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SABCS | 突破局限,勇拓未来——SG引领乳腺癌精准治疗新风潮

360影视 2025-01-15 01:03 2

摘要: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是乳腺癌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聚会,2024年SABCS会议公布了乳腺癌领域众多前沿进展及诊疗新发现。其中,新型ADC代表药物之一戈沙妥珠单抗(SG)在SABCS大会公布了多项研究成果,为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前言

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是乳腺癌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聚会,2024年SABCS会议公布了乳腺癌领域众多前沿进展及诊疗新发现。其中,新型ADC代表药物之一戈沙妥珠单抗(SG)在SABCS大会公布了多项研究成果,为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对乳腺癌治疗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参与SABCS有声播客,深入解读SG在SABCS会议报告的相关研究结果,并探讨其在乳腺癌领域的发展前景,以推动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1 2024年的SABCS大会亮点众多,参与本次SABCS会议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感受?

2 本次大会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ADC药物研究进展?

3 大会分享了SG关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的探索结果,如何看待这一研究成果?

4 在ADC领域,有哪些新兴的乳腺癌诊疗策略或研究方向值得探索?

5 对于SG在乳腺癌领域的发展前景有着怎样的期待?

专家精华观点

李俊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01

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此次SABCS国际乳腺癌论坛,本次会议公布了众多新型ADC药物的进展,其中SG作为中国已进入临床实践的药物,其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备受瞩目。会议还公布了多项中国专家牵头的研究,彰显了中国学者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活跃度与影响力。SABCS会议不仅为与会专家提供了学术交流机会,也通过线上渠道广泛传播了前沿研究成果,对中国乳腺癌诊疗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对于多线经治的HR+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作用不大,其后续治疗策略与TNBC类似,新型ADC药物SG有望成为HR+乳腺癌患者的有效选择。在本次SABCS会议上,SG也披露了新的循证医学数据。其中,PRIMED研究和TROPiCS-02、EVER-132-002研究的更新值得关注。PRIMED研究更新了SG二线/后线治疗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和生存数据[1],为SG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更多参考,对于理解SG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03

在ADC药物领域激烈竞争的背景下,“post ADC”这一新概念受到临床关注,即探讨在ADC治疗后如何进行治疗选择。不同ADC药物的抗体、载荷和连接子存在差异,原则上不存在交叉耐药的情况[2],吸引了众多药企在ADC及post ADC赛道积极开展实践。本次SABCS会议报告了一项研究设计,为正在开展的前瞻性、Ⅱ期SERIES研究[3],旨在探索T-DXd序贯SG治疗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望为乳腺癌诊疗提供新的用药参考。

04

随着ADC时代的到来,ADC联合其他治疗也成为新兴趋势。SACI-IO研究报告了SG联合免疫治疗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结果[4]。研究显示,在HR+乳腺癌患者中,通过QIF检测的Trop-2表达与所有患者、任一治疗组或PD-L1状态的生存结果并不相关。这一结果提示未来仍需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例如是否能精准筛选出“靶人群”,即免疫敏感人群;是否还需进行更精准的Trop-2检测或持续探索生物标记物,使其更有可能从SG治疗中获益。

05

ADC药物在激活免疫微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新型治疗手段中的佼佼者。作为新一代ADC药物,SG在不同治疗管线中的发展潜力备受期待,其在一线治疗阶段的ASCENT-07研究[5]正在进行,我们衷心希望该研究能够取得阳性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治疗选择依据。目前SG已在美国FDA获批mTNBC和HR+/HER2- mBC适应症,在中国NMPA已获批mTNBC,预计25年也将获批HR+/HER2- mBC适应症,有望惠及更多乳腺癌患者,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推动乳腺癌治疗的个体化发展。

邵志敏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01

SABCS会议在全球乳腺癌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自20世纪70年代末创立以来,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逐渐完善。自1996年起,除疫情外我几乎每年都会参加SABCS会议。2000年,中国团队首次在SABCS会议上展示了乳管镜相关研究成果,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该会议上以口头报告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SABCS会议为促进各国学术交流,增强团队综合实力提供了平台,对乳腺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

乳腺癌领域的诊疗策略众多,选择合适的策略至关重要。在HR+/HER2-乳腺癌患者的post CDK4/6抑制剂选择中,ADC已成为治疗优选。SG作为其中代表药物之一,相比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ADC可能仍会面临耐药等问题。因此,ADC耐药后的post ADC选择成为探索新方向,许多针对post ADC人群的新药正在研发中。我们的研究团队也在尝试聚焦特定post ADC人群进行相关临床研究,期待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总的来说,post ADC和post CDK4/6抑制剂的探索对临床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相信随着创新药物的发展、治疗靶点的增加,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将更加丰富,生存时间也将不断延长,中国的乳腺癌诊疗发展能够走出一条更好的道路。

03

在HR+/HER2-乳腺癌领域,尽管目前标准治疗仍是化疗或其他内分泌治疗,但ADC药物也在不断尝试突破。正在开展的Ⅲ期ASCENT-07研究[5]聚焦于内分泌经治且未接受化疗的转移性HR+/HER2-乳腺癌患者,探索SG单药对比化疗作为一线及后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该研究的入组工作已经完成,我们对研究结果充满信心,相信SG在内分泌经治患者中,尤其是在CDK4/6抑制剂经治患者中会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刘强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01

SABCS专注于乳腺癌领域,是全球乳腺癌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会议。SABCS不仅关注临床研究结果,还特别重视基础研究的转化成果和前沿研究的探索,涵盖肿瘤机制、新靶点发现等全方位的研究进展。随着中国企业与乳腺学术界的合作日益紧密,中国团队影响力不断扩大,众多中国学者在SABCS会议分享中国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乳腺癌领域的诊疗实力。我们也相信随着中国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升,中国的诊疗团队将继续取得更多成果,更好地为乳腺癌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02

近年来,ADC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成为热门研究方向。其药物设计理念是将高杀伤性化疗药物与抗体结合,实现对靶点富集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攻击,相较于传统化疗的无差别杀伤,ADC具有更强的靶向性。SG是ADC代表药物之一,以Trop-2为靶点,最初在国内获批用于TNBC,后续在TROPiCS-02等研究的推动下,探索应用范围扩大至HR+/HER2-乳腺癌领域。本次SABS会议报告了PRIMED研究中SG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更新结果。数据显示,SG的疗效结果与既往报告一致。在安全性方面,SG的不良反应(如腹泻、白细胞减少)可通过预防性处理,在不降低剂量的前提下保障药物疗效。这不同于以往对ADC药物量效关系不明显的认知,强调了及早预防和及时干预对于保障药物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性。该结果也进一步巩固了SG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证实了SG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是优于化疗的治疗选择。

03

在传统晚期乳腺癌治疗中,通常是按顺序使用不同的药物,但这种做法是否最优仍有待探讨。未来的临床研究可以考虑在联合用药基础上寻找平衡点,通过联合两类抗肿瘤药物,产生协同效应,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减少耐药的可能性。尤其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而言,这种联合治疗策略可能更容易实现我们的治疗目标,即在治疗可耐受和保障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延长生命。近年来,免疫治疗为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希望,尤其在TNBC领域,免疫治疗与化疗的组合已成为PD-L1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然而,在HR+/HER2-乳腺癌领域,目前的晚期临床研究均未成功,可能因免疫抑制程度太重,单用PDL-1抗体难以逆转。尽管如此,乳腺癌学术界仍在尝试探索ADC联合免疫治疗的新组合,期待能够带来新的研究成果。

张瑾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01

在本次SABCS会议上,关于Trop-2 ADC药物SG的PRIMED临床研究数据发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1],SG疗效结果与既往报告保持一致,SG治疗TNBC的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6.4个月,且客观缓解率(ORR)和临床获益率(CBR)均达到预期,分别为34.4%和71.9%。安全性分析显示,通过预防性用药(如集落刺激因子和洛哌丁胺)管理不良反应,患者可以安全地接受SG的全程治疗。所有等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42.0%和44.0%,12例患者(24.0%)发生≥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9例患者(18.0%)发生≥2级腹泻,整体安全性可控。这种预防性用药策略能够有效减轻骨髓毒性和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一治疗管理经验也将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帮助医生和患者保障用药安全性,达到预期疗效。

表1. PRIMED研究肿瘤缓解情况

表2. PRIMED研究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发生率

02

对于SG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本次SABCS会议进行了全面评估,不仅进一步确认了SG在延长患者生存方面的有效性,还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安全性管理和生活质量的关注。通过预防性用药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依从性,从而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在生活质量方面[6],接受SG治疗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身体功能、情绪功能、疲劳、疼痛等多个维度上均实现了显著改善,并且亚组分析结果与总人群分析高度一致。快速进展患者的亚组结果显示,在类似的6个有利于SG的领域中发现TTD(至首次恶化时间)显著延长,在经济困难方面也观察到了显著获益。此外,无论是否考虑死亡因素,在所有三个患者亚组中,SG相比化疗在EQ-5D-5L VAS维度的TTD显著更长(HR 0.63-0.76,P,提示在HR+HER2-乳腺癌患者群体中,SG有望成为晚期二线治疗的优选方案。

表3. EQ-5D-5L VAS维度至HRQoL首次恶化时间

03

HR+/HER2-乳腺癌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的65-70%[7],期待SG能够在HR+/HER2-乳腺癌领域早日获批,为这一庞大的患者群体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是目前针对HR+/HER2-乳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方案已经初步形成,使得SG获批后能够快速应用于临床,满足患者的迫切需求,助力实现精准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邵志敏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博士生导师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学组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

《中国癌症杂志》主编

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211”工程Ⅱ期、“985”项目、“973”课题及其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500篇,其中SCI收录400余篇,被国际医学文献引用逾6000次

主编专著10部

刘强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主任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

ESO-ESMO年轻乳腺癌国际共识专家组成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和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博士,回国前任哈佛大学 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讲师

张瑾 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助理

中国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三科科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第四届“国之名医”荣誉称号获得者

ESMO 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第十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家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

李俊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导

现担任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浦东病区主任,科室教学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青委副主任委员

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等职务

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至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学习,专注于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并设计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JCO等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近20篇。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

参考文献:

[1]. Elena Lopez, et al.Efficacy analysis & updated safety from the phase 2 PRIMED study of prophylactic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 loperamide for patients (pts) with HER2-nega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treated w/ sacituzumab govitecan (SG).2024 SABCS.Poster P1-02-06.

[2]. Colombo R, Tarantino P, Rich JR,et al.The Journey of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Lessons Learned from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Cancer Discov. 2024;14(11):2089-2108.

[3]. Reshma Mahtani, et al. SERIES: SEquencing Sacituzumab Govitecan (SG) AfteR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In ER+/HER2 LOW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24 SABCS.Abstract P3-10-26.

[4]. Ana Garrido-Castro, et al.Correlation of TROP2 expression with outcomes of sacituzumab govitecan with or without pembro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hormone receptor positive/HER2-negative breast cancer: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from the phase II SACI-IO HR+ trial. 2024 SABCS.Abstract P2-09-24.

[5]. Hope Rugo, et al. ASCENT-07: A phase 3, randomized, open-label study of sacituzumab govitecan versus treatment of physician’s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HR+/HER2– inoperable,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ost-endocrine therapy. 2023 SABCS.Abstract PO1-05-09.

[6]. Hope S. Rugo, 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with Sacituzumab Govitecan versus Treatment of Physicians Choice in Previously Treated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HER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TROPiCS-02 and EVER-132-002 Trials.2024 SABCS.Poster P2-07-19.

[7]. Huppert LA, Gumusay O, Idossa D, et al. Systemic therapy for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gative early stage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A Cancer J Clin. 2023;73(5):480-515.

编辑:Elan

审校:Max

排版:Yian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