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皆模型:不管给出什么结果,都能找出一套说辞

360影视 2025-01-21 11:20 2

摘要:认知皆模型,我原本想把它们整理成严密的体系,再发出来。但它们过于庞杂,以至于我整理了好几年都没成功,我甚至不确定我能否成功,但我已经迫切地想分享它们,所以我只能先把原始手稿发出来。

认知皆模型,我原本想把它们整理成严密的体系,再发出来。但它们过于庞杂,以至于我整理了好几年都没成功,我甚至不确定我能否成功,但我已经迫切地想分享它们,所以我只能先把原始手稿发出来。

现实世界可被认为是由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纠缠而成,多层嵌套的因果关系可以被图论描述。这由联系着精确的函数关系和概率问题,轨迹和系综,以及统计。

因果关系至少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

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这三种情况的因或果会形成相关关系。

因和果之间存在延迟,并且还涉及空间中的传播(通信),由此,因果关系可以被微分方程描述,我们也可以相应的用时域和频域的不同视角去看待因果关系,这就把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了看待因果问题的工具。

所以,可以称呼(因,果)→(激励,响应)

使用自动控制原理的方法,应该有助于解决经济学(也不只是经济学)中各种因果关系的“时序紊乱”。复杂系统也都应被当作耗散结构来处理。

不能指望发生一个过程,不对先前的状态产生影响。这反映了“自因果”,可以细分为:正反馈、负反馈。这进一步联系了自动控制原理。

大部分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把时间顺序当成因果关系,还在于因果倒置,相关当因果,把同时发生当成相关关系。

比如,吃完第十个包子才吃饱,难道只吃第十个包子就能吃饱吗?

已知条件的推理,是静态的。就像解方程,从方程列出的那一刻开始,结果就已经确定,所谓的解方程不过是变量之间的解耦合。

可以推演的事件,都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一旦推演的前提条件确定,结果就已经确定了,只是结果表现的还不够明显而已。除非引入新的条件,不然不会有所进步,当然,也要防止推理过程出错。

佛教说的因果报应的困境,在于它是一个死循环。消除a的业力就同时产生了b的业力。

心想事成,真的存在。比如某些人原本觉得自己有天赋,碰上比自己更有天赋的人,就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放弃了某个领域,然后真成了废物。

因天赋太高,缺少磨练,从来都是打人,没挨过打,反倒没成就。有点像隔行如隔山,别拿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但谁没遇过挫折?正因一遇挫折就否定自己,没进一步的努力,致使平平无奇。

两难的困境,遍地都是。微妙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思想。这或许是事后诸葛亮、马后炮、后知后觉、……的原因,“相同”的初始条件,可以分析出完全相反的结果。

现实世界是非线性系统,不同的吸引子穿插在一起,初始条件的一点点偏差,也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初始条件的微小偏差往往在宏观上、人脑或电脑的数据中不可分辨,小于人脑或电脑的最小分辨率,导致人们不知道初始条件有偏差。

典型的例子就是拐卖孩子判死刑究竟会不会减少人贩子?家庭暴力究竟会让孩子懦弱还是暴躁?这完全可以分析出相反的结论。

这或许也是考试做题时不会做,一看答案就秒懂的一种解释。更多的是经济学中的后知后觉。也类似于诡辩,比如脏脸博弈,究竟谁会去洗脸?怎么说,怎么有理,不管给出什么结果,都能找出一套说辞。

脏苹果不能直接吃,自来水不能直接喝,为何用自来水洗过的脏苹果可以吃?

这就是兼容性问题,或者说是非线性的一个表现:不能简单叠加。简单叠加,就会出错,现实事物时刻纠缠在一起,高度相干。

所谓的阈值思想,不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吗?mks已经做出了总结,包括矛盾与阴阳,不就是辩证法吗?

所以,我有必要套用mks的理论,去整合这一堆团乱麻。

从空间的分与合可以看出,时间的分与合也完全不同。十段3分钟的时间,和一段30分钟的时间,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利用碎片时间”本身就不可行。

本质都是做一件事有基本的最小成本,小于最小成本的空间和时间都无法利用。

既要看到合的价值,也要看到分的价值。一段长时间的创作,会让大脑疲倦,胡乱应付最后的内容。分开多次创作,才能保证整体的质量。空间也是如此,大不代表好,有些多余的空间真的没法利用。

阈值的思想,真正的启示是:对付欺负你的人,要想办法把事情闹大。闹大了,就有人管了,但要注意别让自己理亏。

这种方法还有另一种解释,或是具体操作:转移矛盾。把更多的人拖下水,或是给敌人制造敌人,让自己脱身。

本文原创作者为:认知皆模型。

未经原创作者授权,任何个人与机构不得转载此文。

来源:认知皆模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