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是当众讲话、可能是参加考试,可能是面对某个挑战或某个害怕的人时,忽然预感自己要完蛋了,要把一切搞砸了。
作者 | 和小畏
责编 | 陈轻轻
生活中,你是否会出现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可能是当众讲话、可能是参加考试,可能是面对某个挑战或某个害怕的人时,忽然预感自己要完蛋了,要把一切搞砸了。
有时甚至说不上缘由,心里就是很确信自己要完了。
尽管结果未必真的搞砸,可事前那种恐慌感却来势汹汹,几乎要将人吞没。
为何如此惊慌呢?
又该如何改变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担心自己会倒下
去年年底,好友小智要参加马拉松比赛。
他在前一个周末刚顺利完成了半程马拉松,然后要在下一个周末跑全马。
不过他却忧心忡忡,怕自己完不成比赛,甚至在中途倒下。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远出乎他的意料。
他的成绩仅比自己最快记录慢10分钟左右,小智为这个成绩激动不已,毕竟他原本以为连完赛都悬。
而另一边,我对于这样的结果却并不感到意外。
因为,小智过去参加过多次马拉松比赛,经验丰富,另外,他的体格和体能一直都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数一数二的。
所以,我很确信他能完赛,同时也对他之前的恐慌感到困惑。
后来了解我才得知,小智一年下来都没怎么练习过跑步,所以他断定自己体能一定大大倒退了。
但我看来,这理由根本说不过去,毕竟他的底子在那,再退步也不至于无法完赛,更不可能晕过去。
而另一方面,跑步在小智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会以此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如果跑不下全马,他会觉得自己变得差劲,甚至越活越糟糕了。
因此,他特别害怕自己搞砸。
其实,小智的经历像是许多人的缩影:
尽管有能力去面对事情,可由于对自己的能力视而不见,并且习惯会把失败想得很恐怕,所以遇事就容易恐慌。
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灾难化思维」,背后包含了两层心理——
1. 觉得自己很虚弱;
2. 觉得事情艰巨且重要。
两种想法交织之下,人就容易感觉天要塌了。
想要走出灾难化思维,便要克服这两种心理,下面便分别展开来讲。
走出虚弱
需要情感的托举
如果觉得自己很虚弱,那是不是只要加油鼓劲,自信起来就行了呢?
现实中并非这样简单粗暴就能解决。
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同事沉沉曾经在一次会议前,因为自己的项目进度而惊慌。
原来,项目难度实在太大,她苦思冥想很久都没有成熟的想法,一想到待会可能会被领导问责,便感觉天要塌了。
这时,也有人给她鼓励,说她的准备已经不错了,但却丝毫无法缓解她的忧虑。
情急之下,她找到闺蜜来倾诉,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苦恼。
而闺蜜并没有鼓励、也没有劝说,只是静静地听着,容纳沉沉的情绪。
不知不觉间,她的惊慌消散了许多,而最终,会议上由于大家都没成熟的想法,所以她也并没有被问责。
与之相似的还有一件事。
前两年开始直播的时候,是我和沉沉一起负责,通常我们会彩排,然后晚上开播。
一次彩排时,她说自己不太舒服,晚上恐怕坚持不了太久,问我万一她播不了,我能不能一个人直播。
我表示没问题,毕竟身体要紧。
然而到了晚上,她身体的不适居然神奇地消失了,直播聊了3小时,也没什么异常。
看起来这只是件偶然的小事,但有趣的是,类似的情况后来发生了许多次——
又是直播的当天她不舒服,当我说我能独自顶上时,晚上她又变得健健康康的了。
其实,身体的突然不适是内心状态的反应。
因为想把直播做好但又害怕搞砸,过度忧虑导致了不舒服。
而当恐慌和忧虑能被表达出来时,状况便能好转。
武老师曾对这种心理做过比喻——
如同一个走独木桥的人担心自己掉落万丈深渊,走得时候会无比害怕;
然而,当他真的往下掉,会发现下面并非深渊,而是宽广的大地托举着自己。
待感受到这一点后,再走独木桥便能变从容了。
虚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状态,关键并不在于消灭它,强迫自己变坚强。
而是允许它、表达它,待这一份虚弱能够被托举,不安感便能减轻。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应对措施,想要走出灾难化思维,还需要对事情「祛魅」。
担心搞砸的背后
是把事情赋予过多意义
容易感觉到大难临头的人,常常会把事情看得极其重要,担心自己万一出错,就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看了前面的例子你或许会问:可是小智和沉沉最终没把事搞砸呀?
其实,怎样才算把事情搞砸呢?
可能是一次考试没考好;
社交上说错话遭人讨厌;
恋爱没谈好最后分手了;
工作表现不好被人辞退......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事在刚发生时,或许会让人感觉天要塌了;
可若是你事后回忆的话,会发现它们只是一段经历,并不会毁掉你人生。
人们之所以会遇事时惊慌失措,是因为把「我是否做好」等同于「我是否有价值」。
曾经我的一位来访者小青就是如此,她在咨询中,经常会因为许多工作中的「小事」而惶恐不已。
例如遇到一个挑剔有意见的客户,或是领导指出她工作中的小失误,她都会感觉自己要完了。
诚然,这样的小事本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而是在她会习惯性赋予这些它们过多过重的含义——
若能让客户和领导满意,说明我是个有能力的人,否则我就是一个愚蠢无用,只会给人添麻烦的人。
这样的思维之所以会形成,是因为她成长在一个严厉的家庭里,父母望女成凤,常常会在教导中上纲上线。
譬如总是强调:你如果写作业晚了、考试粗心扣分了,就说明你学习不行,未来就完了。
时间长了,小青就形成了思维的惯性,一件小事没做好,便会感到大难临头。
当然,小青的经历是较为极端的。
而在现实中,有灾难化思维的人,都或多或少有接受过类似的教育影响。
所以总是无法放松,神经紧绷,而过度患得患失,又加剧了犯错的概率,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原理,接下来便能有方法去应对。
化解灾难化思维的方法
其实,灾难化思维看似可怕,但它毕竟不是真实,而是由人想象出来的。
我注意到那些成功走出灾难化思维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从一开始只关注「危机」,变成开始会关注那些「安全时刻」。
是的,人并不会总把事情给你搞砸,同时也有许多化险为夷的经历,后者更加值得去关注。
在这里,我总结了4个自我对话小技巧,可以帮助你有步骤地改变。
1. 觉察那些「天没塌」的时刻
可以问自己:在过去,有哪些本以为要完蛋的时刻,结果没有完蛋呢?
同时,每次遇到惊慌的事可以记下来,然后事后再标记出哪些是虚惊一场。
慢慢你会发现,真正能摧毁你的事,其实少之又少。
2. 看到自己的力量
透过前面的记录,也可以帮助我们去看到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过去那些担忧最后能平安无事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有力量去渡过难关。
习惯灾难化想象的人,往往也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通过记录,来反复提醒自己是有潜能的。
3. 容纳虚弱感
如果实在惊慌得不行时,不妨自问:我是否正不允许自己虚弱呢?
提醒自己:任何人都有脆弱、无力的时刻。
有时会力不从心、发挥不好是人之常情,不必过于自我苛责。
4. 让事情回归原本的样貌
如果精神过于紧绷,则可以自问:我是否赋予眼前的事过多的含义呢?
告诉自己:这件事只代表我这一次的发挥,并不等同于我整个人的价值。
这件事的成败,也不会改写我人生,放平心态,从容面对。
即使是奥运赛场上,专业的运动员面对决赛的决胜回合,更需要拿出平时训练时的心态来面对。
如今的时代下, 人们容易焦虑和内耗,也是因为我们习惯把太多的意义赋予到每件小事上,导致恐惧犯错,精神紧绷,自己吓自己,最终也容易发挥不好。
其实,人生的容错率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高,越是放松,你会做得越好。
来源: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