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印发通知,禁止事业单位借“人才引进”等名义开展“校园招聘”“现场招聘”“专项招聘”(定向招聘);不得采用“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人才;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接受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名应聘。 通知一出,江苏省淮安市随即对已经发布的人才引进公告补发声明,增加笔试环节,且占总成绩的50%。 人才引进曾被视为对高学历群体的政策倾斜,而该通知一出,似乎暗示着政策的“回正”。 人才引进第九年,随着越来越多求职者涌入这一赛道,各个城市许诺的福利有变化吗?引进门槛更高了吗?对人才需求数量和类型有何变化? 我们收集了全国各省会城市、直辖市、自治区首府城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共31个城市的7812条人才引进政策(针对专科和本硕博毕业生)数据,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九年来, 人才引进福利越来越好了吗? 201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后,我国各城市相继出台人才引进政策。 2017年武汉以“五年留住100万大学生”为目标,率先开启了人才争夺战,其他城市也相继进入“抢人模式”[1],以“真金白银”展现求才若渴之心。 为了最大限度地“聚天下之英才”,31个城市屡出妙招。有的发放“人才绿卡”,申领人能凭卡享受多个福利或优惠待遇;有的精心打造“人才公寓”,以低于市场的租金为初来乍到的人才提供稳定住所,也有城市将人才分为不同等级,为各级人才提供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福利。 为探求青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引进政策下的选择和发展空间,我们收集了31市中针对专科和本硕博学生的福利政策进行统计,并根据每一项福利的覆盖广度、政策力度和明确程度进行打分。结果显示:人才引进福利政策,确实越来越好了。 一方面,总体上人才福利政策数量越来越多。31个城市中,19个城市的人才福利政策数量有所增加,其中海口增幅最大,从2016年的3项增长到了2024年的12项。8个城市福利政策数量有所下降,这可能与福利政策范围变窄有关。以天津为例,2016年天津引进人才“绿卡”A类(含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可享包括本人及家属落户、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小客车增量指标配置摇号或竞价等15项服务。2023年天津将人才卡升级为“海河英才”卡,划分ABC类,A类仅向领军人才发放,高校毕业生能享受的福利政策数量由此减少[2]。摘要:日前,江苏省印发通知,禁止事业单位借“人才引进”等名义开展“校园招聘”“现场招聘”“专项招聘”(定向招聘);不得采用“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人才;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接受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名应聘。
(图/RUC新闻坊)
另一方面,人才福利政策得分普遍上升,二线城市进步迅速。2016年福利政策得分前十城市中,二线和新一线城市各三个,一线城市广州排名第六;而2024年福利政策得分前十城市中,二线城市数量上升到了5个,新一线城市仅重庆一个,相比之下,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排名较为靠后。这既体现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吸引力强、人才流入多,在对高校毕业生的福利政策倾斜上较为有限,也凸显出二线城市在人才引进赛道上的锐意进取与精准发力。 (图/RUC新闻坊) 具体到每一项福利政策,各城市得分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看,无论2016年还是2024年,落户、住房保障(含租金补贴、安家费、人才公寓等)、融资支持(含人才贷、场地租金补贴、税收减免等)、一次性补贴、项目支持(含创业、科研项目)五项福利均位列前五。 其中,一次性补贴得分增长最多,从1.44上升到3.05,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给予本硕博乃至专科人才1万到10万不等的金额补贴;住房保障得分增长其次,表现为人才公寓的普及与力度加大的租房补贴;职称评定得分增长位列第三,贵阳、石家庄、西宁、乌鲁木齐等市积极探索高效、便捷的职称评定方式,加大对高学历优秀企事业人才的倾斜力度。 (图/RUC新闻坊) 相比之下,居留与出入境、配偶工作、社会保险、税收优惠、职务聘用五项政策得分较低。前两者主要服务于高层次、高精尖人才,如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重大奖项获得者、企业高级管理者等,高校毕业生难享受到。后三者则是缘于实行此类政策城市少且福利力度较小。 福利政策影响着求职者的生活水平、职业发展乃至对城市的归属感,也是城市“抢人大战”中的重头戏,每一项福利细则的制定与更新,都如同在人才市场的天平上增减砝码。福利政策向好的总趋势有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为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人才引进,门槛是高还是低? 政策红利的叠加,也伴随着引才门槛的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31个城市事业单位9年的引才计划中,人才的毕业学校颇受重视。2024年约23%的城市对人才的毕业学校有所要求,多指定国内高校名单,偏向“双一流”高校;国(境)外高校则强调QS等世界大学排名前100或200名。(图/RUC新闻坊)
其中,上海市各区“储备人才”计划对人才的毕业学校要求尤为细致。除了松江区,上海市有13个区在不同程度上对人才的毕业学校做出了限制(注:统计范围为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人才引进计划,普陀区为选调生计划;崇明区招聘对象主要面向社会,未纳入统计),也有对“特殊”人才的不同偏好。如奉贤区针对部分紧缺专业(农学、农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限定了高校名单[4];闵行区、长宁区则关注到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的优秀应届毕业生[5]。 学校之外,人才的学历也受到各地关注。在最低学历要求中,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是引才的主体,博士研究生需求人数的占比近年来上升明显,从2016年的17.4%增长到2024年的28.76%,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长明显。 (图/RUC新闻坊) 针对不同学历的人才,考核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以哈尔滨为例,2024年哈尔滨“丁香人才周”的事业单位引才招聘中规定一般通过笔试、面试进行考试,针对博士研究生可直接考核(面谈),硕士研究生可直接面试(实操)[6]。 尽管可以采取“简化程序”的引进原则,但当高学历人才集聚、岗位有限时,考核的竞争压力可能并未显著减轻。因此,即使程序更简便,人才的筛选标准和激烈的竞争仍让人才引进的门槛保持在较高水平。 城市“抢人大战”, 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人才引进的高门槛,实际上反映出各地在优化政策吸引人才的同时,也在回应不同领域日益增长的高质量人才需求。那么,哪些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最大?通过分析2024年各大城市人才引进计划岗位要求中学科及行业的分布,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各地对不同学科类型的人才需求各有侧重,整体上看,人文社科类毕业生最受欢迎。这一趋势可能与政府机关、教育系统、公共服务等领域对政策研究、教育和文化传播相关人才的持续需求有关。此外,医药科学和工程与技术科学的岗位需求紧随其后,农业科学类岗位需求则相对有限。 (图/RUC新闻坊) 从行业的角度看,2024年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是所统计的12个城市(31个城市中公布企业引才计划与岗位要求的城市)企业里相对紧缺的行业。在各个企业引才高需求前五名中,东部地区对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需求相对较高;西部地区则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关注较高。 (图/RUC新闻坊)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岗位对男性应聘者的需求较为明确,如综合执法人员、行政、应急服务管理员和专业技术员等。此类岗位的性别要求主要基于其工作特性,比如较大的工作强度、夜间或应急任务的频繁性,以及长期需要参与基层一线工作的特点。(图/RUC新闻坊)
福利的多少、门槛的高低、学科岗位的紧缺程度......人才引进的背后似乎指向了一个关于“选择”的命题:城市在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城市。 或许,我们应该从“谁更有吸引力”的讨论中跳脱出来,关注人才引进的真正意义。它不仅是简单的匹配,更是在双向选择中,城市与个人共同找到属于各自的发展轨迹。来源:梦宇讲历史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