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氧电池的“稳定守护者”:新型氧化还原介质抵抗活性氧的破坏

360影视 2025-01-16 16:01 2

摘要:锂氧电池(LOB)因其高理论容量而备受关注,具有取代传统电池系统的潜力。然而,充电过程中较高的过电位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引入氧化还原介质(RMs)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在LOB 运行期间,生成的单线态氧(1O2)的会引发副反应,与大多数有机RMs发生不可逆反应,进

【研究背景】

锂氧电池(LOB)因其高理论容量而备受关注,具有取代传统电池系统的潜力。然而,充电过程中较高的过电位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引入氧化还原介质(RMs)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在LOB 运行期间,生成的单线态氧(1O2)的会引发副反应,与大多数有机RMs发生不可逆反应,进一步释放更多的1O2,降低RMs在循环中分解Li2O2的能力,导致电化学性能恶化(图 1)。要找出那些既能减少1O2的生成,又能抵抗活性氧(ROS)(如 1O2和超氧化物)降解的RMs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图1 设计含氮氧化还原介质,克服锂-氧电池(LOB)中的缺陷以提高性能。

【内容简介】

为应对ROS引发的氧化挑战,本研究在烷基胺/烷基肼类 RMs(BP系列)的结构基础上,根据Bredt规则合理设计了7,7′-bi-7-azabicyclo[2.2.1]heptane (BAC),将氮原子相邻的碳原子布置于双环桥头,从而增强对1O2和超氧化物的抗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对BAC和BP进行了全面评估,确保BAC能避免不良氧化途径。在合成BAC后,通过核磁共振(NMR)、循环伏安(CV)和差分电化学质谱(DEMS)等技术在LOB中验证了其对ROS的耐受性。

结果与讨论

图2 Cα抽氢途径的 DFT 计算评估。

通过DFT计算评估了BAC、1,1′-bipyrrolidine (BP55)和1,1′-bipiperidine (BP66)对1O2诱导的氧化降解的活化势垒(图2)。结果表明,三种RMs中,开壳单重态 (OSS)途径的Cα抽氢活化势垒(TS-2)比闭壳单重态 (CSS)(TS-1)更低,其中BAC的Cα抽氢活化能显著高于BP55和BP66,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降解能力。此外,BAC的非Cα位抽氢途径和TEGDME溶剂的取氢计算表明,相关活化势垒在室温下均较高,进一步验证了BAC的稳定性。BAC的桥式双环设计通过Bredt规则显著降低了氧化应变,与BP55和BP66相比,其桥头碳原子非平面化的高能量成本抑制了自由基脱定位,使其对OSS氧化和CSS氧化均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而BP55和BP66因其自由基的几何特性更易氧化,室温下1O2诱导的降解活化能仅为20.4和22.6 kcal/mol,相较之下更易被氧化。

对于BAC的其他降解机制,研究还评估了通过脱氢作用生成H2O2及相关中间体的可能性。计算显示,BAC脱氢生成烯胺或烯烃的途径具有较高的活化势垒,尤其是因桥头双键形成的几何应变,活化能高达52.2 kcal/mol。避开桥头双键的路径则显示较低的35.4 kcal/mol势垒,但在室温下仍然不利于降解。综合计算结果表明,BAC的桥式双环设计有效降低了其对1O2氧化降解的敏感性,并在室温条件下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图3 通过核磁共振光谱评估 RMs 对1O2的抗性。

为了验证 BP55、BP66 和 BAC 在 1O2 稳定性方面的计算结果,将这些RMs置于存在1O2的环境中进行测试(图 3)。结合核磁共振(NMR)分析监测 RMs 的降解,发现 BP55 和 BP66 的特征质子峰(Hα、Hβ 和 Hγ)在1O2暴露后完全消失,同时生成不明副产物。而 BAC 在相同条件下保持稳定,未出现降解迹象。实验进一步表明,BAC与1O2的相互作用极低,表现出高度耐久性。

图4 比较暴露于1O2的各 RMs 的电化学活性变化。

通过循环伏安(CV)测量评估 RM 在暴露于ROS后的电化学活性(图 4)。BP55 和 BP66 在暴露于 1O2后失去氧化还原活性,表明其因氧化降解导致电化学性能显著下降。相较之下,BAC 即使暴露于1O2或超氧化物的条件下,仍能维持稳定的 CV 曲线和氧化还原活性,无明显电位变化。NMR 分析表明,BAC 的持久性源于其卓越的化学稳定性,进一步验证了其在1O2或超氧化物环境中的耐受性。

在LOB中,通过电化学循环测试评估了RMs的稳定性。结果显示,BP66 的初始充电电压接近 3.50 V,并且其充电平台较 BP55 更长,这归因于 BP66 的氧化还原电位更高以及更强的 Li2O2 分解动力学。然而,在循环过程中,BP55 和 BP66 的终端充电电压逐渐升高,最终接近于没有氧化还原催化剂的 LOB 典型充电电压。这种现象表明 BP55 和 BP66 在充电循环中因降解而失去稳定性,同时因 1O2的积累,其低充电电压特性逐渐丧失。与 BP55 和 BP66 不同的是,BAC 在暴露于 1O2 之前和之后都能保持稳定的氧化还原电位。BAC 的抗1O2化学稳定性进一步说明了 BAC 氧化 Li2O2 的能力。

图5 在 LOB 充电过程中,对使用每种RMs产生的气体进行DEMS分析。

为验证 RM 的稳定性,通过差分电化学质谱(DEMS)分析了在三种 RMs 存在的产气特性(图 5)。实验发现,暴露于1O2前的 BP55 和 BP66 能够通过催化分解 Li2O2 生成 O2,但暴露后产生了大量的 CO2,表明在高充电电位下发生了剧烈的副反应。BP55 和 BP66 的氧化还原活性因此丧失,体现出其作为捕获型 RMs 的特性,即1O2反应后功能失活。与 BP55 和 BP66 不同,BAC 在暴露于 1O2前后均能保持稳定的电化学活性,且催化O2生成的曲线变化较小。暴露于1O2后,BAC 的 O2 生成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同时 CO2 的演化显著受到抑制,表明 BAC 在 1O2 环境中具有优异的耐受性。进一步分析显示,BAC 与锂金属阳极之间无明显化学反应,通过在锂金属阳极表面涂覆保护层进一步减少了可能的副反应。

根据图 5 的气体演化数据,累积气体演化率计算显示,暴露于1O2前 BP55 和 BP66 的 O2 比例分别为 47% 和 43%,暴露后下降至 26% 和 33%,而 CO2 的比例显著增加。这表明 BP55 和 BP66 在 1O2 环境中经历了显著的副反应降解,最终失去功能。相比之下,BAC 的 O2 比例在暴露前后均维持在 79%-82%,且 H2 和 CO2 的比例变化极小,进一步验证了其高稳定性和低副反应速率。

尽管 BAC 展现出优异的化学与电化学稳定性,其充电电压在 12 个循环后仍出现升高。这种升高可能是由于副产物的积累,这些副产物的分解需要更高的电压,从而影响电池性能。因此,要实现 LOB 的进一步优化,不仅需要确保 RM 的化学稳定性,还需要提升其他电池组件的稳定性。

结论

尽管液态有机物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但控制高充电过电位和1O2的生成仍是关键挑战。基于 Bredt 规则设计的新型调节剂 BAC 在接触1O2后仍保持化学和电化学特性,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可逆性,并在充电过程中有效释放氧气。其分子设计通过计算研究显示对抗氧化副反应的能量优势,突显 BAC 的独特稳定性。这一设计为开发1O2稳定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对提升 LOB 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稚初科幻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