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嗡嗡嗡”“嘶嘶嘶”“砰砰砰”……你有没有听过这些奇怪的声音?不是外界的噪音,而是从你自己的耳朵或脑袋传来的。
这些声音,有时候让人抓狂,有时候却似乎无伤大雅。耳鸣、脑鸣,真的是病吗?到底该怎么治?别急着吃药,找到声音的根源才是关键。”
耳鸣、脑鸣,这些看似“不痛不痒”的现象,其实困扰着不少人。据统计,我国超过2亿人有过耳鸣的经历,其中约6千万人是长期受耳鸣困扰的患者。
更让人意外的是,耳鸣不只是听觉的问题,它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报警器”。这就像一辆车,发动机出了故障,仪表盘亮起了红灯。如果只关掉红灯,而不检查发动机,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那么,耳鸣和脑鸣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有区别吗?是不是一听到这些声音,就需要吃药或者做手术?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首先,得搞清楚两个名词的概念。耳鸣和脑鸣其实并不完全一样。
耳鸣是指患者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耳朵里“听到”了某种声音。它可能是高频的“嗡嗡声”,也可能是低沉的“轰轰声”,甚至有人形容像“蟋蟀叫”或“水流声”。耳鸣通常与耳朵的听觉系统疾病有关,比如耳蜗、听神经或中耳问题。
脑鸣则更复杂一些。简单来说,就是患者感觉声音并不是来自耳朵,而是“从脑袋里传出来的”。这种声音更像是“内部的电流声”或“血液流动的声音”。脑鸣常常提示某些身体系统性疾病,比如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甚至颅内动脉瘤。
一个真实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区别:
案例1:一位45岁的女士,最近总感觉耳朵里“嗡嗡响”,尤其是晚上安静的时候更明显。她试了各种办法,比如掏耳朵、用棉签清洁,甚至服用了一些“活血化瘀”的保健品,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后,被诊断为“神经性耳鸣”。原来,她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导致内耳的毛细胞受损,信号传递紊乱,才出现了这些异常声音。
而另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则有不同的经历。他总觉得脑袋里有“流水声”,而且每次声音变大时,他的血压也会飙升。经过检查发现,他其实是患了高血压合并颅内动脉硬化,脑鸣是血流紊乱的表现。
看出来了吗?耳鸣和脑鸣虽然都跟“声音”有关,但根源却不一样。耳鸣多与听觉系统相关,脑鸣则可能涉及全身性疾病。
耳鸣和脑鸣的成因复杂,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耳鸣最常见的原因,是耳部疾病。比如:
· 噪声性听力损伤: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下,比如工地、酒吧等,会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导致耳鸣。
· 中耳炎:中耳积液或感染引发的压力变化,也可能引发耳鸣。
· 耳硬化症:中耳的小听骨钙化,影响声音传递,导致耳鸣。
当听觉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时,耳鸣和脑鸣都可能出现。比如:
· 听神经瘤:这是一种少见但危险的原因,肿瘤会压迫听神经,导致耳鸣。
· 神经性耳鸣:由于压力、焦虑或疲劳导致神经系统紊乱。
脑鸣往往与血管相关,比如:
· 高血压:血压过高时,血流冲击血管壁的声音会通过头颅传播,让人感觉脑袋里“嗡嗡响”。
· 颈动脉狭窄或颅内动脉瘤:血管狭窄或异常扩张,导致血流紊乱产生声音。
压力、焦虑和抑郁是耳鸣的重要诱因之一。有研究显示,长期焦虑的人,发生耳鸣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两倍。
很多人一听到耳鸣或脑鸣,就立刻想到“吃药”或者“手术”。事实上,盲目用药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掩盖真正的病因。要“治声”,得先“找声”。
医生通常会根据病史和检查,来判断耳鸣或脑鸣的原因。常见的诊断手段包括:
· 听力测试:判断是否有听力损失。
· 颞骨CT或MRI:排查是否有听神经瘤或中耳病变。
· 轻度耳鸣:很多轻度耳鸣并不需要特殊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如减少噪声暴露、保证睡眠)往往能改善症状。
· 神经性耳鸣:可以尝试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比如甲钴胺或银杏叶提取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高血压引起的脑鸣:控制血压是关键,使用降压药物可以显著缓解。
· 血管狭窄或颅内动脉瘤:这类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耳鸣患者常常因为过于关注耳鸣而感到痛苦。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敏感度,从而缓解症状。
· 保护听力:避免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戴耳机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
· 规律作息:熬夜和疲劳会加重耳鸣,保持充足睡眠非常重要。
· 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 适度运动: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耳鸣和脑鸣的发生概率。
耳鸣和脑鸣虽然常见,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治疗。关键是找到声音背后的原因,轻症可以通过生活调节改善,而严重疾病则需要及时就医。盲目吃药或忽视症状,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下次听到那“嗡嗡嗡”的声音,先别慌,找准原因再下手,这才是对耳朵和身体的真正负责!
参考文献:
1. 《耳鸣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2020年修订版。
2. 《慢性耳鸣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听力学杂志,2018年第3期。
3. 《脑鸣的病因分析与治疗进展》,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21年第5期。
4. 《高血压与耳鸣的相关性研究》,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年第4期。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