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冬健:教育的多元化路径,培养多维度的创新思维

360影视 2025-01-22 21:28 3

摘要:每个留学生都要成为文化使者。留学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获得学历,而是通过跨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拓宽视野,增进理解与包容,成为一个能够理解、欣赏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世界公民。

每个留学生都要成为文化使者。留学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获得学历,而是通过跨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拓宽视野,增进理解与包容,成为一个能够理解、欣赏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世界公民。

教育的目标,不是十八岁考上什么大学,而是成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完整的教育,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需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既包括各种课程知识(硬实力)的学习,也包括价值观、社会成熟度、批判性思维、情商、多元文化等等软实力的培养。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软实力恰恰是人生的制高点。

爬藤的关键不是考出SAT和AP高分,不是功利性地做科研、竞赛和公益去搭建一份“完美”简历,而是营造并呈现软实力,因为藤校本科培养未来世界各行各业的领袖而不是专家。藤校的游戏规则藏在官网的使命宣言里,藏在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里,藏在更大范畴的美国文化里。

在施冬健的《美国大学的中国招生政策》(Policies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on Applications from China)《塑造精英二代》(Building Elite Generation II)《发现犹太人》(Discovering the Jews)等著作,以及演讲和自媒体视频中,你会看到无数个性十足的另类观点。他说,“我并非刻意站在主流教育观的对立面,我只是想做个‘野生’教书匠,忘掉历史长河中教育先贤们的箴言以及现代教育学300多年来的理论,回归到常情常理常识去思考教育”。

2001年,时任新东方集团留学公司总经理的施冬健离职,在同济大学等高校以及企业和政府执教领导学,同时在上海成立美国升学顾问工作室。

在课堂上,他模仿当年就读麦吉尔大学时(McGill University)教授们的做法,总是鼓励MBA、EMBA和总裁班学员们和他唱反调,甚至考卷也是开放式的,一道20分的大题要求学生们对他的著作《领导学——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Leadership: Glob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es in China)和授课内容提出质疑,并给出论据和反例,因为“世上没有权威,我们唯一需要崇拜的就是知识和真理,而不是任何人”。

随着留美咨询案例的不断积累,施冬健开始思考,同样十八岁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品学兼优,而有的是“问题少年”?他不认为人与人之间有多大的先天差距,教育才是孩子未来的决定性因素。2007年,他从同济大学辞职,从全职变为客座教授,前往苏州创立私塾,以通识教育为载体探索精英教育和家族传承。让孩子们拿到普林斯顿、耶鲁、布朗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只是表象,培养他们面向未来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才是私塾的魂。

积累足够案例后,42岁的施冬健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系统学习西方教育理论、借鉴西方教育实践。回国后,他短期客串深圳某国际高中校长,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制定了一些“奇葩”制度,例如老师的核心职责是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增加体育课,不准学生熬夜,“读书不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体力活,睡眠充分才能学得好”。这些举措中闪烁着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快乐教育法”(Herbert Spencer"Happy Education Method")的影子。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一些顶级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聘请施冬健担任顾问,例如中国银行、招商银行、诺亚财富(Noah)、宜信(Creditease)等,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家族传承指导。自媒体的兴起,为施冬健传播教育思想插上了翅膀,他很快成为抖音系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和视频号的影响力作者,并为《百变达人秀-百家号全国大学生辩论挑战赛》节目担任评审嘉宾。

孟子云,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54岁的施冬健依然有着少年豪情,他每天读书、教书、写书,也不耽误喝酒吹牛、打游戏、旅行、发呆,他认为后者不是浪费时间,相反,这些都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人生观,和新生代何其契合!

施冬健说:“我读了中国加拿大和美国四个大学四个专业,打算六十岁以后再出去读个哲学博士。希望80岁时的自己依然心里有爱、眼中有光、脚下生风。”(章霞)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