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原来是黄疸?甲乙丙丁戊,认清肝炎“五兄弟”

360影视 2025-01-22 15:13 3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其致病的病原体分别为甲型至戊型肝炎病毒。下面为大家简要介绍肝炎病毒的发现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及相应的防控策略。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其致病的病原体分别为甲型至戊型肝炎病毒。下面为大家简要介绍肝炎病毒的发现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及相应的防控策略。

乙型肝炎病毒

20世纪50年代末,病毒学家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与血液学专家阿尔特发现:经常输血的血友病和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肝炎的症状。为了解释这一相关性,1965年两位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发现了一种能够和白血病患者血清中的物质产生抗体-抗原反应的神秘蛋白,并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这就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

自此,对乙型肝炎的研究迅速。1970年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1971年病毒被分离,并展现了病毒的表面和核心;1972年,认识到乙型肝炎e抗原是病毒核心的一部分,与病毒的感染性有关。

直至今天,国内外科学家对乙肝病毒的复制周期、致病机制及治疗药物仍然进行着大量的研究,乙肝根治药物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科学家们关注的研究热点,我们期待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及进一步的药物研究,使乙肝病毒感染不再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

甲型肝炎病毒

在18世纪,人们开始发现一种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流行性疾病,由于对发病机制并不了解,这种疾病最初被命名为胆管的“卡他性炎症”。1939年,肝脏穿刺活检技术的问世使人类对肝脏病理学的认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过肝脏病理学研究,发现这种疾病是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造成的。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这种疾病经常发生于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但是它是如何传播的仍然未知。

1942年研究者们证实了肝炎不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并把它们分别称为“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黄疸”。他们还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1973年,弗瑞斯特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用电子显微镜在患者的粪便中发现了甲肝病毒颗粒,并从感染动物的肝组织中分离纯化出来了甲肝病毒。从此人类对甲肝病毒的结构、基因组、致病机制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丙肝病毒

在乙肝病毒得到鉴定后,人们发现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进行筛查,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但是即使经过严格的血液筛查,仍有部分人在输血后发生了肝炎症状。科学家们使用电子显微镜、人工培养和免疫学等多种方法寻找病毒,但这种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似乎非常不稳定,并难以捉摸。

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侯顿和他的同事们利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分子生物学方法,终于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并克隆出了丙肝病毒。直至今天,可能对于病毒学家最为骄傲的事情就是,针对丙肝病毒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发现,大多数丙肝感染者经过3个月左右的口服药物治疗,能够达到完全治愈。

丁肝病毒

丁肝病毒的发现者里兹托是一位意大利的胃肠病学专家。1977年,他和同事们用免疫荧光方法对意大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进行检查。他偶然发现,患者的肝细胞核中有一种新的抗原,这种抗原的分布类似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但又很少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同时存在。

在那时,人们已经知道了乙肝病毒有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原。因此认为这种新发现的抗原是乙肝病毒的第四种抗原,就按希腊字母顺序命名为δ抗原,这种抗原的抗体被称为δ抗体。后来发现,这种δ抗原并非乙肝病毒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有缺陷的RNA病毒。这种病毒没有外壳,因而必须借助乙肝病毒才能复制及生存,常与乙型肝炎先后重叠感染或同时混合感染,并可使原有的乙型肝炎加重。

戊肝病毒

1955年印度新德里由于水源污染发生肝炎暴发流行事件,共有35000人发病,最初人们认为这是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但随后的研究显示,当时留取的血清中既没有甲肝病毒的标志,也没有乙肝病毒的标志。这使人们想到非甲非乙型肝炎除了输血感染,还有通过消化道感染的类型。

1983年莫斯科脊髓灰质炎和病毒性脑炎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戊肝病毒颗粒,在1989年美国雷耶斯博士成功克隆了戊肝病毒。于是,在1989年9月的日本国际传染病学术会议上,这种病毒正式将其命名为戊肝病毒。至此,世界公认的5种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全部被发现。

从这5种肝炎病毒的发现来看,甲肝病毒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病毒颗粒,乙肝病毒的发现基于血清流行病学的研究,丙肝病毒的发现使用了分子生物学方法,丁肝病毒的发现利用了免疫荧光技术,戊肝病毒使用免疫电镜技术。

可以说每种肝炎病毒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经历,而这些经历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完善而逐步产生的,通过对肝炎病毒发现的历史进行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的认知是从临床现象到机制探索再到科学治疗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肝炎病毒的临床治愈将逐渐获得成功。

三大防控措施

1.控制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国家对甲型和戊型肝炎要求自起病日隔离3周。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能献血及从事食品加工和保育工作。同时加大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丙型肝炎感染者的筛查,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也是减少传染源的重要手段。

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粪便处理,加强水源管理,同时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监督及食具的消毒,这是切断甲、戊型肝炎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对于乙、丙型肝炎,防控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主要包括血制品的安全使用、医疗用品的安全管理及感染者可能污染物品的无害化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已有免疫效果确切的甲、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戊型肝炎病毒疫苗2013年由我国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成功,尚待推广应用。

丙肝治愈药物及乙肝疫苗的普及大大控制了乙肝及丙肝的新发感染,卫生状况的改善及食品质量的标准化也使得甲肝流行得到控制。但我们还需注意的是,我国作为曾经的乙肝流行大国,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乙肝感染者及慢乙肝患者存在。

来源:家庭医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