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已经很久没回过老家了,自从大学毕业后,我就扎根在了城市,工作忙碌节奏快,和老家的联系也越来越少。
本故事为虚构短篇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文|十七
我参加工作后,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老家。
这次回老家参加三叔的葬礼,却发现了惊人一幕。
我印象中的家乡是温暖的,邻里邻居也都互帮互助。
然而这次回去我却觉得乡村的“人情味”越来越淡了。
实在是让人感慨,世道变了!
01我已经很久没回过老家了,自从大学毕业后,我就扎根在了城市,工作忙碌节奏快,和老家的联系也越来越少。
每次家里人打电话让我回去,我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要么说工作太忙要加班,要么说时间不凑巧,总想着以后再回。
这次赶回去还是因为一个坏消息,三叔去世了。家里人说得很含糊,只告诉我病得突然没熬过去,叮嘱我一定要回来送最后一程。
三叔是我小时候特别亲近的长辈,他家就在村口,我放学路过他家时,他总会笑呵呵地递给我一块糖,有时还会摸摸我的头,问我考试考得怎么样。
可后来随着我长大,读书离家,他也渐渐老了,我和他的联系越来越少。
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想着这次无论如何都得赶回去,哪怕工作再忙。
第二天一早,我早早搭上了回乡的长途车。车子在村口停下,我提着行李走下车,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我记忆里熟悉的老房子。
我停下脚步,站在树下回忆起小时候和小伙伴在这里玩耍的情景,鼻子微微发酸。
继续往村里走,不远处就是三叔的家。葬礼在他家门口的场院里举行,远远地我就看到几张临时搭起的简易棚子。
棚子下摆满了桌椅,有些桌子上已经堆着花圈和供品,但并没有我想象中那种忙碌庄重的气氛。
相反场院里的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站或坐,有的靠在柱子上抽着烟,有的低头玩手机。
甚至还有人在旁边低声说笑,偶尔传来几句轻快的笑声,和灵堂前肃穆的挽联显得格格不入。
只有偶尔有人站起来,朝灵堂的方向走几步,对着三叔的遗像象征性地鞠个躬,又迅速回到座位上,继续加入刚才的聊天。
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异样的感觉,葬礼不该是一个让人深感悲伤的地方吗?这样的氛围,怎么和我的记忆完全不一样?
我站在场院的一角,环顾四周,看到不远处的几个妇女正忙着摆弄饭菜,她们的动作娴熟,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
偶尔抬头打量一下围坐的人群,便低头继续干活。空气里弥漫着菜香和烟味,却没有一丝肃穆或哀伤的气息。
02此刻我的心不由得一紧,想起小时候在村里参加葬礼的场景。那时候村里谁家有白事,邻里乡亲都会聚在一起。
帮忙的人络绎不绝,忙着烧火、端菜、招呼客人,灵堂前哭声一片,每个人都用沉默或眼泪表达自己的哀悼。
可现在眼前这场葬礼,更多的像是一场热闹的聚会,人们似乎只是在走个形式,彼此寒暄几句、吃顿饭就算了事。
我轻轻叹了口气,迈步走向灵堂,却不禁对这里的变化生出一股深深的失落感。这真的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家乡吗?
三叔家的堂屋布置得很简单,屋子正中挂着一幅黑白遗像,照片里的三叔笑得慈祥,仿佛还在注视着我们。
供桌上摆着几盘水果和香烛,香火袅袅升起,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烟味。墙上挂着一副黑白挽联,上面写着“痛失慈父”四个字,显得格外庄重。
可当我往屋里看时,却发现场景和记忆里的葬礼大不相同。灵堂前几乎空荡荡的,除了三叔的儿子和几个晚辈低头坐在旁边,再没有其他人跪着悼念。
三叔的儿子低着头,一只手无意识地捏着衣角,脸上是疲惫多于悲伤的神情。
几个亲戚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语气里听不出多少沉重,反而更像是在应酬。
“这次葬礼花了多少钱啊?”一个长辈问三叔的儿子,语气淡淡的,像是聊家常一样。
“现在请吹鼓手得多少钱?”另一个接过话头,“我听说,少说也得两千块吧。”
“可不是嘛,”旁边有人附和,“这年头,办个红白事,没个万把块钱根本下不来,真是越活越难了。”
这话一出口,围坐着的人纷纷点头附和,似乎每个人都急着发表自己的感慨:“以前办个事哪用这么多钱,现在光是酒席钱都够呛。”
“是啊,像我们家要是再有个白事,估计得跟人借钱才行。”他们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全然没有提起三叔生前的事情。
仿佛这葬礼只是一次普通的聚会,而三叔的名字和生平,已经被遗忘在了聊天之外。
我站在一旁听着,心里堵得慌,这种氛围让我觉得难以接受。明明是一个送别故人的场合,为什么听起来更像是在算账?
灵堂里只见到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很多应该亲近的长辈都没出现。我低声问身旁的一个邻居:“三叔的其他亲戚呢,怎么没来?”
对方撇撇嘴压低声音说:“现在大家都忙得很,能来的也算不错了。不来的人也都随了礼,礼到了心意就到了。”
“礼到了,心意就到了?”这话让我愣住了。礼金成了感情的代替品吗?不来人、不送哀思,随一笔钱就算尽到了心意?
三叔对他们那么好,生前对家族倾尽了心血,最后竟换来这样的冷漠。我盯着空荡荡的灵堂,听着那些不痛不痒的闲聊,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无力。
03三叔的儿子一直忙着招呼来宾,连眼泪都顾不上流。他见到我时,简单寒暄了两句,便匆匆去敬酒了。
看着他的身影,我忽然想起小时候三叔陪我捉蝉的场景,心里一阵发酸。
这样一个曾经对我那么好的长辈,最后的送别却是如此冷清,甚至没有人真正用心怀念他。
回到城里的路上,我靠在车窗旁,脑海里不断回放着这次葬礼的场景。我的心里却是一片沉重。
以前的葬礼不是这样的,在我的记忆里,谁家有白事,整个村子都会动起来,邻里乡亲自发地聚在一起帮忙。
即便是个陌生人,来了都会伸把手搭把力。那个时候的葬礼,虽然悲伤却透着一股人情的温暖,像是一种全村人共同参与的送别仪式。
可这次我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画面。车厢里的广播响着,播放着轻快的音乐,但我的心情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三叔的很多好友都没能来到现场,那些人随了礼却没有带来哀思,而参加了葬礼,却只是匆匆吃顿饭、聊几句天,然后转身离去。
他们的神情里,没有沉重的哀悼,没有怀念故人的眼神,只有一副完成任务般的轻松。
我忽然明白了世道真的变了。村里人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生活压力让大家更多地注重自己的日子,而不是去关注他人的悲欢。
过去大家过日子靠的是真正的情感和支持,而现在这些被利益和效率悄悄取代。
三叔的葬礼,成了一场形式化的社交聚会,礼金到了人却不到,哀思没有,寒暄却有。
我闭上眼睛,感到一阵疲惫,却始终摆脱不了那份难以言喻的失落感。
这次回乡,让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时间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年龄,还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家乡的田野还是那些田野,村口的槐树依然挺立,但“人情味”却随着生活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淡。
来源:鸡爷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