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战鼓,穿战阵……大气浑厚、荡气回肠的中国首部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准时上演。一个多小时的沉浸式演出中,通过四幕转场、行进式表演,生动再现了大秦帝国君臣廷议争锋、三秦娶亲风俗、沙场点兵威壮、悍卒夜奔诡变、兵团攻城壮烈、军属思亲断肠等场景。
岁末年初,西安文旅热度不减。上午11点多,在距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5公里的大秦剧场门口,接送游客的旅游大巴陆续停靠,前来观看演出的游客排起了长队。
“咔嚓、咔嚓……”随着泥塑外壳缓缓破裂脱落,一尊沉睡千年的兵马俑渐渐苏醒。
“你们是秦人,是秦国的筋骨。”
“他们不是俑,是大秦的魂,是大秦的血。”
听战鼓,穿战阵……大气浑厚、荡气回肠的中国首部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准时上演。一个多小时的沉浸式演出中,通过四幕转场、行进式表演,生动再现了大秦帝国君臣廷议争锋、三秦娶亲风俗、沙场点兵威壮、悍卒夜奔诡变、兵团攻城壮烈、军属思亲断肠等场景。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幕‘寿春之战’中,一段军队休整时秦小兵给家里人写信的场景,‘惊’与新婚妻子隔空对话,真的让人泪目。”剧情里融入的家书抵万金、儿行千里母担忧、新婚别离等场景,让来自上海的游客程启航始终眼含热泪,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了家国情怀的历史记忆。
一场演罢,现场观众直呼精彩,掌声不断。“这部作品让我第一次近距离领略秦文化的独特风采,也为我参观兵马俑、解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提供了宝贵的视角。”75岁的意大利徒步旅行家维娜·卡玛洛塔说,通过这场演出,她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也对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的文化差异有了更为深刻的观察。
2019年,在一个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库房里,临潼区六合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乔立达思考着:如何立足真实可信的文物,挖掘文物蕴含的价值,创新文物展示的方式。“实景演出大都是根据剧本建设场馆和舞台,但现在是根据场地来量身定制剧本,这难度太高了!”乔立达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仅国庆期间《复活的军团》就演出99场,观众3.94万人次。“我们通过音响灯光的配合,新加入了裸眼3D全景大屏,加强了现场虚实互动,让演员与动态影像相结合,使观众快速融入剧情。”乔立达说,在2025年元旦,西安地铁9号线正式开行了《复活的军团》秦文化旅游专列,让轨道交通成为传播文化的纽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2024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复活的军团》演出地点处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周边,既满足了游客参观俑(兵马俑)、陵(秦始皇陵)之后进一步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加深了游客对文物的理解。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艺之都,加快布局‘旅游+演艺文化’新业态,推出了《12·12》西安事变实景影画剧、《玄镜长生殿》等多个项目。”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段明说,通过这些演艺项目,临潼区将地域特色、科技创新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打造了沉浸式旅游新业态。 (雷 婷)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