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日的顶刊Nature上,美国Scripps(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研究所的余金权作为唯一通讯作者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多种甲基β-C−H官能化反应,包括酮类和羧酸酯的分子间芳基化、羟基化以及分子内C(sp3)–H/C(sp2)–H偶联,这些反应均使用
在近日的顶刊Nature上,美国Scripps(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研究所的余金权作为唯一通讯作者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多种甲基β-C−H官能化反应,包括酮类和羧酸酯的分子间芳基化、羟基化以及分子内C(sp3)–H/C(sp2)–H偶联,这些反应均使用了单保护氨基中性酰胺(MPANA)配体。MPANA配体与HBF4的结合对于原位生成的阳离子钯(II)络合物至关重要,是实现反应活性的关键。这些反应与环酮和内酰胺的兼容性为获取螺环和稠环系统提供了一种方法。
据初步统计,这也是余金权教授发表的第25篇nature和science顶刊文章,其中nature13篇,science12篇,相当平衡,不得不佩服!但这位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天才”一路以来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甚至可以说有点大器晚成。1966年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小山村里的余金权,小时候条件很苦,每天上学甚至要走十几里的路。虽然条件不好,但余金权还是考上了大学,机缘巧合的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本想学医的他在华东师大喜欢上了化学,1987年本科毕业后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但当时并不擅长实验的他第二年又调到了中科院广州化学所继续读研,并于1990年顺利硕士毕业并留所。1994年,在广州工作稳定却想要换方向的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读博,而且还是跨专业去学生物合成。就这样在经过近5年的时间后,1999年他取得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这一年他33岁。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在剑桥做初级研究员(类似博士后吧),期间在诺奖得主Elias J. Corey的邀请下,又去哈佛大学进行了2年博士后研究,之后又返回剑桥大学,并在2003年成为了剑桥大学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非终身教职)。2004年他又毅然前往美国布兰迪斯大学任助理教授,这时他已经38岁。在布兰迪斯,他成功发了一些文章被大家注意到,并于2007年收到了斯克利普斯的面试邀请,随后正式加入了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任副教授,也就是在他41岁时,余金权终于拿到了自己在国外的第一个终身教职。
余金权教授
41岁取得终身教职,在国内科研圈绝对算是高龄了,这个年龄已经错过了申请各种“帽子”的年龄。但是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余金权如鱼得水,把自己的“天才”属性表现的淋淋尽致,2010年便收获了教授职位,2年后又拿到了冠名教授,2020年更是成为了Bristol Myers Squib冠名讲席教授。取得终身教职对于余金权仅仅是开始,此后他在科研道路上一飞冲天,接连在顶刊上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在C-H键活化领域,他更被誉为当今第一人。由于其杰出的科研成果,各种奖励也随之而来,日本Mukaiyama奖,以色列Raymond and Beverly Sackler Prize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奖,美国化学会的E.J.Corey奖和ACS Cope Scholar Award等,这些奖含金量都挺高的(多个奖项余金权都是以超龄身份获得)。但最令他出圈的还是他在2016年获得了美国跨领域最高奖的麦克阿瑟天才奖。
取自麦克阿瑟天才奖官网
自从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一些人喜欢用“天才”来形容余金权。但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才,他读书时成绩也不算特别拔尖。但是他的思维却十分跳跃,充满想象力,甚至有点天马行空,他认为这才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或许这才是他能取得目前成就的关键吧。因为其“爆炸头”的形象,余金权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个艺术家,但他确实是一位地道的优秀化学家,他可能有着艺术家的思维,他认为科学也可以是浪漫的,艺术的。他不喜欢拘泥于条条框框,按部就班,他认为现代科研竞争,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超常想象力。目前已在C-H键活化和重组领域做出了极具原创性成果的余金权还当选为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也被一些人认为是今后“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不管如何,“大器晚成”的余金权目前几乎已成为了其从事领域的最好,但他仍乐于继续在科研上取得进步。很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老师教给你的就这么多,你自己要去阅读,要扩大视野。
来源:科技大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