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需要长期依赖胰岛素才能控制住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何减少胰岛素的使用、甚至摆脱对于胰岛素的依赖,这一直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对于需要长期依赖胰岛素才能控制住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何减少胰岛素的使用、甚至摆脱对于胰岛素的依赖,这一直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相信应该有不少人都听说过“胰岛移植”这样一种技术,假如移植到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细胞能够发挥出分泌胰岛素的作用,那么,理论上就真的有可能减少胰岛素的应用了。
但这样一种“传说中”的技术,到底靠不靠谱?它真的能够解决1型糖尿病患者的问题吗?又有没有什么因素在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应用呢?
2025年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重磅发布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可以说,这是当前我国糖尿病治疗领域最新、也最为权威的一份医学指导文件。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其中,有关“1型糖尿病的治疗”就专门提到:“胰岛移植”的确能够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状态,稳定甚至逆转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移植”并不是适合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原则上,只有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仍然难以控制、反复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又或是经常发作严重低血糖的这几类特殊1型糖尿病患者,才建议考虑“胰岛移植”。
也就是说,最新的医学指南认为:
所谓“胰岛移植”技术,的确有助于改善1型糖尿病的治疗但是,这种技术还不足以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应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只有那些常规治疗手段无法控制的少数患者,才建议考虑“胰岛移植”那么,“胰岛移植”究竟是怎样实施的?为什么说它难以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呢?
一说起“移植”手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是一场需要开膛破肚的“大手术”……
但其实,对于接受“胰岛移植”的受者来说,这只是一场“小手术”而已,甚至都不需要做深度的麻醉!
2019年11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牵头发布了《胰岛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其中,就明确指出:目前临床上,常规采用的是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后,完成“胰岛移植”。
《胰岛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具体来说,就是患者平躺并处于清醒状态,由医生在肝脏附近的肚皮上做一个局部麻醉。
然后,拿一根较长的细针,在X射线或超声的引导下,从肚皮穿刺到肝脏的门静脉当中。
紧接着,再利用导丝、导管等微创介入操作,将含有胰岛细胞的悬液缓慢输注到肝门静脉里,就基本上完成了“胰岛移植”的主要操作。
“胰岛移植”术后,患者一般只需卧床休息8小时左右,并监测血常规、血生化、凝血指标以及肝功能等常规指标即可。
由此可见,“胰岛移植”的确并不像很多人所以为的那样是一场“大手术”。相反,它只是一场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完成的一种微创、介入操作!
对此,《胰岛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一开篇就总结到:“胰岛移植”技术要求简单,仅通过注射方式就可完成移植,手术创伤很小。即使移植失败了,也只不过是移植细胞在体内丧失了功能,却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总体安全性是非常好的。
可是,一旦“胰岛移植”成功的话,1型糖尿病患者在5年后脱离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比例则有可能高达50%-70%!
那么,就是这样一种“手术小、安全性高且效果显著”的治疗技术,为何在临床上却并没有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呢?
除了与其他移植手术一样有着非常高昂的费用以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胰腺移植”的供体极为稀少!
根据《胰岛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所提到的“供者胰腺的获取原则”:“胰岛移植”其实与“胰腺移植”类似,供者胰腺的获取过程必须确保胰腺腺体的完整;必要的时候,需要将整条胰腺与部分十二指肠整块切取下来。
这意味着,与肾脏移植、肝脏移植、骨髓移植等不同,“胰岛移植”往往很难依靠亲属供者来提供足够质量的胰腺组织。
而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少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至少2次“胰岛移植”,才能最终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毫无疑问,在现实当中,这就更难做到了!
事实上,自从2000年Edmonton方案在临床“胰岛移植”当中被成功应用以后,国际上就已经有至少40多个移植中心开始开展这项技术了。
自2017年开始,我国也正式将同种“胰岛移植”给纳入到了临床诊疗项目当中。
不过,即便如此,直到2019年左右,全球有报道的“胰岛移植”手术数量也不多,甚至远低于心脏移植例数。这很好地体现出,由“供体缺乏”所带来的“胰岛移植”应用受限!
针对“供体缺乏”这一问题,最新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有专门提到:将人多能干细胞给定向分化成胰岛细胞,有望解决“供体缺乏”这一问题,是“胰岛移植”的新方向。
事实上,在这一领域,我国学者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比方说,2024年9月,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细胞)》上就刊发了一篇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所共同完成的研究。
该研究团队就是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人体多能干细胞制备出了胰岛细胞组织,并通过将其移植到一位中年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从实现了 “功能性治愈1型糖尿病”的效果。该患者在“胰岛移植”75天后,就完全稳定地摆脱了胰岛素的注射治疗。直到如今,其疗效已稳定持续1年以上!
由此可见,正如最新指南当中所提到的那样,将人体多能干细胞给定向分化成胰岛细胞,的确是一种有希望解决“胰岛供体缺乏”的技术手段。
不过,这里也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干细胞”技术都属于“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比方说,像很多人都听说过的“脐带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外周血干细胞”等等,就都与此完全不同。而如今,市面上有不少打着“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旗号的虚假或错误宣传,常常让人防不胜防。
第二,利用多能干细胞转化为胰岛细胞的技术在业内还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即便是在大型的正规医疗机构,该技术也仍处于研究与试验阶段。客观来说,还有非常多的东西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因此,短期内也难以规模化地应用。
也就是说,现阶段即便是到大型的正规医疗机构去进行咨询,也未必就一定能够获得利用“自体多能干细胞”来开展“胰岛移植”的机会。
不过,技术的发展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相信要不了多久,这类技术的实际应用就会越来越多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2,胰岛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器官移植》 2019年11月 第10卷 第6期
3,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s under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 《Cell.》 2024 Sep 20:S0092-8674(24)01022-5.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健康科普!内容均基于医学指南、专家共识与临床研究结果!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