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普通级实验猴应符合GB 14922-2022《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中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结核分枝杆菌(TB)、
转自:昭衍JOINN
概述
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NHP),在生物医药临床前研究和评价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普通级实验猴应符合GB 14922-2022《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中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结核分枝杆菌(TB)、猴疱疹病毒1型(BV)等病原的阴性要求,这也是实验动物行业对普通级实验猴的最低要求。除上述病原外,还有一些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如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猴逆转录病毒(SRV)、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STLV)在感染动物后,通常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受到环境应激、试验操作等影响时动物抵抗力降低可能会发病,存在放大供试品的毒性的可能或与供试品临床毒性症状相混淆,主要表现为临床症状异常、临床病理学数据异常、组织病理学异常、生理指标异常等。
此外这些微生物的侵袭也会导致免疫抑制,继发诸如脱毛、皮炎、腹泻和外伤等问题,严重的出现混合多重感染、营养不良、形成恶病质或死亡,最终造成实验数据偏离或丢失,从而影响研究准确性及导致项目申报进度受阻。
临床前实验中五阴猴的必要性
2000年,M.A.Schroder等人发表文章,披露美国一家医药公司的两项研究中,均因为动物感染SRV病毒而导致药物安全评价的实验数据出现问题,在找到原因后,该公司采取了内部筛查淘汰,新采购的动物进入前严格筛查SRV的措施。2003年,Nicholas.W等人阐述了SRV、STLV、SIV等病毒具有广泛的致病潜力,从高致病性到非致病性,取决于不同的宿主、病毒和环境因素。潜伏或亚临床感染是常见的,与实验方案相关的各种操作程序均可能导致病毒再激活和疾病,这些病毒作为在毒理学研究中的潜在的风险,一旦发生将可能会严重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因此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应选择优质实验猴,即至少要求排除TB、BV、SIV、SRV、STLV这五种病原微生物,习惯称为五阴猴。猴是SIV、SRV、STLV等外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天然宿主,如果携带这些病毒,将会成为重要的混淆变量,严重影响动物的适用性。所以这几项病毒也是SPF级实验猴要求排除的病原微生物。
中国五阴猴资源紧张
2021年,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针对国内46家具有实验动物生产资质的猴场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全国食蟹猴总存量约19万只,除去繁殖种群、幼猴、种群预留外,预估每年能达到五阴标准实验猴约2万只。另对国内59家具有猴使用许可证资质的单位进行了统计,CRO使用约2.6万只,猴场实验室使用约3000只,科研院校使用约1000只。根据统计数据可知,五阴猴的年度供应能力与使用需求还是有缺口的,考虑到2020~2021年市场需求大,供应紧张,猴价飙升,利润丰厚,部分猴场将符合要求的青壮年猴销售一空,未做好相应留种计划,随着繁殖种群老化,这个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虽然当前新药研发的热度降低,需求减少,但是高标准NHP的供应量并未增加,现阶段猴价下降,也是基于市场需求减少CRO做出的一种让利行为,但价格的过度压缩势必导致动物质量的打折,以降低动物质量要求,从而谋求在新药研发项目中抢占市场是不可取的,也违背了药物研发的宗旨。因此,无论供需关系如果转变,市场价格如何起伏,对NHP的质量要求不能降低。
昭衍始终坚持高质量NHP的来源控制和严格质量筛查程序
首先,需要对潜在的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包括不限于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人员配置、体检情况、设施运行情况、种群微生物检测频率及结果、保育区微生物检测频率及结果等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购入。
其次,对于实验用猴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有明确的要求,必须排除BV、STLV-1、SRV、SIV、志贺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沙门氏菌、体内外寄生虫等,根据项目需要也会增加相应检测项目,所有检测项目由被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才能接收。动物接收后在检疫期内对动物进行结核检测、体温、体重、详细临床观察,以及血液学、血生化、血凝等指标检测,指示动物健康后才会进入试验。
虽然动物购入前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筛查并排除了指定病原微生物。但客户如有复测的需求,昭衍会积极支持和配合,委托双方都认可的检测机构,在试验开展前对动物再进行指定病原检测,确保动物资源质量的可靠性。
无论是CRO还是项目委托方必须要充分认识到NHP逆转录病毒对动物健康、试验研究的影响是深刻的,应坚持对实验动物质量的监督、验证,以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推动药物研发的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Schroder M A, Fisk S K, Lerche N W. Eradication of simian retrovirus type D from a colony of cynomolgus, rhesus, and stump-tailed macaques by using serial testing and removal. [J]. Contemporary Topics in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2000, 39(4):16.
[2] Nicholas W L, Kent G O. Simian Retrovirus Infections: Potential Confounding Variables in Primate Toxicology Studies. Toxicologic Pathology, vol 31(Suppl.), pp 103–110, 2003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