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但并不简单!重庆市2025届高三年级一诊考试作文深度解析

360影视 2025-01-17 14:09 2

摘要:2025年1月16日,当高一高二年级都放假回家后,高三年级便拉开了一诊考试的序幕。这次考试的语文试卷一如既往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作文又最令人瞩目。

“熵减法则”的应用:2025年重庆市一诊考试作文深度解析!

2025年1月16日,当高一高二年级都放假回家后,高三年级便拉开了一诊考试的序幕。这次考试的语文试卷一如既往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作文又最令人瞩目。

大家先来看看这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

这个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既简短,又简单!

所谓“简短”,是指这次作文考试的材料竟然只有一句话,确实让所人感到有点意外。

所谓“简单”,是指材料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这句话“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从审题和立意的角度来说也没有什么难度。“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换言之就是“提升自己的方法”,这种主题作文、话题作文,不是在高一年级时就训练过了吗?太简单了吧?

这样说吧,如果一诊考试或者高考出这样简单的话题作文,那高二高三我们不是白学了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本次重庆市高三一诊考试作文题目,我用一句话来概括:简短而不简单!

虽然材料中只有一句话,但如果只看到了后半句,而忽略了前半句,那就刚好陷入了“脱离材料”的陷阱。

在新高考背景下,作文材料中任何语句的出现,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或者说,作文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得认真分析。

通过对整个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中提到”,这句话其实是暗含了作文的背景和方向,“一个人要‘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句话则是暗含作文的主题和立意。

(一)前半句:暗含作文的背景和方向

前半句说到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现在我们先把材料二这则材料拿出来分析一下。材料二内容如下图所示: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段材料一上来就解释了一个概念,即“熵增定律”。什么是“熵增定律”?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熵增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定律,表明孤立系统中的熵(无序程度)总是趋向于增加,导致系统从有序走向混乱。

纵观整个材料二,作者采用了“概念+论述+主旨”的思路来谋篇布局。在给出了“熵增定律”的概念、说明“熵增定律”在物理世界中具有普遍性之后,作者又提出来一个“熵减”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了“熵减”在组织尤其是企业中的积极应用,最后点明“熵减”对个人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材料中,作者把“克服熵增做功,实现个人成长的飞跃”这个过程称之为“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而这个过程对应的概念,就是“熵减”(也叫“负熵”)。

由此可见,“熵增定律”并不是作者要论述的核心概念,“熵增定律”的出现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熵减”这个概念。作者最后把“克服熵增做功,实现个人成长的飞跃”这个过程称之为“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就是在强调“熵减”的积极意义。

当你看到了这里,就应该明白这则材料的用意了。很多考生都忽略了作文材料中的前半句,那么刚好就掉进了出题者故意设下的陷阱。只看后半句写作文,就把材料作文误读为话题作文了。

出题者把这则材料作为后面作文大题的材料,其用意,就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熵减”的理解和应用。

(二)后半句:暗含作文的主题和立意

很多考生在写作审题时,就只看到了后半句“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于是就以“提升自己”“追求进步”为主题进行写作,活生生把材料作文变成了话题作文。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看后半句的主题和立意:“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它强调了个人成长和进步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策略。因此,我们可以立意为:自我提升、人生规划、自我管理等等。

但是,如上文所述,“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句话还有一个《熵增定律》的背景,需要考生运用“熵减”这个概念加入到作文构思中。

于是,考生就要在作文中体现一种“对抗意识”,用材料中的说法就是“反抗熵”,表现在作文的主题中就应该是对抗无序、对抗杂乱、对抗怠惰、对抗放弃、对抗懒散等内容。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开始明白了,这个作文,如果仅是写自我提升、人生规划、自我管理肯定还是不够的,应该把对抗无序、对抗杂乱、对抗怠惰等内容加入进去。

这才是出题者的真正意图:通过对“自我提升”的主题把握和“反抗熵”的策略展示,来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学生“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思辨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

如果新高考语文作文缺少了思辨性,那么就无法体现出“新”字的价值和意义。当然,思辨思维培养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准确立意

何圣君、王怡在2021年出版的这本《熵增定律》,可以说极有价值。作者从“熵增定律”出发,主要论述了克服“熵增定律”的11个熵减法则。

这11个熵减法则分别是:成长型思维、损失厌恶原理、从众效应、路径依赖效应、心流、罗森塔尔效应、马蝇效应、德西效应、霍桑效应、帕累托定律、复利效应。实际上,作者何圣君、王怡在书中所说的“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其“策略”就是指他们在正文中所要论述的这11个熵减法则。

但是,学生是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怎么知道这些内容呢?别说是学生,就算是成年人,大部分也都没有读过这本书。当然,没有读过《熵增定律》,并不意味着这个作文就不能准确立意。

在作文材料中说“一个人要‘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就是告诉学生要做作文体现关于自我成长的“策略性思考”。那么,是不是随便写一个有关自我成长的话题,都可以得到高分呢?

答案是否定的。

究竟该如何准确立意,写出怎样的策略才算符合题意?材料中其实有暗示。

我们需要再次回到材料中去审视:材料二中第二段写道“因此,要做到熵减,把无序变成有序就需要消耗能量;只有不断有系统外的‘外力做功’,不断地降维输入能量,那么结局才会大为不同!”

注意几个关键词:熵减、不断、系统外、外力做功。这几句话,其实就准确地告诉了我们“要做到熵减”的两大途径:一个是持续做功,一个是建立开放系统。

先说“持续做功”。所谓“持续做功”就是坚持外力干预,用持续性的政策措施来反抗熵增。作者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故事就是为了说明“持续做功”的作用和效果,运用到作文中来可以归纳为“坚持”“坚定”“执着”等主题。

再说“建立开放系统”。所谓“建立开放系统”,就是要借用外力打破某种平衡状态。作者认为,万事万物只要陷入某种平衡状态,那么就会加速“熵增”。加速“熵增”意味着加速混乱,加速混乱就意味着加速死亡。一个企业如果按照自然法则让它自行发展,那么就会很快倒闭消亡。而“建立开放系统”,就是要借用外力来打破这种平衡状态,让企业或个人随时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不断地降维输入能量”,才能够获得新生。这个过程就叫做“熵减”或者“负熵”,也就是材料中所说的“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

作者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故事,就是为了说明“建立开放系统”、借用外力的作用和效果,当然,这其中也包含有“持续做功”。“建立开放系统”运用到作文中,可以归纳为敢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随时力求“自我更新、自我学习”、避免经验主义、路径依赖等内容。

三、立意角度

1、主动挑战与自我超越。

思辨点:熵增定律揭示了系统倾向于混乱和无序的自然趋势,而个人成长则要求不断突破自我限制。如何主动寻求对抗,通过设定并达成更高目标来“反抗熵”,实现自我超越?

立意: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勇于跳出舒适区,摆脱生活依赖,主动挑战自我。通过对抗无序、对抗杂乱、对抗怠惰、对抗放弃、对抗懒散,让我们不断突破自我限制,实现自我超越。

2、持续学习与知识更新。

思辨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个人如何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避免被过时知识所束缚,从而“反抗熵”?

立意:持续学习是“反抗熵”的重要手段。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通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不断吸收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3、自我反思与策略调整:

思辨点:在成长过程中,个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如何通过自我反思,识别并纠正成长策略中的不足,以更有效地“反抗熵”?

立意:自我反思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个人应定期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回顾和总结,识别并纠正成长策略中的不足。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策略,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实现个人成长目标,从而“反抗熵”的阻碍。

4、拥抱多元与包容性增长

思辨点: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个人如何克服偏见和歧视,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促进自身的包容性增长?

立意:拥抱多元,培养包容性心态,尊重并欣赏差异,通过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和观点,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素养,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5、创新与变革的勇气

思辨点: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个人如何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勇于尝试新事物,以开放思维推动个人和组织的变革?

立意:勇于面对挑战,敢于尝试和创新,是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的关键。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和变革勇气,我们可以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

四、命题特征

本次重庆2025届一诊考试的作文题目及材料,其命题总体来说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考查。具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特征:

1. 考查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深度挖掘能力

本题的材料二节选自何圣君、王怡的《熵增定律》,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熵增定律”及其在组织建设和个人成长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挖掘。这不仅仅是对文本字面意思的理解,更是对文本背后深层含义和启示的挖掘。考生需要理解“熵增定律”这一物理学概念,并将其与组织发展、个人成长等现实生活场景相结合,展现出对文本信息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考查方式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捕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 考查作文试题的思辨性与开放性

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围绕“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一主题进行写作,这既是一个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题目,又充满了思辨性和开放性。思辨性体现在考生需要思考如何理解“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以及这一过程中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和挑战,也就是如何用策略来“对抗熵”?开放性则体现在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阐述,如个人成长、职业规划、学习方法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切入点。这种思辨性与开放性的结合,既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又给了考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热情。

3. 读写并重,考查材料链接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本题将阅读理解和写作紧密结合,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二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这既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其写作能力。同时,题目还要求考生能够“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实际上是在考查考生如何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见解和策略。这一过程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材料链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地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进行链接,形成有条理、有逻辑的写作思路。

五、范文展示

范文一:

《逆熵而行,成就自我》

在人生长河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舵手,面对着无尽的波涛与挑战。“熵”是毁掉人生、让人变得懒散、怠惰、消极的重要因素,如何“对抗熵”,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成为了我们共同探索的课题。人生不应在安逸的环境中消磨自己,逆熵而行,成就自我,才能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破茧方能成蝶,对抗才能超越。勇气,是破茧成蝶的第一缕阳光。主动挑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走出舒适区,勇于面对未知与风险,向一切无序、杂乱、懒散、怠惰、消极“说不”。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面对汹涌的大海和凶猛的鲨鱼,他选择了勇往直前,即便最终只带回了一副鱼骨架,也彰显了挑战自我的无畏精神。主动挑战,就是要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突破自我限制,让每一次尝试都成为自我超越的契机。

积跬步以至千里,锲不舍可镂金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坚持学习成为了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古人所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新私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避免被时代淘汰。持续学习,需要我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拥抱多元成为了我们拓宽视野、提升思维的关键。多元意味着差异与包容,它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念,以创新的思维去审视和解决问题。《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厚德载物”,就得有包容开放之心。乔布斯在设计iPhone时,巧妙地将东方哲学与西方科技相结合,创造出了颠覆性的产品体验。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正是拥抱多元的典范。乔布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打破界限,勇于尝试新事物,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中脱颖而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主动挑战、持续学习、拥抱多元,是我们在逆熵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智慧之道。主动挑战让我们勇敢破茧成蝶;持续学习让我们积跬步以至千里;拥抱多元让我们获得多元融合与思维创新。此所谓“逆熵而行,成就自我”!

范文二:

《4策马扬鞭,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生有太多诱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混乱和怠惰,躺平的私信不断侵蚀着我们,如果我们继续随波逐流、无动于衷,最终将会被混乱和怠惰的生活所淹没,碌碌无为,落得个“青春褪色,人生荒废”的结局。为了对抗混乱和怠惰,反抗“熵增”,我们要敢于策马扬鞭,成就更好的自己。

精心规划,绘制人生坐标

“凡事预则立”,古人之言诚不欺我。航海家需凭借星图指引方向,人生的成长亦需一份详尽的规划来导航。晚清重臣曾国藩,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纲领,步步为营,最终成就一番伟业。现代企业家马斯克,从SpaceX的星辰大海到Tesla的绿色出行,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未来的深刻洞察与精心布局。无论是古人的智慧,还是今人的实践,都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人生如棋,一步错满盘皆输;而那些善于规划的人,才是成功抵彼岸的人。

深刻反思,雕琢心灵之镜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的教诲穿越千年,依旧振聋发聩。只有不断反思,人才能取得长足进步。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反思自己的施政得失,开创了贞观之治;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终成一代大儒。反思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我们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策略,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实现更大的突破。

巧借外力,乘风破浪前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用外力,坚持不断学习,才能防止“熵死”。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不应孤军奋战,而应学会借助外力,加速前行。雷军的小米公司,通过与高通、谷歌等科技巨头的合作,快速崛起,成为全球知名的智能手机品牌。马云的阿里巴巴,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构建起庞大的电商帝国。借力,不是依赖,而是智慧的选择。

坚持学习,点亮智慧之光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就像华为,即便面对国际压力,也从未停止对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始终保持着行业的领先地位。股神巴菲特,一生致力于投资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即便年逾九旬,仍保持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学习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培养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一种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不断成长的智慧。

“对抗熵”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救赎、自我蜕变的过程。精心规划、深刻反思、巧借外力与坚持不懈地学习,就是在系统外“持续做功”,不断地降维输入能量,最终让我们塑造和成就了更美好的自己。

来源:飞鱼劝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