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新增130万例,老年人与青年人为何成为高危群体?

360影视 2025-01-19 20:09 3

摘要:2023年底,联合国相关机构发布数据显示,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人数130万例。而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二季度报告指出,我国现存确诊感染者已接近133万人,潜在未确诊人数高达30%。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每千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艾滋病毒。

2023年底,联合国相关机构发布数据显示,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人数130万例。而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二季度报告指出,我国现存确诊感染者已接近133万人,潜在未确诊人数高达30%。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每千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艾滋病毒。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呈现出“双峰化”趋势,感染者的年龄分布向老年和年轻群体倾斜,既有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感染率快速上升,也有15-24岁的学生和青年群体感染率持续走高。这一趋势无不揭示出社会教育与疾病防控的短板。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研究,老年群体的艾滋病感染率增长速度已超过整体人群的增长率。许多人可能不解:“老年人怎么会成为艾滋病的高发群体?”这与多方面密切相关。

首先,50岁以上男性中约75%仍保持性需求,但伴侣缺失或情感支持不足时,部分老年人会求助于商业性行为,这无疑显著增加了感染风险。

其次,老年人普遍缺乏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的认知,甚至错误地认为年纪大了不需要保护。更为严重的是,老年人感染艾滋病毒后,因害怕社会歧视而羞于就诊,最终导致病情延误和病毒进一步传播。

年轻群体的感染情况则更为复杂。根据《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的数据,2023年15-24岁感染者中,男性同性传播占比高达65%。

网络社交的便利和X观念的开放,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高危X行为,而缺乏性教育使他们无法正确识别风险,更遑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数据还揭示,网络交友和多伴侣关系正成为年轻群体感染艾滋病毒的主要风险因素,而教育的“真空地带”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由于对症状羞于启齿,很多艾滋病患者都是到了病情非常严重的时候才检查出来,事实上,艾滋病在发病初期会有很多表现。

1、发热与头痛:免疫系统受损后,患者会出现反复发烧和持续性头痛。

2、淋巴结肿大:病情进展时,全身多个部位的淋巴结可能肿大。

3、皮疹:可能被误认为普通皮肤病,但艾滋病相关皮疹常分布全身。

4、肌肉与关节疼痛:病毒引发炎症,导致持续性疼痛。

5、隐私部位溃烂:感染后频繁出现疱疹并逐渐溃烂。

1、坚持安全X行为

正确使用高质量的安全套是最基本的防护手段,不仅能有效预防艾滋病毒传播,还能减少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2、主动检测与早期干预

对于发生过高危X行为的人群,应及时到正规机构进行HIV检测,或使用便捷的家用HIV试纸(惯爱)进行初筛。早期确诊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同时建议高危人群(如多伴侣者)1-2个月就进行一次例行检测。

3、暴露后阻断方案(PEP)

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可全安),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侵入。对于持续处于高风险人群,每日服用可有效预防感染。

① 最佳用药时间:暴露后2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24小时内阻断成功率仍较高,但72小时后基本失效。

② 用药周期:需连续服用28天,不得中断,漏服会显著降低阻断效果。

③ 适用场景:包括高危性行为、医疗工作意外暴露(如针刺伤)以及血液暴露等。

对于长期处于高风险人群(如同X恋、X工作者、多伴侣者等),服用阻断药物(可全安)是有效的长期预防措施。通过每日服用,可以在暴露前形成保护屏障,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艾滋病虽然是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但它并不是不可战胜的“绝症”。随着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普及,规范治疗下的感染者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ART能够将体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大幅降低传播风险,同时显著延长患者寿命。

更让人振奋的是,2023年9月11日,中国首例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患者案例正式宣布。通过“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为患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抵御艾滋病毒的入侵。这一突破为艾滋病的治愈提供了可能,也为全球抗艾事业点燃了希望。

艾滋病防治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性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完善防控机制,我们才能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遏制艾滋病的扩散。从每个人开始,行动起来,共同守护“零感染”的未来。

来源:番茄医学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