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短视频的内容打造与共情传播——以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第一眼》为例

360影视 2025-01-13 15:33 2

摘要:2024年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长江日报社大武汉客户端《第一眼》新闻专栏获一等奖。从2022年创立至今,《第一眼》累计推出2200多次短视频,已形成凸显温暖身边事、传递本色正能量、塑造英雄城市形象的栏目风格。从专栏定位与特色、制作特点与共

摘要

2024年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长江日报社大武汉客户端《第一眼》新闻专栏获一等奖。从2022年创立至今,《第一眼》累计推出2200多次短视频,已形成凸显温暖身边事、传递本色正能量、塑造英雄城市形象的栏目风格。从专栏定位与特色、制作特点与共情路径的角度,探索《第一眼》的融合生产理念,既是对栏目本身成长历程的回望与总结,也旨在进一步研究新闻栏目的网络传播规律,打开获奖密钥,供同业交流探讨。

短视频;公共监控;垂类赛道;议程设置;共情传播

2022年7月,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推出短视频专栏《第一眼》,该栏目是长江日报汇聚战线视觉传播资源、有意识推进栏目产品化的创新实践。栏目创立半年后,长江日报正式开启媒体深融三年行动计划,在深化“党报、市委机关报、城市大报、开门办报群众办报、报人办报专业办报”五个定位基础上,提出“从全面移动化转向自主阵地建设、从传播方式创新转向硬核内容打造、从观念引领转向技术驱动、从机制变革到队伍更新”,坚定融合“四化”目标,即“媒体平台化、战线项目化、传播产品化、运营一体化”,全面革新传播样式,鼓励各平台端口打造名栏目、名工作室、名品牌,并开展重点传播产品资金支持项目申报工作,辅以“路演”PK检测成效,用融合精品促融合“四力”走深踏稳。在此政策支持下,《第一眼》快速成长,经过两年发展,结出丰硕成果。2024年3月,《第一眼》入选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网络正能量专题专栏”,同年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第一眼》创立之初,武汉各媒体尚无以聚合性为主打特质的垂类专栏。《第一眼》看准空白,抓牢机遇,决定从公共监控视频资源入手,实现短视频产品的批量产制播发,以规模化取得竞争优势。

垂类赛道必须有鲜明的主旨定位。基于在地主流媒体服务于城市形象传播的根本职责,《第一眼》曾先后提出三类定位:“突发事、有趣事、温暖事”“凡人义举,微光成炬,传递正能量故事”“本色无痕,温暖动人”。从对事的涵定,到对人的锚定,再到对情的笃定,《第一眼》专栏定位的渐进式调整,体现了栏目主创人员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后对栏目发展方向更为明晰、认知更为深化的动态演进过程。

在功能定位上,《第一眼》超出了单纯的栏目产品属性,被视作长江日报融合转型的样板,成为长江日报传媒集团视频化、故事化、微传播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通过对栏目内容的探索,《第一眼》旨在锻炼集团一线采编队伍,让采编人员在实践中牢固树立视频优先的理念,自觉培养起视频议程设置思维,在融合传播中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第一眼》应当是怎样的“第一眼”?栏目运作之初,团队就在思维碰撞中寻求共识。《第一眼》的视频素材主要源于城市地铁和公交车等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的监控视频,本质上是对城市人群公共形象的塑造。《第一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媒体如何在栏目运作中理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组织内部如何形成正向协同,如何与城市职能部门和市民网友形成良性互动,在公共道德的伦理底线上,切实促进超大城市的文明治理,保障社会正能量的持续优质输出。

(一)公共监控与社会自觉的正向循环

媒体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各种介质载体、表现形式的融合,而且是媒体所服务和所能调用的各种资源的深度融合。将公共监控视频资源整合成传播产品,目的不在于“揭私”“挖丑”,而是记录真实和难以复制的现场,挖掘体现社会自觉、温暖动人的瞬间。

《第一眼》依托公共视频资源,是主流媒体弘扬正风的第一眼,更是市民网友共同缔造的第一眼,是城市形象良性建构的第一眼。基于公共监控与社会自觉的正向循环,长江日报《第一眼》自觉担起弘扬正能量的使命,不断生产出有代表性的视觉传播产品。如2024年1月6日晚,武汉地铁赵家条站,一位八旬老人进地铁站上台阶时,步履踉跄,在即将向后摔倒的危急时刻,附近4名陌生乘客冲上前将老人稳稳托住。《第一眼》通过长江日报微博设置#老人摔倒瞬间4名陌生人冲上前扶住#话题,推发现场视频,引发热议,阅读量255.4万。网友纷纷跟帖表示“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这就是文明大武汉”。

(二)主流媒体与公共服务的同频联动

《第一眼》中有大量视频反映武汉城市交通的生活场景,其重要素材提供方是武汉地铁、公共交通等在内的城市公共服务单位。如何与这些公共服务单位同频联动,合力共塑武汉“窗口”形象,是《第一眼》栏目在创新社会连接中重点探索的方向。

作为《第一眼》栏目的前身之一,《厢见》早在2019年就开始了与武汉地铁的合作。当年的11月27日,武汉地铁3号线范湖站内,一位女乘客因心脏病突发瘫倒在地,地铁站站长黄嫚立即脱下棉袄盖在乘客身上为她保暖,这一幕被《厢见》捕捉后,在长江日报微博上以#最美武汉人#话题发布了该救助视频。

2023年8月4日《第一眼》发布的《老年乘客小便失禁,地铁工作人员让她靠在自己怀里》视频中,黄嫚的大爱身影再次被《第一眼》捕捉到。同日长江日报微博以#最美武汉人# #长江日报第一眼# 两组话题发布这一感人瞬间。

不管是早期的《厢见》,还是脱胎于此、定位更垂直、更细化、更明晰的《第一眼》,其宗旨始终立足于与城市公共服务单位的紧密联系,深入发掘城市资源,同步捕捉、记录与弘扬正能量,以实现更丰富的内容供给。

(三)现场“重建”与“爆料”体系的话语协同

面对快速更迭的网络热点,长江日报《第一眼》追求最快“重建”现场,并建立起庞大的网民“爆料”协同体系。

《第一眼》在“长江日报活动平台”微信小程序上置顶“点我爆料”入口,限定最多输入500字,上传10张图片及视频内容,广泛搜集“突发事、有趣事、温暖事”。对外地陌生网友提供的信息,编辑会主动去联系网友,核对信息、授权二创,如高考查分期间,沈阳一家庭监控镜头下孩子获知考分后的激动场面就是由该家庭成员提供的。集团内,长江日报热线和公交、地铁、城建、公安等各条战线工作者更是重要的支撑力量。2024年2月初,武汉持续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当月3日晚,硚口交通大队民警曹春与同伴在推一辆打滑救护车时摔倒,这一幕被路过网友拍下并上传至抖音,引发全网急寻“摔跤哥”。曹春所在单位也同步在《第一眼》上报料。次日,《第一眼》快速发布短视频《谢谢拼尽全力的你!救护车雪天夜行打滑,推车时重重摔倒后他爬起来继续推》(见图1)。文字记者也同一时间跟进,展开电话初采,并在2月4日下午进行了现场采访,在当天大武汉客户端和报纸上快速推出采访内容。2月4日在微博设置话题#救护车雪天夜行打滑,推车时重重摔倒后他爬起来继续推#,被人民日报微博转载。2月4日在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他雪里摔倒,网友狂赞!》,再次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

图1 《谢谢拼尽全力的你!救护车雪天夜行打滑,推车时重重摔倒后他爬起来继续推》视频截图 图源:视频专栏《第一眼》

通过发动市民及广大网友拍摄、上传视频等举措,长江日报《第一眼》在求真求快的同时不断扩展信息支撑体系,实现了现场“重建”与“爆料”体系的话语协同,大幅提升了栏目的全媒体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巩固了栏目在垂直赛道的传播话语权。

经过长期锤炼,《第一眼》团队在视频制作技巧方面已驾轻就熟,逐渐形成了栏目自身的制作特点。截至目前,栏目先后有6名视频编辑加入,每名视频编辑都成长为成熟的骨干专业视频制作者。即便离开《第一眼》去往新的团队,团队成员也依然秉承《第一眼》的创作理念,发挥出栏目的引擎示范作用。

(一)理性看待流量,坚守底线思维

《第一眼》的高质量源于严苛的制作底线。团队成立初期,曾设有一个开放性共享文档“短视频编辑手册”,编辑在制作时的心得体会都能通过手册随时记录共享。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血腥场面等内容,团队对照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和准则,理性看待流量,记者在提交涉及此类素材的视频后也会再三提醒编辑注意要点。

《第一眼》有许多视频涉及儿童,如2023年6月22日发布的《3岁女童偷偷溜出门 爸妈看到信息找来 她在民警怀里熟睡》和2024年9月23日发布的《3岁小孩吃糖葫芦卡喉,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她用海姆立克法30秒拍出异物》。画面中,无论是被紧急救助,还是安静睡眠,儿童的面部均做了马赛克处理。与此同时,为了弥补信息空白,前一个视频采用背景音乐《亲亲我的宝贝》,营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温馨感;后一个视频则采用视频伴随文案,重点还原现场对话,凸显地铁工作人员娴熟果断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感。

(二)爆点前置,捕捉受众注意力

短视频新闻强调要在视频开始的三秒钟之内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第一眼》单个视频整体控制在39秒内,在迄今2000多次规模的产制中,形成了“掐尖”“前置”的肌肉记忆,讲求爆点前置,让最吸引人、最能促发情感的标题和画面快速进入交流通道。

在处理《怒赞!环卫工进店买水,老板娘坚决不收钱!》的视频素材前,视频编辑先将画面一帧帧定格,观察到老板娘右手倒扣二维码、左手推拒、最后双手递出一个板凳请环卫工休息的一连串动作,寻找到视频爆点;在制作时,编辑果断剪掉之前环卫工喝水的素材片段,直接将老板娘右手倒扣二维码的镜头前置。画面立刻呈现悬疑:为什么不收钱?视频发布后,快速引爆网络,网友纷纷发出各种角度的评论。微博话题#环卫工进店买水老板娘坚决不收钱#阅读量808万,互动量1.3万。

(三)多元视听元素融合,提升传播效能

短视频综合了诸多视听元素,讲求多维制胜,考验采编的综合素养及创意集成的功力。

BGM(背景音乐)是短视频制作的关键要素,《第一眼》制作团队每位视频编辑都有自己私人的音乐库,遇到不同类型、触动心灵的音乐会随时保存。有些监控视频由于距离远,声源效果不好,或者干脆就是“默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花字特效来弥补声源缺失的遗憾。如在《超有爱!孕妇鞋带散了没法弯腰系,地铁小姐姐赶紧蹲下了身》中,编辑就用花字设计了一场有爱的对话:“您好,我鞋带散了”“我来帮你”“再看看这只脚”“帮你重新系下吧”“谢谢您”。这些简短的对话,补足了无声的信息空白,也将乘客与地铁工作人员之间温馨友爱的氛围烘托出来。

在《这一声“来推”燃爆了!男子被压车底,20多人合力抬车救人》中,伴随着画面中众人齐推的动作和同期声,编辑设计“1!2!”“托”“推”这样的呼语,既克服了画面中乡音难懂及同期声不清晰的问题,又以应和着动作节奏推出的花字效果,烘托出众人齐心协力的团结力量。而在情节从高潮走向结局时,又适时压低同期声的声量,插入BGM《孤勇者》的铿锵节奏,烘托出二十位大爱勇者的鲜明形象。

短视频传播,封面设计也很重要,关键是要用抓人的设计激发网友的点击欲。在《纵身一跳救回轻生女子,他还曾是一名海军陆战队特种兵》的封面设计中,编辑选择了以硚口辅警韩靖从近30米高的桥面张开双臂、纵身一跃的瞬间作为主图画面,冲击力强。其设计清晰明朗,上方标题分列四行,谁、干了什么、结果如何、背景介绍,将新闻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

短视频因时长短,容易陷入内容浅显、看后即忘的困境。《第一眼》栏目从“厚度”上下功夫,通过深度挖掘,提升短视频的新闻传播价值;从“情感”上做文章,通过敏锐感知并积极回应社会情绪,实现了有效的共情传播。

(一)以短谋长,促发视频议程设置

《第一眼》是短视频专栏,但以短谋长同样是可能的。系列报道“一瓶水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该报道以视频叙事促成议程设置,用监控镜头下的世态实录,推动着报道不断延展深入。

2023年7月10日,武汉经开区一名环卫工人来到一家小卖部买水喝,老板娘体谅环卫工人天热辛苦,坚决不收钱。此事经《第一眼》发布后,立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新华社转发。《第一眼》持续跟踪“一瓶水的故事”进展,于2023年7月21日发布《“让爱心传递下去!” 环卫工将一箱矿泉水放入爱心冰箱》,7月24日发布《一瓶水引发的爱心故事,社会各界为爱心冰柜送水》,11月23日发布《常常给环卫工送水,提供歇脚的地方,环卫阿姨扛了一个自己种的南瓜感谢老板娘》。在整体报道达到高潮后的2024年新年之际,《第一眼》再次聚焦于故事的原点——老板娘与环卫工的人际互动,推出《帮忙泡面、热饭,给环卫工人提供了一年水,环卫阿姨送来自己养的豚鸭感谢老板娘》。同一个监控视频机位下,当豚鸭之赠的“剧情”演绎时,两人已不再是隔着货柜交流的陌生人,而成了亲如一家的朋友。一瓶水的爱心故事,由此发展成为《第一眼》的“五集连续剧”。这种“剧情”和“人设”让网友直呼:“英雄的武汉,有爱的武汉人,双向奔赴的爱心让人热泪盈眶,不由得还想再去这个美丽的城市走走看看!”

可以说,五条短视频,以短谋长,脉络清晰,发挥出长江日报视频议程设置的能量,不仅仅扩展了爱心影响力,将个体间的小惠扩展为群体间的大爱,影响并发动更多个人和企业加入爱心公益的行列,也成功完成了对武汉人和武汉这座城市热心、温暖的形象塑造,让中国传统的友爱亲善与现代超大都市的人际互动勾连起来,有力彰显了超大城市治理中化解社会戾气、提升城市温度的媒体作为。

(二)调查核实,放大情绪输出价值

长江日报贯彻“无视频不评好稿”的主张,要求短视频遵循基本的新闻5W要素,强调新闻规范下对情感张力的追求。《第一眼》聚焦于城市公共空间,当公共空间行为引发网络广泛关注时,调查核实就是新闻事件进一步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在这个节点上主流媒体适时介入,通过拨草寻踪式的“全城寻、满网找”,放大情绪输出价值。

2023年7月4日晚8时许,新洲区阳逻街阳光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阳逻街派出所辅警陶伟路过,见一男子被压车底,立刻组织前来救助的20位群众,齐推共托,成功救出男子并将其送上救护车。有市民把相关视频发布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侠之大者”的英雄形象令大家倍加崇敬,但所有的要素中缺少了关键人物的身份元素,细心的网友在画面中找寻线索:“看到了武船的工作服了”“熟悉的乡音,阳逻”。《第一眼》敏锐把握住了网友这种欲知其详的期盼心理,通过战线力量查询核证,第一时间确定了第一位好汉陶伟,并快速将现场抢救视频配以文字说明发布在《第一眼》。随后栏目发布全城寻人启事,全网寻找其他20多位无名好汉,最终确定了4名好汉的身份。

长江日报这种因势利导的新闻策划法,在实践探索中运用得越来越娴熟。如2024年2月22日的《感谢鄂ACS280车主!小车雪中趴窝,他开着越野车一辆辆拉上坡》,2024年10月22日的《寻找救命恩人!男子在长江边溺水,3位陌生人跳进冰冷的江水,合力把昏迷的他托上岸》,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不论是冰冻雨雪极端天气里的温暖互助,还是生命危难时的伸以援手,《第一眼》都跟进视频线索,围绕网友关注点持续输出情绪价值,这也是新闻深融的创新尝试。

五、结语

长江日报《第一眼》在“中央厨房”的高频输出中,创新视频融媒叙事,提升网络议程设置力,在日常生活中寻亮点,在争议事件中引导正能量,放大城市爱心的行动力,拓展融媒议程设置的影响力,将分散的个体情感统摄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循环中,既避免了情感能级的无节制放大可能造成的负面传播效果,又守护了城市个体爱心奉献的微光,进而以小见大,塑造出具有锐度、温度、厚度、宽度的城市形象,让新闻深融的“中央厨房”形式更丰富、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正因为如此,《第一眼》在2024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专家在点评栏目时表示:“由于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思维,注重网友参与和互动,注重内容的网感,注重共情传播,栏目既获得了丰富的内容来源,也实现了广泛的传播、有效的触达。”

未来,《第一眼》专栏将持续深化自身的引擎功能,创新垂类视频赛道,深入探索视频议程设置,在专注视觉化产品传播的同时不断放大共情视野,提升主流媒体的融媒传播力。

来源:融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