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麻城人】武汉大学:走出麻城的杰出教授,点亮珞珈,闪耀中国(一)

360影视 2025-01-13 11:03 2

摘要:一代又一代麻城人,秉承“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勇敢闯荡,奋力拼搏,他们中有政界精英、商业大咖、专家学者、科技达人……他们是麻城新时代的代言人。为深度展示在外麻城人士的创业历程和故土情怀,激励引导本地麻城人创新创业,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联

一代又一代麻城人,秉承“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勇敢闯荡,奋力拼搏,他们中有政界精英、商业大咖、专家学者、科技达人……他们是麻城新时代的代言人。为深度展示在外麻城人士的创业历程和故土情怀,激励引导本地麻城人创新创业,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办【天下麻城人】全媒体访谈栏目,探访在外麻城籍创业人士,展现麻城在外儿女成长和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为家乡人民增添一份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和发展动力,为麻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何光存:筑梦稻田,全力守护中国“粮袋子”

‌何光存‌,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光存在学术和行政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曾担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遗传学系主任以及武汉大学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在植物基因工程、水稻功能基因组学、以及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分子机理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1956年4月,何光存出生于麻城市黄土岗镇小漆园村三排头的一个普通家庭,成长岁月充满艰辛。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一边努力读书,一边细心照料年幼的弟弟妹妹,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了家庭的责任。小学和初中时,频繁的缺勤并未阻挡他对知识的向往,夜晚的老师家中,总能看到他勤奋补课的身影。凭借顽强的毅力,他的成绩逐渐在班级中崭露头角。

1972年,高中毕业后,何光存毅然回到家乡,先后投身于民办教师和公社农技员的工作。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农技员的岗位上,他积极改进农业种植技术。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更坚定了他为家乡、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决心。1976年,他凭借自身努力获得组织推荐,踏入华中农学院黄冈分院(现华中农业大学)的校门,就此开启了他在农业科研领域的逐梦之旅。1979年,何光存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开始了他的硕士研究生生涯。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汲取国际前沿知识,何光存很渴望继续出国深造。“语言不通,我就从基础的ABC学起。晚上,我脚浸冷水,让自己保持清醒,一遍又一遍读着英语单词,练习基础语法与对话,只为攻克语言难关。”何光存回忆着那段难忘的时光。1984年,他终于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前往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和日本留学的宝贵机会。

在国外的求学生涯中,何光存如饥似渴地学习,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挑战自我。面对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导师的殷切挽留,他回国的信念依然坚如磐石。他说:“国外条件虽然优越,但我是中国人,我热爱我的祖国,我一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效力!”

1989年博士毕业,他毅然回国,先后担任湖北省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4年获玛丽居里奖学金赴英国诺丁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系教授,199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2004年,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深爱的土地。

稻飞虱是我国和世界水稻生产中的发生面积最大、造成损失最重的害虫。回国后,何光存将目光聚焦于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探索。30年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发现。夏天,当烈日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滚滚热浪,他不畏酷暑,经常赤着双脚带着学生在稻田做科研调查。无数个夜晚,他挑灯夜战,钻研水稻抗褐飞虱基因问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01年,何光存在野生稻中首次发现与定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2009年,他带领团队历经无数次试验与失败,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分离了抗褐飞虱基因。何光存团队持续克隆11个抗褐飞虱基因,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水稻抵抗褐飞虱的机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培育抗虫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培育了一批抗稻飞虱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大幅减少了农药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了坚固的防线,为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何光存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2008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获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2013年获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2016年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17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年获第三届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202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23年发表Nature论文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24年获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硕果奖(杰出成就奖),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在教学工作中,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每天早早来到实验室,工作到深夜,这种勤奋刻苦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何光存对学生关怀备至,不仅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还在生活中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他的耐心教导和无私关爱,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评为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何光存每年都会多次回到家乡,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他积极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建议家乡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引进优良品种,提高油茶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他倡导家乡引进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品种,推动水稻种植技术创新,提升水稻生产效益。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脉资源,为家乡的农业发展搭建桥梁,助力家乡经济繁荣。2023年被聘为黄土岗镇发展顾问。

“我非常热爱我的家乡黄土岗镇。这些年家乡发展日新月异,路修得越来越好,景色越来越美,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更多的人来黄土岗镇,观龙潭河瀑布、赏小漆园传统村落、品特色美食。”提起家乡,何光存就有说不完的话。

何光存以其坚定的信念、卓越的贡献和高尚的品德,成为麻城人民的骄傲。他的科研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着无数家乡学子勇攀科学高峰。在未来的科研征程中,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奋勇前行,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续写辉煌篇章,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肖永平:用法律之光照亮祖国大地

肖永平,国际私法博士,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为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国际商事仲裁、国际民事诉讼、体育法。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计划,被授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湖北省“最美社科人”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还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体育法研究会副会长,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贸促会经贸摩擦法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1966年2月,肖永平出生于麻城市阎家河镇古城村肖家巷,成长之路布满荆棘。“我上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每年到了四五月份的时候,家里连吃的大米都没有,我有时带着从家里煮好的麦子到学校蒸着吃,为了不饿肚子。”肖永平回忆着。而正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他更加懂得知识改变命运,他更加勤奋好学,对知识充满渴望。

“高中时期,有一年夏天,我们村子里有一户最早买电视机的人家拿出新买的电视机,播放电视剧给大家看,那是一部印度法律题材的电视剧,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律师,觉得这个工作挺好。”肖永平回忆着。这次经历如同一颗启蒙的种子,让他对法律产生浓厚兴趣。这份兴趣引领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法律专业。

1984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从当时的麻城七中考入重庆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开启了他的法学之旅。这次出行,也是他第一次走出麻城。

“以前,我到麻城县城的总次数没超过5次,更不用说到武汉了。当时我哥哥送我到武汉,在武汉买的火车票到重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年代深有体会,坐火车要花近30个小时。每年从重庆上车返程的时候,人非常多,即使买了票也很难上车。84年在西政上学的湖北人近40位,我们先让一个人上车,再把火车的窗户打开,其他人翻窗户上去。最挤的时候只能一只脚落 地,另外一只脚挤得没地方落地,要站五六个小时到达县才会有一部分人下车......”那段艰苦的求学之路深深刻印在肖永平的脑海中。

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法学理论,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能力。1988年,本科毕业的他成绩优异,在毕业分配时本可以自由选择单位。然而,他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促使他毅然决定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

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考入武汉大学,投身于国际法研究。在武大校园里,他有幸师从韩德培教授等众多法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专业素养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国际私法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斐然。他深入探讨国际私法的基本理论、法律适用规则以及司法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为中国国际私法体系的完善贡献了重要力量。他的著作《法理学视野下的冲突法》《国际私法原理》等,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为法学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这些著作不仅对中国国际私法的理论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还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观点和建议,对解决中国在国际交往中面临的法律冲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他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法律热点问题展开研究,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应对国际复杂法律事务和挑战中,他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咨询,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国际法治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夫人喻术红教授,与 肖永平教授是高中同学,1984年考取武汉大学法律系,现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从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1965年出生于麻城市阎家河镇,2000年起便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任教,2002年晋升为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教授,2010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为培养法学界的新生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他教过的众多学生在法学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有的学生继续深造,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更高学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有的学生进入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丈母娘还在麻城,我经常与夫人一道回去看望老人,我每年回麻城还是很多次的,我一直很关心麻城的发展......”肖永平每年回到家乡,都会与当地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学爱好者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他还为家乡的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他积极参与家乡的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提高家乡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法治的阳光照亮家乡的每一个角落,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漫漫法学追索之路上,肖永平已经走了40余年,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家乡学子在法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法治中国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程勇:行而不辍,勇攀口腔医学高峰

程勇,博士,主任医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1987年毕业于原湖北医科大学,2004年获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放射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5年, 程勇出生在麻城市宋埠镇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在他的记忆深处,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学习之路上遇到的都是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麻城素来非常重视教育。我记得上高中时期,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新疆来的老师,当我们的班主任, 他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全部,将课堂当作生活的主战场。在他的辛勤付出下,1982年高考,麻城二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8位同学成功考入大学,我也考了不错的成绩。”程勇回忆着自己的求学之旅。

程勇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父亲希望儿子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就建议他报考湖北医学院,就这样他顺利报考了湖北医学院医疗系。 1987年,程勇本科毕业,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难得的机遇,他留校进入湖北医学院口腔医院(现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工作。

“我本科期间学习的是医疗系,虽然很多内容都会学习到,但是进入口腔医院的放射科后,面对的是专业性质很强、更加细分的一个领域,很多都是全新的知识,我也觉得很陌生,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就 从最基础的牙片拍摄、口外片拍摄,到造影测速检查慢慢学起,不懂的地方就查阅书籍文献或者向同事请教。” 程勇介绍着。

在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程勇迅速成长。1988年,他开始承担起教学任务,带领口腔系1985级的本科学生。“那时候我自己也是刚毕业,还要带学生,心里也是诚惶诚恐。” 程勇说。

在这 家集医、教、研于一体的教学医院里, 程勇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等职位。1997年他担任放射科主任,2008年担任科研处长,2010年担任医务处长,2012年开始担任分管医疗的副院长,2022年岗位轮换后分管科研工作。

在其职业生涯中,程勇经历了诸多重大事件,其中武汉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作为湖北省口腔质控中心主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国尚未明确新冠疫情防控口腔诊治流程之时,我起草了第一份预警防控口腔诊治流程。当时,全省口腔科大多停诊,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坚持开放接诊,为众多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包括支援武汉的专家们的口腔疾病诊治。这一举措不仅为武汉的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也为全球疫情防护提供了宝贵的‘武汉方案 ’......” 程勇自豪地介绍着。

程勇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汉大学口腔医院作为新中国1960年自主建设的口腔医院,是全国仅存不多的早期口腔专科医院之一,在口腔医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在全国口腔医院排名前五。程勇在这里 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教学工作十余年,在口腔医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由他主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科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编写卫生部“十一五”规范教材《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口腔医学 口腔颌面影像科分册》,发表SCI论文数篇。

“我每年都会多次回到麻城,与麻城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麻城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在当地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3年获批湖北省口腔类重点专科,这是整个黄冈地区仅有的两个省级重点专科之一,标志着麻城口腔医疗水平的显著提升。只要麻城口腔科有需求,只要麻城人民有需要,我们责无旁贷地愿意奉献自己的一份努力和贡献。”程勇坚定地说。

一袭白衣作战甲,七尺牙椅载芳华。无论身处何种岗位,程勇至善至臻,志存高远, 以其卓越的成就、无私的奉献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成为麻城人民的骄傲。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在麻城的大地上奏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