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复旦大学价值认知传播与人机协同治理交叉学科团队与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
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复旦大学价值认知传播与人机协同治理交叉学科团队与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
这一跨越十年(2014-2024)的大型调查基于B站、豆瓣、知乎、微博、小红书、Soul App等六大青年网民聚集的互联网平台的2014年至2024年的海量数据,探索青年网民的精神文化、思想、情感、代际观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的认知变迁趋势。相关研究涉及数十万青年网民用户和数亿条视频、图、文等原生性网络表达。
年轻人消费观:“抠抠搜搜”为兴趣爱好花大钱
课题组选取豆瓣、微博、小红书等作为收集青年网民消费观表达的主要平台,发现年轻人的消费新特征:低消费倾向与高消费偏好并存,他们的消费观是“该省省该花花”,常常“抠抠搜搜花大钱”。即总体上追求高性价比的低消费,但在特定消费领域愿意一掷千金。
调查发现,他们对房子、车子、家装类大额消费品关注度不高,对吃、玩相关的关注热情持续升高,热门消费品类向能够提供即时情绪满足的食品与文娱类商品转移。
课题组在豆瓣平台上选取了与消费行为特征相关的小组共72个,基本涵盖平台内讨论度较高、具有代表性的消费习惯类小组,发现“食”“玩”“文娱”相关的消费品讨论小组全部建立于近三年内。
他们的高消费偏好在于更愿意为兴趣、爱好买单,愿意为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内容“下本钱”。比如,火爆的“二次元经济”、名贵稀奇的文玩手串、新奇有趣的潮玩盲盒等均为这一偏好下的典型高消费品类。
而这类高消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奢侈挥霍,而是相较日常开销而言的大额支出或是非物质性的消费支出。如各平台走红的“乌龟碰碰乐”游戏,许多买家称只为听店家称呼自己“老板”且连连夸赞自己,对能否收到实际的塑料乌龟并不在意。
相关话题讨论中,不少评论称“钱花得值不值只有我知道”,表示自己的快乐来自“买到了一种确定的好运”。
高消费偏好集中的热门领域单品往往价格不菲,“二次元”爱好者们的强大购买力已经引来资本注意。数据显示,2024年BW展会(即BiliBili World 2024)首日客流超过8万人,抢票时门票多达61.5万人预约,开票后2.7万张大会员优先购门票在30秒内售罄,10万张普通用户票在1分钟内售罄。
2024年,兴趣社交网络平台Soul App总收入中高达九成来源于平台情绪价值型服务收入(包括avatar、虚拟礼物、推荐特权、游戏道具等)。基于虚拟头像打造的游戏化社交场景,吸引了大批青年网民持续付费,站内主话题 #Soul数字头像曝光破1亿,对虚拟头像进行消费的总用户人次达到534万,实现384%的同比增长。
2024年,以“好运喷雾”为代表的虚拟商品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只要不到1块钱,下单“好运喷雾”之后就会收到一段鼓励和祝福的“小作文”;“谷子经济”(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基于游戏、动漫IP衍生出的周边产品)爆火甚至一度左右了A股市场的投资风向,多只“谷子经济”概念股走强,多只相关主题ETF基金位于涨幅在榜单前列。
2024年6-8月,Soul上关于谷子、吧唧等话题的分享量环比增长576%,阅读量环比增长1270%。
追求更平等的代际关系,对父亲的关注度高于母亲
调查还发现,青年网民对与父母关系的认知从更强烈的情感情绪表达向更理性的深度洞察思考转变,他们更加理解代际关系背后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期待通过在网络提问找到解决问题、调和关系的方法,而非只是简单地进行情绪的发泄。
课题组基于知乎平台“关注者人数”指标,筛选出每一年关注者人数最高的问题,深入挖掘有关#中国父母、#父母、#爸爸、#妈妈等21个相关话题下的712个有效提问样本,采集回答样本共计7.3万条。
课题组发现,2013年到2018年期间,青年网民在知乎平台上关于父母关系的提问更注重情感体验的直接表达。这一时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负面情感体验和个人心理感受上,“心寒”、“心理伤害”等词汇的运用,表明用户在这一时期更倾向于表达对父母的负面情感反应。
2019年至2024年期间,青年网民在父母关系提问中展现出更加深入的理性思考。从每年关注数量最高的提问来看,这一时期的提问更多涉及青年网民对家庭关系中的代际差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层次洞察与思考。通过比较两个时期提问文本中体现的“亲子冲突类型”可以发现,“情绪冲突”的比例从17.6%下降到12.5%,而“观点冲突”的比例从7.2%增加到了11.3%,上升57%。青年网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开始更加关注实质性议题。
相比于“父母性格特征”“父母外在形象”“父母个人能力”“父母间关系”等,“亲子相处状态”始终是青年网民评价父母的最主要标准。
伴随着原生家庭成为互联网上的热点议题,青年网民对原生家庭影响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如“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嫌弃原生家庭?”“为什么现在人动不动怪罪原生家庭?”
同时,他们也更加关注“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涉及这一主题的提问数量从2013-2018年占比14.0%上升到2019-2024年占比18.7%。
同时,他们更关注家庭中的父亲角色, 涉及父亲的提问在两个时期中都明显多于母亲。2013-2018年,针对父亲、母亲的提问数量占比分别为30.1%和20.8%;2019-2024年间,分别为30.5%和23.1%,在两个不同的时期,针对父亲的提问均明显多于母亲;在相关回答中,对父亲的关注也高于母亲。这一结果可能反映出传统家庭结构中,父亲更多地承担外出工作的责任,较少参与家庭事务,部分家庭存在父亲在青年网民成长中缺位的情况,由此提高了父亲在提问中出现的频率。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