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能力强的人,说话顺序都是这样的

360影视 2025-01-13 13:56 2

摘要:经常有管理者,跟我抱怨现在的00后,太难管了,自己苦口婆心,掏心掏肺跟他讲道理,希望他能有所改变。

经常有管理者,跟我抱怨现在的00后,太难管了,自己苦口婆心,掏心掏肺跟他讲道理,希望他能有所改变。

对方非但不领情,还一脸不情愿。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建议对方,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下属不听你的,并不在于你说得对不对,而在于你的沟通有问题。

沟通的关键,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在于你说的顺序对不对,能不能让对方听得进去。

沟通能力强的人,说话都是有顺序的。

无论是布置工作,还是日常沟通,都要有清晰的顺序。

布置工作:先目标,再方法

布置工作时,先要讲清目标,再去聊方法。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针,是工作的方向。

如果你在布置工作时,目标不清晰,甚至是没有目标,团队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那有了方向之后,就能完成目标吗?这时候,还要有实现目标的方法,要有清晰的行动计划。

很多管理者,日常在布置工作时,只讲目标,从来不跟下属去探讨实现目标的方法。

员工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只会说,“这个你不用管,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行”。

你的惜字如金,只会让员工做起来,纯靠自己瞎猜,就像盲人摸象,摸到哪算哪。

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很多时候,你认为简单的事,员工做起来未必简单。

很多时候,下属掌握的信息,一定没有你全面。你知道的,下属未必知道。

因此,在讲清目标以后,要和下属探讨打法是什么,围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同时,要鼓励员工提问,对他们的疑惑和问题,要及时解答。

最怕的就是,你只讲目标,不讲方法。

陈述问题:先客观,再主观

和上级陈述问题时,先讲客观事实,再讲主观判断。

沟通能力强的人,会习惯用事实说话,基于事实进行陈述。

日常工作中,我们在和下属沟通时,总能听到下属会列举一些高度浓缩的观点。

比如团队能力不行、执行力太差,资源不够,市场不景气,人手不够等问题。

通常,我都会要求下属,把问题讲清楚,先讲事实,再讲判断。只给出判断,你是很难直接给到有效的建议。

因为每个人对于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知和理解。

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会加入不同的主观判断,进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是不同的。

所以,要让上级清楚地了解问题,就是要把各自的观点还原成事实,即用数据或其他客观证据来阐述你的判断。

举个例子。你要讲市场竞争激烈,那就要讲有多少竞争对手?有多少潜在对手?分别占据多少市场份额?你要用具体的数据、事例来支撑观点。

缺乏客观事实的支撑,你很可能呈现出的是不同的判断。基于事实去分析,我们才能很快对一个问题达成共识。

先客观,再主观,领导才能更快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汇报工作:先结果,再过程

汇报工作时,一定要先讲结果,再讲过程。

日常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向领导汇报一件事时,你还没说完,就被他叫停,反问“你到底想说什么?”

领导为什么要打断你?是因为你的汇报没有重点,对他来说,全是浪费时间的无效信息。

领导都是很忙的,最先关注的一定是结果。结果好,或者结果差,才会关注过程,所以你要先说结果。

那是不是只讲结果就行?其实不是,还要讲过程。过程,代表的是这个结果是否可复制。

以前,我们公司有个销售,本来都准备给他晋升了,他业绩做得很好,当时他也有做管理的意愿。

照理来说,像他这样的人,很多公司都会提拔他做管理。为什么我没有提拔他?就是因为他的结果不可复制。

我问他为什么业绩会这么好,他说不上来,他不能把自己做得好的经验沉淀下来。

从我的角度,他的结果不可复制,未来带团队时,他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复制到团队中,团队很可能成长不起来。

领导在提拔一个人时,他不光会看你的结果,也会看你的过程,看你的成功可不可复制。

日常沟通:先倾听,再回应

日常沟通时,先倾听对方的意见,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面对蒋介石的强硬态度,没有一开始就针锋相对,而是耐心听取蒋的意见,观察对方的立场。

等对方表达完后,他再用自己的逻辑逐一回应。这种倾听后回应的顺序,让他在谈判桌上赢得了更多主动权。

但在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当他不认同下属的观点时,会打断对方:“停,你说得不对,听我来讲。”

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变成了个人表演秀。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先倾听,再发言,能解决80%的矛盾和90%的误解。

如何做到有效倾听?要克服自己的反驳欲,先听对方说完,而不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去打断对方。

同时,在听别人说的过程中,不能左耳进右耳出,你要记住他说了什么。

他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背后,有哪些诉求?哪些是真实的需求,哪些是伪需求?

对于你不认同的观点,也可以记录下来,之后可以针对这个观点,进行有效的探讨。

对方讲完之后,再做有效的回应,你可以向他提问,了解他的动机,并且知道他的疑虑和底牌。

如果你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倾听,往往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处理问题:先共情,再讲理

处理问题时,先要和对方共情,再和对方讲道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淘汰人的事情。

很多管理者,会因为处理方式不得当,导致双方都不愉快。

员工跑到各种平台,大肆说公司的不好,甚至引起舆论,公司的品牌也受到了污名化。

出现这样的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沟通方式不太对。事实上,请人离开,是要讲究方法的。

先要跟他共情,理解他的委屈,理解他的痛苦,要让他先发泄。

很多时候,大多数冲突,都源于情绪。尤其是当你跟他说“分手”时,他会有很多不理解和委屈。

在过程中,要换位思考,排解他的情绪。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后果会很严重。

然后,再跟他讲道理。这个时候,他会有很多疑问。

你要摆事实讲道理,因为平时收集了充分的管理案例,都有翔实的数据。

对工作结果、过程、价值观等方面,也都有公正的评价。

通过讲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不适合这家公司,这样,多数时候,他也能放下。

根据我多年的管理经验,只要你让他发泄掉了情绪,然后跟他讲道理了,平时你也给他做了辅导,99%的同学,到最后是不会跟你闹的。

他只会觉得很遗憾,会很难过。

提出建议:先肯定,再补充

提出建议时,要先肯定对方,然后再补充你的意见。

日本松下电器,曾经推出一款新产品。

驻法国分公司CEO吉田皓野,召集员工为产品设计一个特殊的标志。

有一位员工,建议说:我认为用上次设计的菱形标志就可以,不用再另行设计新标志来代替。

员工说完后,吉田皓野给出了肯定:

你说得有道理,如果用上次设计的标志,新产品可以立即上市,还可以为公司节省一笔开支。

员工听到领导肯定自己的建议,很是得意。这时,吉田皓野又补充说:

“可如果在新标志里加上公鸡的卡通形象,你认为会不会更好一些?法国被称为高卢雄鸡,我想法国人一定会喜欢。”

那位员工听了,由衷地赞叹道:设计若能如此改动,就可称得上完美了。

人都是爱面子的,当自己的观点被人否定时,没有人心里会是舒服的。

沟通能力强的人,遇到意见分歧时,绝不会急于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高明。

在否定别人之前,他们通常会先赞成对方的观点,再补充自己的建议。

最后,总结一下: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沟通能力强的人,说话都是有顺序的:布置工作,先目标,再方法;陈述问题,先客观,再主观;汇报工作,先结果,再过程;日常沟通,先倾听,再回应;处理问题,先共情,再讲理;提出建议,先肯定,再补充。

管理者如何做好向上沟通,向下沟通,和平级沟通?

如何通过“情理法”做好管理?如何管好团队?

如何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管理效率?

如何制定让员工信服的目标,激发员工的斗志?

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具有潜力?如何发现他的长处?

如何提升他的能力?如何激发其工作的欲望……

来源:创业酵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