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会诊帮助HIV感染者保持精神健康

360影视 2025-01-13 17:34 2

摘要:“相比于一般人群,HIV感染者罹患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普遍较高,可能存在长期持久的情绪低落、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焦虑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想要确保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获得良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 瑾

“相比于一般人群,HIV感染者罹患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普遍较高,可能存在长期持久的情绪低落、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焦虑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想要确保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实现长期治疗成功,精神健康是重要的前提之一。

当前,我国HIV感染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如何?如何确保他们获得良好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近日,记者就此对张彤进行了采访。

中国HIV感染者罹患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高

张彤至今仍然记得她在10年前接诊过的一位HIV患者。那是一位年轻的钢琴演员,在患病后主要依靠传统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交流过程中,张彤发现这位患者非常焦虑,而她正在服用的药物恰恰存在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会产生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反应。

张彤认为这位患者不适合服用当前的药物,于是给她推荐了其他药物——一种是每天服用一片,但会出现皮疹和肝损伤等副作用;另一种则需要每天服用两次,副作用是可能出现腹泻。

出于演出需要,患者在反复思考下仍然选择了原来的药物,并表示自己会去精神科开药进行辅助治疗。张彤要求她每个月来医院复诊一次,并再三提醒她,一旦有任何不适,要随时来医院。然而半年后,患者因为忍受不了精神压力而选择了自杀。

张彤对此一直十分懊恼。“药物也许是个促进因素,但感染HIV本身或许是她自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重视跟病人的交流,重视病史的采集,也要特别重视每一种药物的选择。”张彤说。

张彤介绍,既往研究显示,中国HIV感染者中,抑郁和焦虑的比率分别高达53.8%和41.1%。神经精神健康问题不但会抑制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恢复,降低其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同时,精神疾病或精神健康不佳也成为HIV感染者自杀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自杀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20.9倍。

(小标)神经系统问题对HIV治疗十分不利

为何HIV感染者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张彤认为,其中有社会歧视和疾病污名化、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侵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三方面原因:

从社会歧视方面来说,由于HIV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公众对疾病的污名化,导致很多HIV感染者存在病耻感、负罪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且HIV感染者污名化感知越强,引发焦虑和抑郁的症状越明显。

从疾病本身来说,HIV可以通过巨噬细胞或白细胞跨越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复制并建立病毒储存库。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病毒均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损伤,脑白质完整性或遭破坏,最终导致产生认知障碍、抑郁等症状。

研究显示,与HIV感染和抗反转录病毒联合疗法有关的多种机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会造成如抑郁、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且其相关症状可能不会随着时间而缓解。

“焦虑、抑郁等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对于HIV治疗是非常不利的。”张彤说,“首先,焦虑抑郁情绪会让感染者难以坚持每天服药;其次,由于治疗依从性差,病毒学抑制和免疫细胞的良好恢复可能难以实现,导致有精神障碍的感染者往往治疗效果会相对容易变差;此外,这些情绪也会影响感染者的生活和工作,导致他们面临经济困难,愈加担心自己的后续治疗,从而进一步加重焦虑。这往往是一个恶性循环。”

(小标)HIV感染者在治疗用药中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张彤介绍,目前我国用来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已经有40多种,HIV感染者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预期寿命已经和HIV阴性人群的预期寿命相接近。换言之,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慢性病”。

“通过合理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将血液里的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而且可以让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这样,感染者就可以跟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他们预期寿命也和HIV阴性的人相差不大。”张彤说。

尽管如此,HIV感染者在治疗中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所有的HIV感染者都必须长期服药。“因为现阶段还没有能够根治HIV感染的手段。尽管国际上报道了几例艾滋病治愈的病例,但这些案例并不具有普适性,不能在临床上大规模开展这种治疗。”张彤说,“真正的挑战是,艾滋病本身是不能完全治愈的,因此他们不能停药。而长期服药就必然要面对药物副作用和耐药问题,以及患者的基础病等其他各种问题。这对于每个感染者来说,都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张彤说。

HIV感染者通常需要吃两种或者三种药进行搭配治疗。如何确定适合感染者的用药方案,很挑战临床医生的水平。“我们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包括治疗效果、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感染者是否有伴随疾病等,来制定一个最合适的方案。”张彤说,“假如感染者在感染HIV之前就有焦虑、抑郁等问题,我们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就要规避可能加重这些症状的药物。”

张彤介绍,随着药物研发的进步,艾滋病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感染者从最初需要一天吃三次药,每次吃一大把,到现在可以一天只吃一次,一次一片。”然而,不管药物剂型如何优化,药物的副作用,尤其在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仍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主动发现并解决这一问题,是医生需要迎接的挑战。

(小标)应如何保障HIV感染者的神经和精神健康

如何让感染者在疾病管理过程中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障HIV感染者的神经和精神健康?

张彤认为,作为感染科医生,首先要为帮助感染者建立信心,让他们相信疾病是可控的。她呼吁社会各界给予HIV感染者更多包容,为艾滋病去污名化,以减轻感染者的精神压力。而如果感染者出现心理问题,感染科医生要引导他们寻求精神专科医生的帮助,与他们一起面对慢性病治疗过程。

张彤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由于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经常会有严重焦虑和抑郁的HIV感染者,因此感染中心配备了定期出诊的精神科医生,通过多学科会诊,帮助病人进行诊断并对症治疗。

“一旦感染者被诊断有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倾向,我们在选择抗病毒药物的时候就会尽量规避有精神副作用的药物。但是,由于有些抗焦虑的药物会影响艾滋病药物的疗效,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多学科会诊平台。我们需要与精神专科医生紧密合作,共同为感染者制定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方案,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张彤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