调和上调ET受体ETA和ETB的表达,改善CIH大鼠内皮功能障碍[27]。另外,林光柱等[28]发现人参皂苷Rb3联合二甲双胍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因子ET及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Ⅱ,Ang Ⅱ)释放,降低大鼠血浆中ET及Ang Ⅱ含量。同时,该联合治疗通过增强SOD、GSH-Px活性,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轻对心肌的氧化损伤,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

保护作用。Shi等[29]研究发现葛根素可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并增加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和环磷酸鸟苷的水平。此外,Li等[30]发现在Ang II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中,葛根素可减少活性氧的产生,上调磷酸化eNOS蛋白水平,使血管舒张和收缩维持平衡状态,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黄连素对软脂酸500μm/L诱导的HUVECs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黄连素处理组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其作用可能与上调eNOS、促进一氧化氮生成有关[31]。张振等[32]临床研究显示,对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黄连素进行治疗,可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来调节血脂水平,治疗后,ET-1和一氧化氮水平分别降低和提高,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随着黄连素剂量增加,调节血脂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显著上升。

3.1.3 调节血糖和脂质代谢 He等[33]研究表明胰岛素诱导的低血糖通过抑制eNOS磷酸化,导致大鼠动脉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增加,并逐渐增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这说明低血糖可以通过影响eNOS的活性来改变血管功能。Xu等[34]发现王不留行黄酮苷可缓解血糖升高,提高葡萄糖和胰岛素耐受性,同时中和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LDL-C水平的异常升高,以缓解脂质代谢。此外,在STZ/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小鼠模型中,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此外,在高血糖刺激的人微血管内皮HMEC-1细胞中,王不留行黄酮苷通过促进一氧化氮释放,抑制活性氧积累,从而缓解氧化应激的紊乱,并改善内皮功能障碍,其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体内活性氧/AMPK/miRNA-34a/eNOS信号级联来实现的。

3.1.4 改善内质网应激 研究指出,淫羊藿苷作为一类黄酮苷,对乙酰胆碱诱导的主动脉血管舒张和去氧肾上腺素诱导的血管收缩产生积极影响,通过促进AMPK磷酸化和激活eNOS,抑制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C/EBP同源蛋白表达,从而显著减轻糖尿病大鼠和高糖诱导的HUVEC的内质网应激,改善内皮功能障碍[35]。

综上,中药单体通过减少氧化应激、改善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对内皮细胞产生保护作用,从而缓解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因此,中药单体可能成为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手段。

3.2 中药提取物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

潘少霞[36]通过使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烷和人内皮细胞进行共同孵育,构建了缺氧再给氧损伤模型,研究发现三七总皂苷能够提升一氧化氮、前列环素I2(prostacyclin I2,PGI2)含量,改善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和活力,并通过增强SOD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三七总皂苷能够增强细胞氧自由基清除功能,其效果优于维拉帕米。对于Ang Ⅱ致HUVECSs损伤的模型中,三七总皂苷可以降低LDH、ET-1等的分泌,增加一氧化氮、NOS、eNOS、PGI2等的分泌,对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37]。陈爱凤等[38]在检测野百合碱诱导HUVECs损伤模型中发现,红花注射液可有效抑制HUVECs增殖,且呈剂量相关性,具体机制为促进野百合碱诱导的细胞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eNOS活性增加和一氧化氮合成,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当归行气活血化瘀,其挥发油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高脂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9]。此外,长期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炎症和氧化应激都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缓激肽等)的释放减少或血管扩张剂反应的下降和消失,最终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40-41]。高葡萄糖和棕榈酸酯诱导的血管内皮衰老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而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其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可防止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中高葡萄糖和棕榈酸酯诱导的细胞衰老,Wang等[42]认为其机制是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诱导线粒体自噬。

香椿子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滋阴润燥的功效,郭亚楠等[43]研究发现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对于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并可通过降低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缓解肾脏损伤。该提取物通过抑制MCP-1、ICAM-1、NF-κB磷酸化表达,改善肾脏炎症病变。在人肾小球内皮细胞中的实验显示,该提取物可通过NF-κB通路抑制高血糖刺激的内皮细胞MCP-1、ICAM-1表达的升高,从而改善内皮细胞炎症。此外,研究还观察到在高血糖刺激的内皮细胞中,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可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及其下游靶蛋白,增加下游蛋白NAD(P)H醌氧化还原酶1和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抑制p47phox的表达,从而抑制活性氧升高,并稳定一氧化氮的含量,改善高糖对肾小球内皮细胞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44]。此外,一项临床观察研究将6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研究结果显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SOD活性升高,丙二醛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水平降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降低、一氧化氮水平增加,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上升,内皮功能得到改善[45]。

3.3 中药复方在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

中药复方制剂因其多成分,多途径整合调节发挥作用的特点,使得不同中药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复方制剂通过将中药组合使用,能够针对内皮功能障碍的复杂病理机制进行治疗,从而可能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3.3.1 生脉散加减治疗 生脉散源自金代医家张元素《医学启源》的经典名方,方中主要含有人参、麦冬和五味子。人参为君药,甘平补肺、大补元气;麦冬为臣,甘寒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五味子为佐,收敛肺气、止汗解渴。3味药合用,具有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效,在临床上的具有确切疗效,主要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心衰等[46]。一项基于120名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将患者分为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n=60)和生脉散合佛手散加减治疗的联合治疗组(n=60,在化学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生脉散合佛手散加减治疗),研究结果发现,生脉散合佛手散加减治疗后,患者Ang II和ET-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47]。类似地,在另一项临床研究也发现,生脉散加减治疗通过显著降低Ang II和ET-1的表达水平,增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的内皮功能[48]。此外,白承父[49]选取98例T2DM伴冠心病患者,通过给予生脉散合丹参饮加减+常规治疗8周,结果显示,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在生脉散治疗后显著上升,ET水平显著下降,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流量显著上升。生脉散合丹参饮加减可显著提升T2DM伴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升冠脉血流量。

3.3.2 养心汤 养心汤最早岀自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类方·惊》,主治心虚血少、惊惕不宁[50]。由柏子仁、川芎、炒酸枣仁、当归、党参、茯神、茯苓、清半夏、肉桂、五味子、远志、炙甘草、炙黄芪13味中药组成。方中用黄芪为君药,性甘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脾益肺,使气行血脉通畅之功;臣药茯苓、茯神、当归、川芎则益气健脾,活血行气;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共为佐药,养心敛气;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养心安神之功[51]。

皇甫海全等[52]通过给大鼠喂食高蛋氨酸饲料12周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模型,随后ig养心汤浸膏混悬液2.34 g/kg于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电镜结果显示,在正常组中,内皮细胞连续完整,排列紧密,结构正常,而在模型组,血管内皮大部分脱落,内皮细胞肿胀,部分平滑肌细胞向内皮下层迁移。养心汤干预组血管内皮基本连续完好,内膜光滑,内皮细胞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结构基本完整,这些结果表明养心汤能改善内皮功能障碍模型大鼠的血管内皮结构。此外,养心汤干预后,血清中一氧化氮水平升高,ET-1,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降低。血栓调节蛋白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作为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物,具有维持凝血与纤溶平衡的作用。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时,大量血栓调节蛋白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通过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减轻血管炎症反应,对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53]。上述研究表明,养心汤能够通过保护内皮细胞结构,提高血清中一氧化氮水平,降低ET-1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来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血液凝结机制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3.3.3 人参四逆汤加山萸肉 人参四逆汤加山萸肉(原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经过复方加减最终方为附子、干姜、人参、山萸肉、炙甘草5味中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功效[54]。伊晓倩等[55]在建立兔骨折模型术前,分别ig人参四逆汤加山萸肉1.8、3.7、7.4 mL/kg,结果证明人参四逆汤加山萸肉组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显著减低,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受到抑制,ET-1水平显著降低,一氧化氮水平升高,组织病理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得到改善。表明人参四逆汤加山萸肉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血管收缩机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3.3.4 葛根芩连汤 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会产生大量活性氧,氧化应激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加速凋亡,进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56]。葛根芩连汤作为仲景经方之一,该方组成为葛根24 g、黄芩9 g、黄连9 g、炙甘草6 g,组方精简,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此方具有改善高血糖的作用[57-58]。陈俊等[59]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能有效促进HUVECs细胞增殖,抑制凋亡,HUVECs的活性氧、LDH和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显著上升,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受到明显抑制。高糖环境下,活性氧自由基和氧自由基清除剂降解平衡被打破,机体出现氧化应激的代谢状态,过量活性氧在细胞内产生,同时生成大量丙二醛,细胞内抗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稳态[60]。因此,葛根芩连汤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少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3.3.5 参红补血颗粒 参红补血颗粒是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研发的中药新药,该药由景天、红参、白术、麦冬和黄精组成,具有益气生血、活血祛瘀之功效,刘俊秀等[61]通过冰水浴游泳法构建气滞血瘀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小鼠模型,发现参红补血颗粒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缓解炎症反应,达到保护气滞血瘀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小鼠血管内皮的作用。

3.3.6 加味黄连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由温胆汤加黄连而成,其中温胆汤取自《集验方》,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渗湿宁心,半夏消痞散结,丹参、红花活血化瘀,郁金活血止痛,枳实破气消积,甘草调和诸药。该方主要发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益气升阳之功。加味温胆汤联合氯沙坦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显示出确切的疗效,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状积分、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2]。叶穗林等[63]使用加味温胆汤对痰瘀证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有明显疗效,对中医证候积分有明显改善作用,加味温胆汤治疗相较对照组,能明显降低ET、vWF水平,促进一氧化氮水平升高,对血管内皮有一定保护作用,缓解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加味黄连温胆汤以加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化痰之功效[64]。有研究选取90例老年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化学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连温胆汤,研究证明加味黄连温胆汤联合化学药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良好,相较于对照组,联合组在治疗2周后,显示出更好的心电图疗效和主要症状评分。加味黄连温胆汤联合化学药治疗能够显著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表现为ET-1水平的降低,一氧化氮水平的升高[65]。

3.3.7 温阳化瘀祛浊方 该方中附子温补脾肾,大黄利湿化浊,黄芪利水消肿,桃仁去浊通络,全方标本兼顾,有化瘀祛浊之功[66]。收集高海拔地区102例阳虚血瘀证的糖调节受损肥胖患者,观察组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祛浊胶囊,治疗持续3个月,使用全数字化高分辨率彩超测定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表明观察组有28例(54%)患者的内皮功能从异常转为正常,对照组有14例(30%)患者的内皮功能从异常转为正常。温阳化瘀祛浊方对糖调节受损肥胖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且比二甲双胍治疗更为显著[67]。

3.3.8 麝香保心丸 麝香保心丸是一种传统中药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成分为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和冰片。方中冰片通诸窍、散郁火,牛黄、麝香强心养血,蟾蜍强心。张娜[68]通过对103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静脉注射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实验表明,麝香保心丸可以改善血管内皮一氧化氮代谢,促进血管舒张,减少ET的水平,从而达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3.3.9 津力达颗粒 津力达颗粒主要由黄精、人参、麦冬等组成,其功效为益气养阴、健脾运津,是临床常用的处方型中成药。研究表明津力达颗粒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T2DM患者病情的进展,降低血糖水平,并通过提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ET-1水平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69]。侯丽萍等[70]研究表明,津力达颗粒联合司美格鲁肽对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有确切作用,可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对心脏和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综上,中药复方在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潜力。复方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且中药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效应,这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更全面的考虑。以上提到的生脉散、养心汤、人参四逆汤加山萸肉、葛根芩连汤等复方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证明了其对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改善效果。其中,养心汤通过对内皮细胞的保护、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液凝结机制等途径,提高了血管内皮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升高了血清中一氧化氮水平,降低了ET-1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人参四逆汤加山萸肉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NF-κB通路和降低ET-1水平,明显改善了兔骨折模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此外,葛根芩连汤中的黄芩素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上调,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凋亡,进而改善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这些实验证明了中药复方在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的潜在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等多方面的作用。综合而言,中药复方在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展现出多样性和协同效应,为中药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深入,包括更严密的临床试验和深入探究各复方中具体活性成分的机制。有望为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4 结语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中。在这些疾病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受到损害,导致血管壁的异常改变和血液流动的紊乱。深入研究和了解血管内皮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维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中药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调节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氧化应激和凋亡、改善内皮结构、调整相关因子等,从而取得明确的疗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的修复和保护作用,进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其在体内外模型探讨其潜在疗效和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中药复方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显著作用,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病机主要可归纳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正虚邪实、阴阳失调。中药以活血化瘀、养阴、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为原则治疗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免受损伤,防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然而,目前大多数实验研究仍停留在中药单体药物对诱导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水平上,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在人体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此外,尽管研究表明中药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有调节作用,但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调节涉及多途径、多靶点机制,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的深层次探讨对于揭示中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加强中药的推广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来 源:左的于,王 铭,沈 鹏,李逊佳.中药防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25, 56(1): 340-348.

来源:天津中草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