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卵巢癌的诊断方法有限,超过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的时候处于晚期,美国的卵巢癌患者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比例仅为50.9%。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卵巢癌的诊断方法有限,超过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的时候处于晚期,美国的卵巢癌患者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比例仅为50.9%。
卵巢癌包括多种组织学类型,不同的卵巢癌治疗模式不同,比如最为常见和最具有侵袭性的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中,有20%的患者可能存在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这部分患者基因修复能力变弱了,对铂类化疗的敏感性增加,后续也可以使用奥拉帕利或尼拉帕利这类PARP抑制剂来治疗。
尽管卵巢癌的亚型很多,但治疗方法还是比较统一。一般是以最为先进的手术和铂类、紫衫烷化疗为主。对于无法进行最佳手术治疗的患者,新辅助治疗也会比较常用。卵巢癌后续的病情进展就让整体治疗陷入困境,而且铂类化疗耐药的机制也比较复杂,后面的治疗往往仅有15%到20%的治疗应答率,所以很需要新的治疗策略出现。比如将PARP抑制剂和PD-1抑制剂联合使用,对大概存在13%的概率的PIK3CA基因检测并使用对应的药物。
卵巢癌铂类化疗耐药的机制很复杂
最近的一篇文献总结了抗体偶联药的最新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对于卵巢癌的候选药物,癌度将这篇文献摘选并做编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和帮助!
抗体偶联药的出现是为了对抗化疗的耐药性,并减少化疗的毒性。抗体偶联药一般是一个靶向抗体和一个化疗药物偶联在一起,可以利用抗体和肿瘤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化疗药物更为精确地递送到癌细胞。
抗体偶联药的作用机制
MUC16在大概80%的卵巢上皮癌患者中过度表达,但是正常的卵巢上皮细胞不存在,此外MUC16在胰腺癌也会高度表达。所以针对MUC16就可以研发抗体偶联药,比如DMUC5754A就是这样的一款药物,目前的临床试验证据支持这款药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但后面临床试验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另外一款药则是DMUC4064A,也是正在开发中。
NaPi2b是另一种抗体偶联药的靶标,Lifastuzumab vedotin(LIFA)就是针对该靶标的一款药物,相应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LIFA表现出不错的治疗应答率,但这款药目前已经停产。但另外代号为XMT-1536的一款药则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结果,但好像临床试验结果并未达到预期。
间皮素在胰腺癌、卵巢癌和间皮瘤都表现出高度表达,属于抗体偶联药有希望的靶向目标,DMOT4039A是一种靶向间皮素的抗体偶联药,一期临床试验证实了这款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后续这款药还将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铂类化疗耐药后卵巢癌的抗体偶联药的临床试验
抗体偶联药的治疗潜力很大,但是药物使用的剂量是多少?药物的安全性如何?那些类型的卵巢癌患者可以使用抗体偶联药,使用那些类型的抗体偶联药能获益?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来证实。我们看上面的图示能知道有不少的抗体偶联药在开展,但是不是每一个患者都是适合参加,具体的还是要看患者的肿瘤病灶有什么特点,根据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欢迎大家联系癌度,加入癌度临床试验交流群,我们将会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治疗的阶段,为大家推荐最为合适的临床试验,免费使用最新的抗癌药!
“基因检测人人可及,肿瘤临床试验免费用药”计划,仅需要3000元就能检测36个基因,大家可以在知乎点击 私信 联系癌度咨询癌度医学顾问。
参考文献:
Xu Cheng. et al, ADC: a deadly killer of platinum 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J Ovarian Res. 2024 Oct 4;
来源: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