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爱磊教授的讲座揭示了农村籍大学生在精英大学中所面临的种种不适、不公平和不平等。尽管他们成功进入了顶尖学府,但在精英标准和话语体系中,他们仍然被视为“局外人”。
近日,关于谢爱磊教授演讲的视频片段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不同家庭背景和学历差异的关注。
谢爱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专注于研究精英大学中农村籍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被誉为“小镇做题家”的专家。
谢爱磊教授的讲座揭示了农村籍大学生在精英大学中所面临的种种不适、不公平和不平等。尽管他们成功进入了顶尖学府,但在精英标准和话语体系中,他们仍然被视为“局外人”。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而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深层次的问题。早在黄灯教授关注二本学生时,高等教育中的鄙视链就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令人担忧的局面。
从顶级高校到普通本科,再到二本、三本,高校之间的鄙视链异常明显。这种鄙视不仅存在于本科生之间,还延伸到了研究生和博士生乃至海外留学生中。东南亚的学历不被认可,日韩的学位也面临挑战。
工科专业被视为“王道”,理科紧随其后,而文科则常常遭受质疑和贬低。“文科有科研吗?”“文科除了考公还能做什么?”这类言论让文科生倍感压力。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校占据优势,而西部高校则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兰州大学的人才被“挖空”,浙江大学则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西部高校为了留住人才,不得不提供各种福利,但效果有限。
鄙视链最终落在了学生和教师身上,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毕业院校、专业类别等。教师的平台、帽子、论文、课题、职称、经费、引用率和薪资福利等也成为评判标准。
教育本应以培养人为目的,但在鄙视链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被异化为一种功利的筛选和加工机制。高等教育成为了交换资本和物化标签,失去了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在鄙视链的框架下,竞争变得极其激烈,从出生到高考,再到就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竞争。这种“成王败寇”的逻辑导致了彼此的防备和孤立,缺乏合作精神。最终,大多数“非精英”和“失败者”只能承受嘲笑和不公。
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越来越不平等,好大学越来越好,差大学越来越差。这种等级化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评判标准,使得阶层流动变得更加困难。二本学生的努力和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教育育人的理念,将高等教育与功名利禄解绑。同时,形成多元化的成才观,认识到不同行业和职业都有其价值,不将高等教育的功能狭隘地定义为工具性价值。
我们需要以类型思维取代层次思维,科学设计院校分类发展政策,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同时,深化教育评估制度的改革,采用多元分类评价观,重视发展性评价,使各类院校都能得到认可和发展。
社会层面的生态环境需要改善,用人单位应避免学历歧视,以岗位需求、能力和潜力为标准选拔人才。同时,社会应更多地关注和宣传普通人的努力和贡献,弘扬正能量。尽管让强者帮助弱者有些理想化,但我们仍需为弱势群体留出空间和资源,使社会更加和谐。
总之,高等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打破鄙视链,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