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甲流,听着可能没啥大不了,毕竟“流感”两个字年年都在耳边绕。但很多人对它的警惕性不够,甚至觉得“感冒嘛,扛一扛就过去了”。
可事实是,甲流并不只是“高级感冒”那么简单,它背后藏的风险和误区,可能让你措手不及。
今天咱们就聊聊甲流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事儿——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又有哪些“坑”是千万不能踩的?
不少人对甲流的理解停留在“发烧、头疼、咳嗽”这些常见症状上,甚至有人会把它和普通感冒混为一谈,觉得都不过是“小病”。
但甲流是流感病毒中的“高手”,它的杀伤力可比普通感冒强多了。
先说说普通感冒,它的罪魁祸首多半是鼻病毒,症状一般较轻,像是流鼻涕、喉咙痒,顶多低烧一天就过去了。
但甲流呢?它是“流感病毒”中的一种,属于A型流感病毒,能引发高热、全身肌肉酸痛,甚至可能导致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甲流的一个特点是“来势汹汹”,发烧通常在38.5℃以上,还可能伴随寒战、乏力、咽喉痛等全身性症状。
它对某些特定人群“特别挑剔”——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发展成重症。
甲流虽说大多数人能自愈,但有些信号一出现,就必须马上去医院,拖不得!以下6种情况,是你不能再“佛系养病”的警报。
如果体温超过39℃,并持续超过48小时,说明你的身体可能在跟病毒打“硬仗”。
这时候,单靠“多喝热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甲流可能引发肺炎,导致呼吸系统受累。
如果感到胸闷、喘不过气,甚至呼吸急促,千万别犹豫,立刻就医。
流感病毒有时候会“搞事情”,侵犯到神经系统,导致脑炎或脑膜炎。
如果头痛剧烈、嗜睡、反应迟钝,别等,赶紧去医院。
有些人感染甲流后,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
如果呕吐、腹泻严重,身体脱水,会加重病情,特别是儿童和老人更需警惕。
这是血氧不足的表现,可能提示病情已经恶化,必须立刻就医。
如果你本身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一旦感染甲流,病情可能迅速加重,这时候别犹豫,赶紧求医。
甲流看似是病毒在作怪,但很多人“病情加剧”是因为自己踩了坑。以下这些误区,别再犯了!
有些人觉得发烧是身体在“杀病毒”,所以死活不吃退烧药。确实,发烧是免疫系统的“战斗信号”,但高烧超过39℃反而会让身体吃不消,甚至引发高热惊厥,尤其是孩子。
对付发烧,科学用退烧药是关键,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别盲目抗拒药物。
甲流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它根本没用!滥用抗生素治不了病,还可能伤害肠道菌群,增加抗药性风险。
只有在明确合并细菌感染时,医生才会考虑使用抗生素。
有人听信“捂汗法”,盖着厚被子发汗,结果反而加重了脱水风险。还有人喝各种不明来历的“偏方汤药”,最后病没好,还添了新的麻烦。
科学治疗,别指望“土办法”能治病。
你以为“出点汗”就能把病毒逼出去?错!感染甲流时,身体已经处于高负荷状态,过度运动只会让免疫系统更加疲惫,甚至增加心肌炎的风险。
有些人症状刚有好转,就把医生开的药搁一边了,觉得“差不多就行”。但甲流的病毒狡猾得很,稍不注意就可能反扑。
抗病毒药物,比如奥司他韦,通常需要服用5天,按疗程来才有效果。
甲流的传染性极高,尤其是感染初期,病毒量最大。如果你还在发烧或咳嗽,就别去凑热闹了。
戴好口罩,尽量待在家里休息,减少传播风险。
很多人觉得,打了疫苗还会得流感,那干嘛打?流感疫苗并不是“百分百免疫”,但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
特别是老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
喝水确实能缓解咽喉痛、促进代谢,但它绝不是万能药。如果症状严重,单靠喝水根本无法阻止病毒的扩散。
科学治疗和正确用药,才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流感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杀手”,年轻人感染后也可能出现并发症,比如心肌炎、脑炎等。
2019年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流感引发的心肌炎中,有一半发生在50岁以下的成年人身上。
甲流虽然常见,但它的危害并不容小觑。高烧持续、呼吸困难等信号是“红灯”,必须警惕;抗生素、偏方、过度运动等误区是“坑”,千万别踩。
我们能做的,就是科学防治、理性对待,别让一场“流感”拖垮自己的身体。
参考文献:
1.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
2. 《国家流感中心流感监测周报》
3. 《全球流感负担研究: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分析》
4.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流感诊疗指南(2021)》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