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她从广播里听到志愿军伤亡惨重,辗转反侧难眠,对丈夫说:“我们的武器装备太落后了,俺们捐一架飞机中不中?要是中,咱就干!”丈夫毫不犹豫地回答“中!”
1950年,她从广播里听到志愿军伤亡惨重,辗转反侧难眠,对丈夫说:“我们的武器装备太落后了,俺们捐一架飞机中不中?要是中,咱就干!”丈夫毫不犹豫地回答“中!”
一场轰轰烈烈的捐飞机义演壮举就此开启,发起人就是“豫剧皇后”常香玉和她的丈夫。
她原本并不叫常香玉,而叫张妙玲。
1923年,张妙玲出生在河南巩义县董沟村的一个贫寒之家。9岁时,因家里实在太穷,差点被送去给人家当童养媳。父亲张茂堂不忍心骨肉受苦,决定带她学戏。
父亲张茂是个唱豫西调的艺人,在快走红的时候遭人嫉妒下药,导致嗓子嘶哑毁坏。他深知唱戏这一行的苦楚,本不想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却不忍心骨肉做童养媳受苦,还是决定教她唱戏。
父亲信奉“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按照旧戏班的做法,手执一条皮鞭子,只要女儿哪里唱错了,就是一鞭子抽过去。他说:“戏比天大,上台万万不能出错。”
妙玲常常是哭完之后又抹干眼泪接着学。
然而,张氏族人却认为唱戏是下九流的行当,辱没祖先,不让她唱,否则就将她开除族谱,永不许回乡。倔强的张妙玲暗暗发誓:“我就是要唱戏!”
在父亲的安排下,她拜了一个姓常的人为干爹,取了艺名“香玉”。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张妙玲,多了一个常香玉。
凭着刻苦训练,她很快在 13 岁的时候,凭借《六部西厢》在开封一炮而红。请她上门唱戏的人很多。小香玉也算是体会了人间冷暖,深知唱戏之人在旧社会的艰难,被人看不起,处处受军阀、财主的欺负。
19 岁那年,她被帮派头子李樾村请去唱堂会。李樾村平时看不起女人,更看不起艺人。常香玉唱了一曲《孔雀东南飞》中夫妻俩一起殉情的那一段,被人看出来,说她是在暗自诅咒李樾村,让她跪地道歉。
倔强的常香玉二话不说,撸下手指上两个戒指,当众吞了下去。李樾村害怕大喜之日家里死人晦气,赶紧把常香玉一行人轰了出去。
万念俱灰的常香玉只求一死,却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拯救了她。这个人就是她的戏迷、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陈宪璋。在他的劝说和救助下,常香玉渡过了这个生死难关,两人结为终身伴侣。
抗日战争爆发后,眼见国破家亡,常香玉也想为抗日做些贡献。丈夫帮她改编了一些表现抗日的戏。夫妻俩一起改编了一出《打土地》的戏,四处演出宣传抗日。
一路上,他们目睹无数百姓饥寒交迫,常香玉便一边演出挣钱,一边施粥赈济灾民。夫妻俩相互扶持,走过了艰难的抗战岁月。
1947 年,陈宪璋因拒绝为国民dang演戏而被捕。为营救丈夫,常香玉变卖了所有首饰和家产,四处奔走,几乎倾家荡产,最终成功将丈夫解救出来。
第二年,他们在西安成立了“香玉剧校”。一人写剧,一人唱戏,夫唱妇随。剧校专门招收那些穷苦无依的孩子。夫妻俩一直为推广豫剧努力。
抗美援朝那一年,常香玉在广播中听闻志愿军伤亡惨重,彻夜难眠。她与丈夫商量:“我们给志愿军战士捐一架飞机吧。”志同道合的丈夫二话没说,立刻答应。
然而,一架战斗机需要旧币15亿元,很多人根本不看好,但常香玉却毫不退缩,她说:“如果半年完成不了,我就唱一年;一年不行,我就唱两年,一直唱下去,我一定能办到!”
她将自己的首饰及家产全部卖掉,得到 4000 万旧币,作为义演募捐的启动资金。1951 年 8 月,她率领“香玉剧社”从西安出发,从开封一路唱到了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城市。
她有三个孩子,最小的才3岁,她毅然将孩子们全部送去托儿所。
一路风餐露宿,睡地铺,吃大锅饭,长期的劳累让她生病了,牙痛得厉害。然而,她强忍着疼痛,依旧把戏唱完。
行程萬里,总共预演了180多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人们踊跃捐款。仅仅半年时间,就筹到了旧币15.2亿元。叶剑英元帅观看她的演出后,亲笔题名“爱国艺人”。
1952年,常香玉将所有款项捐给国家,买来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上面赫然印着五个大字“香玉剧社号” 。
做完这些,她仍觉得不够。1953年4月,常香玉随团奔赴chao鲜战场,为战士们慰问演出。她的那句“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词,在军中广为流传。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常香玉一直投身于豫剧的发展与推广工作,为培养后人做出了巨大努力。1970年,她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2003年底,80岁的常香玉身患癌症,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林匹克中心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农民工的演出时,她拔掉输液管,戴上假发盖住化疗后稀疏的头发,清唱了一段《柳河湾》。
这成为她艺术生涯的绝唱。她说:“只要我站得起,我就要来现场,哪怕说几句话也行。”
一年后,这位82岁的可敬老人走完了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她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其爱国壮举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她对艺术执着追求,秉持着“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更是激励着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是河南人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的骄傲!
来源:阡陌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