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锦龙堂参药行负责人郭锦龙称,黄连去年初每台斤(1台斤等于600克)约1000元(新台币,下同),到了年底价格超过6000元;当归去年初每台斤超过300元,年底逾1000元;黄芪去年初每台斤超过300元,年底超过700元。其他像酸枣仁每台斤700多元,今年年初已
原创棂星诊锁界
台湾中药行在上世纪 90 年代全盛时期有 1.5 万多家,中药产业欣欣向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
台湾中药材价格飞涨,药材品项九成以上依赖进口,根本离不开大陆,民进党却鼓吹“去中”......
在2016年至2017年的倒店潮中,一年就关了六七百家,目前仅剩7000多家,等于一半已经消失。
据台湾《联合报》1月6日报道,岛内很多中药价格飞涨。
锦龙堂参药行负责人郭锦龙称,黄连去年初每台斤(1台斤等于600克)约1000元(新台币,下同),到了年底价格超过6000元;当归去年初每台斤超过300元,年底逾1000元;黄芪去年初每台斤超过300元,年底超过700元。其他像酸枣仁每台斤700多元,今年年初已高达5000多元。许多中药商担心滞销不敢进货,暂时以滇枣仁替代,但药效不佳。不少客人询问价格后,面有难色地离去,客源平均减少约1/3。
客源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台湾中药店的营收,也导致了不少中药店相继倒闭。
据台湾“中药商业同业公会全台联合会”统计,1993年全盛时期,台湾中药店有15000多家,到了2017年全台药行剩8420家,而如今仅剩7000多家,等于消失了近一半。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这种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导火索
台湾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悠久的中药应用历史。在清朝时期,台湾的中药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名医和药商通过贸易往来将中药制剂传播到内地。台湾中药行在上世纪 90 年代全盛时期有 1.5 万多家,中药产业欣欣向荣。
而1998 年修订的 “药事法” 第 103 条直接成为了中药产业走向下坡路的导火索。
法条规定,自 1993 年后入行的中药从业人员,必须符合特定条件,修习一定的中药课程,同时还要通过考试,才能从事中药材贩卖、调剂处方药品等工作。
这种严格的要求本身就提高了进入中药行业的门槛,而且在后续的 20 多年里没有发放一张新执照,这意味着即使有人满足了教育和考试要求,也无法获得合法的从业资格。
对于年轻人来说,面对如此高难度的执照获取过程,会望而却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门槛较低、更容易获得工作许可的行业,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一个可能无法实现的中药行业从业资格。
无法获得新的从业执照,台湾中药行业的新鲜血液供应被切断。行业内的竞争逐渐减弱,从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不足。与其他发展迅速、有更多机会和活力的行业相比,台湾中药行业人才无法更新,显得缺乏吸引力。
没有新的思想、技术和经营理念的注入,年轻人很难看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更不愿意投身其中。
加上传统的中药店铺很多是家族式经营,依赖于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来传承技艺和经验。但是当新人无法合法进入行业时,这种家族传承的渠道就被打断了。即使有年轻人对中药行业感兴趣并且有家族传承的意愿,也会因为无法获得执照而不能接手家族生意。这就导致许多中药店铺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只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法规虽然要求从业人员修习一定的课程,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从业机会与之匹配,就会出现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那些接受了中药教育的人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使得潜在的人才流失。长此以往,中药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人才断层的问题。
依赖进口离不开大陆
却鼓吹“去中”
台湾地区面积较小,地形和气候条件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各种中药材的生长需求。许多珍贵的中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如人参需要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而台湾的自然环境难以提供,因此需要大量进口。
大陆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涵盖了各种常见和珍稀的品种。许多著名的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吉林的人参、河南的地黄等,在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质量控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保证中药材的质量稳定,具有天然的优势。
加上大陆的中药材产业规模大,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价格具有竞争力。相比其他地区的中药材,从大陆进口的中药材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更具优势,加上两岸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贸易往来频繁。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岸在中药材贸易方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能够确保中药材的及时供应和高效运输。
但尽管如此,台湾当局曾试图通过 “中药材振兴计划”“中药药用植物种植计划” 等扶持本地中药材种植,但受人力成本、气候环境、产量质量等多方面限制,成效甚微。
2023 年辅导民众种植马蓝、野葛及石斛等,有业者直言该计划大约仅能改善 3% 到 5% 的中药材进口依赖现状,短期内无法取代大陆的中药材供应,对中药产业的支撑作用有限。台媒曾报道称,民进党当局妄图通过在各个领域推行 “去中”,中药材进口也因此遭受影响。台湾提出 “新南向政策”,将目光投向东南亚。东南亚地区与台湾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相对较近,且一些国家也是中药材的产地。民进党当局认为可以通过加强与这些地区的合作,来降低对大陆中药材的依赖。然而,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这一想法极不现实。不少台湾中药房店主无奈表示,如今生意愈发难做。从东南亚进口中药材,供应链不够成熟、物流成本较高,导致采购成本大幅上升,倒逼着只能提高售价才有可能盈利。与此同时,许多台湾民众也纷纷吐槽,中药材价格贵也就罢了,最重要的是质量大打折扣,吃了感觉没什么效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东南亚地区虽然有部分中药材产出,但在产量和品种丰富度上难以与大陆相比。二是,中药材的质量和标准至关重要。大陆在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质量控制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质量相对稳定且有保障。相比之下,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中药材生产标准和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完全符合台湾市场的要求。三是,供应链和物流不完善。东南亚地区与台湾在中药材贸易方面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期内难以达到与大陆合作的供求水平。这样,反而更加加剧了中药药材价格的上涨。
再者,台湾地区的市场准入政策相对严格,对中药的注册标准,一向参照美国 FDA 认定的 GCP 标准,并且要和西药一样,经过大规模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除此之外还涉及到诸多审批环节。
台湾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有较为严格的规范,的确是有助于提升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也增加了中药研发和注册的成本与难度,给中药企业进入市场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型中药企业或新的中药产品,可能因难以满足复杂的准入条件而被拒之门外。
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注册审批制度虽然保证了产品质量,但过高的门槛也限制了中药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许多有潜力的中药产品可能因难以通过审批而无法进入市场,抑制了台湾中药产业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大力弘扬与积极推动中医药发展行,制定各种利好政策,保障中医药产业蓬勃兴起,不断传承创新。
反观台湾,曾经兴盛的中药产业如今却面临的困境。不合理的行业法规使得中药人才断层,后继无人;而在中药材供应上,舍近求远、脱离大陆这一优质货源地的做法更是错上加错。东南亚的替代方案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因质量、供应链及成本等诸多弊端加剧了产业危机,同时严格且不切实际的市场准入政策又严重束缚了中药企业的活力与发展。
台湾中药产业的未来,理应回归到两岸合作的正途。借助祖国大陆雄厚的中医药资源与成熟的产业体系,加强与大陆在中药材种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及贸易往来等方面的交流协作,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让好的中医药也能惠及广大台湾患者,让台湾民众享受更优质、便捷、舒适的中医药医疗服务。
如此,方能让台湾中药产业重拾生机,再次繁荣,共同为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促进两岸中医药产业携手迈向新的高度。
// 本文来源:诊锁界
来源:许晓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