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摄影第一村后地摄影公益大讲堂”举行 首期王天定主讲

360影视 2025-01-22 17:14 2

摘要:1月18日,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村委会会议室,“河南摄影第一村后地摄影公益大讲堂”首期开讲,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原河南日报社高级记者王天定作为主讲嘉宾,围绕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普及摄影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摄

1月18日,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村委会会议室,“河南摄影第一村后地摄影公益大讲堂”首期开讲,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原河南日报社高级记者王天定作为主讲嘉宾,围绕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普及摄影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发展趋向》为题的讲座。来自三门峡市湖滨区、灵宝市、渑池县、陕州区等地的融媒体记者、机关干部、企业人员、大学生等人士前来参会聆听。

该摄影公益大讲堂由河南日报社三门峡分社主办,三门峡日报社金三角视觉有限公司、大王镇人民政府协办,后地村民委员会、河南摄影第一村后地

承办。主办方、承办方有关负责人在讲座开讲前进行致辞。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今年70岁的王天定作为河南日报老记者分享了其在新媒体领域的丰富经验与见解。

从2014年开始,王天定作为河南日报社第一批从事新媒体的记者,从最初的报纸供稿工作转向新媒体。他独自承担了新媒体“豫见”栏目内容制作,坚持每周发布,直到2018年。此后,他转战今日头条、一点号等新媒体商业平台。后来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负责了学习强国“天定视界”栏目创作,现在又开设顶端新闻“天定视界”,致力于通过图片故事形式表现红色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

“视频是动态构图,摄影是典型瞬间。当今视频变得尤为重要,摄影记者必须会拍视频,但是我们还要坚守摄影。”王天定总结这些实践经验认为,在融媒体时代,媒体工作者面临着从传统单一的发布渠道向多元化平台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文字记者学会摄影和视频制作,而摄影记者则需要掌握文字写作,以适应全媒体记者——全能记者的角色。

王天定分享了短视频制作经验,强调了竖屏拍摄的重要性以及现场拍摄、快速发布的优势,分享了如何利用短视频吸引高阅读量的策略,包括使用单张或连续照片制作视频,以及老照片的动态化处理。

针对新闻摄影存在摆拍甚至造假的现象,王天定提出要寻找和继承方大曾等前辈的精神,真实地进入社会,服务社会。他强调作品应接地气,讲政治与接地气是统一的,反映时代和人民的真实生活。新闻摄影应真实记录社会,保持真实性和及时传播是其核心。

以下是王天定老师在讲座中的观点:

在小视频盛行的当下,新闻摄影重要性与挑战并存。图片需要具备瞬间的艺术冲击力和故事性,以典型瞬间打动人心。在融媒体时代,讲图片故事和制作吸引人的标题成为关键。

拍摄有血有肉、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图片故事,需要摄影师深入生活,细致刻画细节和情感。在融媒体时代,应充分利用空间和容量优势,去深入挖掘和记录真实的社会面貌,让照片真正留住历史,而非仅仅追求大场景或风光照片。

新闻摄影不仅需要关注即将消失的事物,更要重视正在发生的现实记录。做没有阅读量的稿件等同于无效劳动,因此我们要接地气,讲老百姓的故事,提高新闻作品的阅读量,确保党的声音有效传播给群众。

在新闻摄影中,条件允许且不违背真实性的情况下,追求新闻照片的美学表现是必要的。不过,这种追求不是绝对的美。新闻照片的美学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构图技巧上,如夸张前景、构图和光影效果等。通过利用光影,如逆光、高光与阴影的对比,可以突出主题,增加照片的表现力。这些技巧有助于捕捉和展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使照片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形式美被过度强调,而内在美被忽视。通过不加修饰的新闻图片,探索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能够更真实地触动人心。我在拍摄抗日老兵的眼泪背后、老太太因照顾红军伤兵而被供奉、一个家庭的坚强与牺牲等图片故事,通过镜头展示了记者挖掘独家新闻的能力,也反映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摄影界,好照片的传统定义侧重于构图、光影和色彩的完美结合。然而,我认为,好照片应具备这些特征:首次发现、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情有趣、能震撼人心。当前许多照片仅记录日常生活,缺乏深层次的情感挖掘,导致吸引力不足。我通过脱贫攻坚的摄影实践,好的照片应该捕捉到具有特殊意义和视觉效果的瞬间。新闻摄影中,应避免预设主题,追求自然发现。

在新闻摄影领域,不组织不摆拍,旨在追求最真实、自然的瞬间。真实的情感和场景远胜过刻意的布置。摄影人应尽可能不干预被拍摄对象,追求自然流动的状态,通过抓拍和盲拍技巧,捕捉到最生动、最真实的瞬间。这种拍摄方法不仅适用于人物摄影,也适用于记录普通生活场景。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