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部推荐,这条看似能够更快拿到offer(录用通知)的路,有的时候也直通着骗局。
内部推荐,这条看似能够更快拿到offer(录用通知)的路,有的时候也直通着骗局。
出生于1999年的大学毕业生宋某,就不小心栽进了这个“坑”。
不仅搭上了两万元,还浪费了宝贵的求职光景。
日前,这个“骗局”在一场法庭审判中被“曝光”。
瞄准“三中一华”一直在海外高校求学的宋某,近年计划回国找工作。他的目标非常明确:最好能进入“三中一华”——中国最顶尖的投资银行。
除此以外,宋某还有另一个备选的就业方向:量化投资。
2022年秋天,一边在海外上学,一边开始准备“秋招”的宋某,找到了一家华东地区的职业服务平台。
按照宋某的说法,这家互联网服务平台能够为其提供投递简历的服务,并承诺为她投递“三中一华”的简历。
随后,宋某与这家平台签订了一份名为《XXX2023秋招计划服务合同》,前者通过微信向后者转账服务费1.98万元人民币。
“服务项目”众多宋某交完将近两万元,就直接等着“三中一华”的面试机会了?
不,实际上,这笔钱背后的“服务项目”有很多,包括提供求职笔试面试的“一套龙”服务。
法院查明,按照所签署的合同,宋某可以在线预约一对一课程,每节课时长为一个小时,内容覆盖金融、咨询、会计财务、快消、房地产等行业,从简历与面试技巧、行业知识梳理、岗位硬技能三大模块组织课程,所有课程均为直播授课,之后可以无限次回看课程。
当然,上述属于“理论课程”,这个服务还有更加“接地气”的内容。宋某作为客户,还可以享受职位网申、笔面试等流程提供系统指导及相应帮助。
这个平台还可以根据宋某的求职进程,针对性提供笔面试等相应资料题库。
培训“三中一华”宋某交完钱之后,服务平台出现一位名叫Kelly的资深顾问与其对接。
双方通了一次电话后,宋某“隔岸应聘”的细节出现了。
实际上,宋某接受这份中介服务之时,本人还在国外读书,有着时差和信息收集有限的影响。
而且,她此时已经拿到中国一家大型科技企业的录用通知,但她本人还是想去金融行业寻求职业机会。
宋某直接跟顾问Kelly说道:“肯定是想往头部券商,公募私募,国际投行这种的(求职)”。
Kelly在对话结束时进行了总结:“OK,三中一华”。显然这家平台的工作人员非常明晰宋某的求职意向了。
期望最低年薪20万元随后,这个服务平台委派了专属助教老师对接留学生宋某。
助教老师根据宋某的具体需求,总结了如下求职意向:
其一,求职方向:银行,证券,量化研究-债券类-衍生品类。
其二,尽快匹配导师进行简历精修
其三,期望薪酬:月薪1.5万元起,年薪20万元起。
简历“代投”据裁判文书的内容,上述服务平台为宋某陆续向如下金融机构传递了秋招简历(自2022年10月12日),包括业内诸多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
2022年11月4日,平台助教询问宋某有无接到新的笔面试,她则回复没有,期间她还拿到了东方财富的实习offer,银行机构则在笔试流程中。
到了2022年11月7日,宋某开始发现了“不对劲”。她当天问助教中X公司是否有内推机会,后来在平台APP内推页面上看到都是前一年的老信息
宋某向助教问到这个细节,后者则回复:“如果是你投递的话,投完截图我,然后我需要去找我们企业组这边对接。”
到了11月中旬,宋某与助教进一步沟通中表示:“没有进度,并表示秋招很累,自己很疲惫。”
于是乎,宋某越发觉得“内推”的服务,越来越远离此前的“宣传”。
低于预期的“内推”最后,留学生宋某找到了内推的机会了吗?
找到了,但与预期差距太大。
根据她的说法,她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一个X信岗位的内推,投递时说明是培训生岗位,实际面试时面试官告知是前台销售岗位,与中介提供的总行培训生职位完全不同。
最后宋某还发现:申请华X证券的职位,涉事的服务平台要求走正常网申流程,而不是内推,这个平台网站上也没有相关内推记录。
除了X信证券的内推,宋某还得到过一次X德基金的行业研究院岗位的内推,但这家公募后续没有任何进展。
另外,让宋某愤怒的是:与这家平台在签约前的沟通确定的岗位是量化金融,但在这个平台APP上搜索结果为0。
真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宋某状告服务中介面对上述大幅低于预期的求职结果,宋某最后决定通过法律手段讨回公道。
法院审理后查明:从合同的实际履行看,服务平台仅提供了两次的岗位内推,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显然与约定不相符。
法院认定:上述服务平台并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全部的服务,故对宋某要求退款的诉请,本院酌定金额为5000元。原、被告双方约定的合同期限为一年,现合同已经到期,故本院对原告要求确认双方合同解除的诉请不予支持。
最终,通过所谓“内推”达到高级职位彼岸的路,还是没有走通。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