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近代泌尿外科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1915年2月5日,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并获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立案。1916-1935年,中华医学会先后召开了第1-11届全国代表人会。此间,我国的外科各专科已见雏形。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骨科
中国近代泌尿外科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1915年2月5日,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并获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立案。1916-1935年,中华医学会先后召开了第1-11届全国代表人会。此间,我国的外科各专科已见雏形。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等即开始了专科性工作。但泌尿外科仍设在大外科内,没有形成专科。当时,我国泌尿外科高发的疾病主要有肾结核、阴茎癌、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等。在学术论文方而,外科论文在整个医学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1949年十年期间,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的外科学术论文仅有106篇,泌尿外科则更少,仅包括一些有关前列腺手术和膀胱结石的手术报道。
1926年,谢元甫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接受“现代泌尿外科之父"Hugh Young指导后,回国到北平协和医院工作,在大外科中建立了泌尿外科专业,并开展相关尿结石的手术,但主要是膀胱结石。曹晨涛于1925年赴美国进修泌尿外科,并于20世纪30年代学成回国从事泌尿外科工作。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的一些医院陆续开设了泌尿外科床位,如上海市红十字会医院(现华山医院)、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院)及伯特利医院(现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
20世纪40年代初,施锡恩在北平协和医院任代理泌尿外科主任,吴阶平、熊汝成、虞颂庭、马永江等都曾师从于他,他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开拓者。日本占领北平后,施锡恩带着其学生吴阶平来到天津,于1942 与当时著名的内科专家卞万年、肿瘤学专家金显宅、妇产科专家林菘等联合创建了天津恩光医院,并自任泌尿外科主任。这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成建制的泌尿外科专科。
在近代泌尿外科的历史中,谢元甫、曹晨涛、王以敬、施锡恩、陈邦典、王历畊以及吴阶平、许殿乙、熊汝成、虞颂庭、马永江等到老一代医学大家以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卓越的工作为泌尿外科分会的成立和我国现代泌尿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谢元甫: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
谢元甫先生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他以当时的先进泌尿外科为起点,培养人才,为中国泌尿外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谢元甫,祖籍广东,在夏威夷出生。当时夏威夷由西班牙统治,1898年美西战争后方属美国。他习用的英文名字是GeorgeY.Char。这个名字与他的祖籍和出生地有关。广东客家语读“谢”如“查”,因此,以“Char”为姓;George则完全是英文名字;“Y”则是“元甫”英译的字头。
谢元甫先生早年在夏威夷读书,1906年,19岁的谢元甫回到祖国。1906~1910年在武昌大学读医预科。1910~1914年在上海中国哈佛医学院学医,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哈佛医学院创办于1912年,由上海圣约翰大学办医预科,从其他大学毕业者亦可报名投考。1914年第一班毕业生5名。1916年该校停办。1914~1917年谢元甫在武昌中华圣公会同仁医院任内外科住院医师。1918~1920年和1924~1926年多次到美国进修。他经过6年严格的住院医师训练,不仅临床思维宽广,而且外科基础深厚。1924~1926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Brady泌尿外科研究所进修,受到研究所创办者——“现代泌尿外科之父休•扬(Hugh Young)的培养。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便把泌尿外科发展起来。在外科中泌尿外科成为一个完整的专业,这在中国是第一次。他在协和医学院从讲师升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升到教授都只隔两年时间,这在协和医学院是从来没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临床工作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突出。
谢元甫先生特别注意泌尿外科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不但自己亲身到国际先进单位参观访问,而且也为他的学生们寻找适合的进修单位。1938年他访问美英13个著名泌尿外科机构时,认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哈金斯(Charles .Huggins)教授在泌尿外科的科学研究工作最为突出,第二年便送他的第一位学生施锡恩到那里学习。随后他又接连送了3名学生到哈金斯处接受培养,他们都有极大收获。哈金斯教授后来获得诺贝尔奖,这说明谢元甫先生确有知人之明。谢元甫先生自己虽只进行一般的临床研究,但很重视临床工作中研究意识的培养和基础性研究的开展。他为学生们安排提高研究能力的机会同样是很有计划的。他的学生们后来的发展说明他所作的安排很有远见,对中国泌尿外科的发展有实际作用。
谢元甫先生于1950年2月因脑血管意外,卧床11个月余,于1951年1月30日于北京逝世。
二、施锡恩:中国泌尿外科的开拓者
谢元甫先生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很有计划。施锡恩是他培养的第一位学生。吴阶平又是施锡恩培养的第一个学生。谢元甫先生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他的学生施锡恩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事业,开拓了泌尿外科的新天地,为后来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泌尿外科专家。
施锡恩先生1904年2月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1929 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担任外科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之后,又于1933~193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进修。他受到谢元甫的器重,回国之后于1935年被任命为泌尿外科讲师,后升任为泌尿外科副教授,协和医学院1942年初被迫停办前始终协助谢元甫发展泌尿外科。
1942年后,施锡恩转到天津行医,先后任河北医学院、天津医学院泌尿外科教授。长期从事泌尿外科医疗与研究工作,是我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50年代编著《泌尿外科学纲要》、《泌尿外科学常规》、《泌尿外科学进展》、《热带病学》、《中国百科全书》、《外科学》的泌尿科部分等专著。60年代与学生吴阶平共同编著我国第一部泌尿外科学著作《泌尿外科学》。共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用英文发表的有22篇,10篇刊登在国外的专科杂志上,如《重复肾和输尿管》、《肾细胞癌的转移》、《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皮样囊肿向膀胱穿孔》等文章,科学价值很高,国际外科杂志给予很高评价,称这些论文对泌尿外科发展做出了贡献。撰写《新膀胱造影剂“二氧化锡”的试制及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在《天津医药》杂志上,并研制出“二氧化锡新膀胱造影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施锡恩于1990年9月11日逝世,终年80岁。
关于施锡恩在中国泌尿界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恩爱夫妻一生没取结婚证。施锡恩在医学领域取得这样高深的造诣,与他身边的贤内助分不开。但是谁也不曾想到,与他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妻子,当初是通过双方父母“包办”的方式娶回家的。
施锡恩的妻子马月栏是天津市政协第一届至第九届委员,担任了半个世纪(1949年-1999年)的基督教女青年会董事长。她出生在上海,与施锡恩订婚前,根本就没有见过自己的未婚夫。当时,施锡恩希望自己的妻子不要与自己同行,不要做医生或护士的工作,而是与他工作性质不同的人。马月栏是钢琴教师,“搞艺术工作”对施锡恩来说非常满意。而马月栏的父母,很希望未来的女婿是一名医生,施锡恩恰好符合这个条件。1928年,两个年轻人在父母的主持下订婚了。见面时,两个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相信彼此就是茫茫人海中寻找的另一半。四年后,他们正式结婚,令人诧异的是,这对新人竟然没有领取结婚证。多年后马月栏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她骄傲地说:“我们结婚的时候就没有想到离婚,所以我们也没有要结婚证。”
在马月栏眼中,施锡恩在工作上是个有名的急性子,他对工作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有时候就显得脾气暴躁。但在家里,施锡恩却像另外一个人,他体贴善良,与马月栏从来没有争吵过。很多老同事都觉得施锡恩结婚之后脾气变得好了,问他究竟新婚妻子用了什么办法影响了他,施锡恩总会微笑着说:“她本性善良。”
施锡恩一生做事精细,追求完美,从医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次诊断,是给自己的儿子诊断,并且是在仅听他人转述病情而做出的精准判断。
施惠智的夫人回忆了二十年前的这件事。那一年施锡恩因心脏不适正在住院,医生认为他心脏很不好,需要家属陪伴,儿子施惠智就和夫人轮流值班。忽然一天夜里,施惠智肚子疼得要命,急忙去看了急诊,但医生一时间也没有明确做出诊断。第二天,施惠智又去看病,还是查不出病因来,只好住院再查。施锡恩问起儿子怎么没有来,施惠智夫人害怕老人担心就推说感冒。而此时施惠智的病因老是确定不了,大夫也束手无策。见他这么难受,施惠智夫人决定还是问问泌尿权威的老公公。“我就说我有一个同学,如此这般。我公公听完以后,丝毫没有犹豫,斩钉截铁地说:‘是结石!’我说:‘做了好几次B超了,都看不出来。’他说:‘就是结石,你让他们按泌尿系结石治疗’。”按照施锡恩的诊断,施惠智当天中午开始增加喝水量,下午就把结石尿出来了。原来,结石在输尿管和膀胱结合部,B超根本看不出来。
施锡恩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医学事业,他治学严谨,很多看似普通的生活习惯竟都与他的工作有关。施锡恩的孙子施荣文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常带我出去,一路上,无数人向他打招呼:施主任好!熟悉的人则指着我说:‘这个是您孙子吧,您得请客啊。’爷爷说:‘好啊,请你们吃糖’。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奶糖分给大家。我奇怪极了,爷爷怎么会随身带着糖呢?”
施锡恩口袋里装糖的习惯源自上大学时的一次考试。那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你在长时间手术过程中,忽然感到眩晕应该怎么处理?施锡恩当时没能回答上来。后来老师公布了答案,很简单:就是吃块糖。从此以后,施锡恩就一直在口袋里放些糖。这个习惯直到他老年也没有改变。
三、曹晨涛:蒋介石的私人医师
曹晨涛先生 (1893~1971),1906年至1908年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1908年至1911年就读上海大学。1911年至1916年就读中国哈佛医学院预科。1918年至1921年就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1921年至1929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与泌尿(生殖)手术助理医师及外科主任。1921年至1929年任蒋介石私人医师。
1929年至1930年任南京中央医院副院长及外科主任。1930年3月任中华医学会总会执行干事。1930以来,历任公立上海医院外科主任、上海爱迪生‧奇异公司附设医疗诊所外科主任,上海矫形医院代理院长,随后在上海私人开业行医。1953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1969年退休。曹晨涛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为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创建、发展和培养该院泌尿外科医教干部做出了贡献。前列腺肉瘤极少见,1829年Stafford首先报道本病,曹晨涛于1930年首先报道1例。
曹晨涛先生最最著名的一篇文章是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1957年第12期《青年外科医师在业务学习上不应有的某些学习态度》,尽管已经过去50多年,但至今也应是我们青年外科医师必读之文,不能谈忘。也是所有泌尿外科医生的工作准则,
四、陈邦典:上海仁济医院历史上第一位中国院长
江苏嘉定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8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研修泌尿科,获硕士学位。民国22年学成回国,任南京中央医院泌尿科主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及东南医学院教授,上海仁济医院院长兼泌尿科主任。被推选为上海市医师公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
陈邦典是上海仁济医院历史上第一位中国院长。仁济医院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由一个名叫威廉·洛克哈脱的传教士兼医师受英国基督教伦敦教会的派遣来沪在大东门外开设的,原名中国医院,以新医术免费为华人治病,后迁到小南门外一幢老式住宅。1845年月医院在教会支持下,向上海外侨募得2800多银两,在山东路麦家圈建成一所新医院,于1846年7月移至新址,命名为山东路医院,亦称仁济医馆,有病床60张,实行施疹舍医,1856年招收中国人佐理医务,为上海培养了第一位中国西医师。
抗美援朝期间,任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组织发动上海开业医务人员捐献“白求恩号”飞机。还被推选为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二届政协委员。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去安徽,任安徽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泌尿科主任,被推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及省政协常务委员。陈氏为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会员,也是中国分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在国内外享有声誉。著有《临床泌尿科学》、《外科学——泌尿科部分》、《临床泌尿外科学纲要》、《实用膀胱镜检查》等书。
五、王以敬:首创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
王以敬先生(1897—1990)江西余江人。1924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硕士学位。曾在费城市立医院泌尿科任主治医师。1930年回国后历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前宏仁医院院长兼泌尿科主任等职,1943年即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后,被聘为外科学教授。
1950年首创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至今在国内仍广为应用。1957年继陈邦典后到仁济医院任大外科副主任和泌尿外科主任,培养了一批泌尿外科专家如江鱼,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1958年起开展了肠管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如回肠代膀胱术、输尿管末端回肠皮肤造痿术、直肠膀胱术等,被列入上海第二医学院重大科技成果。
发表论文“老年尿管原发性肿瘤”、“前列腺肥大症及其治疗”等数十篇。1963年参加了由吴阶平、施锡恩主编的国内第一本泌尿外科专著《泌尿外科学》的编写工作,其后主编了《泌尿生殖外科学》。在他的带领下,仁济医院泌尿科在1963年较早开展了肾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为70年代开展肾移植手术奠定了基础。
来源:医学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