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分模块跳着看,全部阅读完差不多30min。放心文末没有卖课广告,小白请慎入。
这篇文章以碎碎念为主,全文8000字,主要以下4个模块
流量及平台经验 11条IP,MCN理解 15条个人认知升级 35条团队复盘 13条可以分模块跳着看,全部阅读完差不多30min。放心文末没有卖课广告,小白请慎入。
关于流量和平台:
1.新媒体平台上,流量红利的本质是供给红利,简单来说就是供给远小于需求。同时我们所有动作要符合平台进程。玩家的兴起,一般都是起于娱乐搞笑,兴于热点行业,终于产业。
满世界都跟你说某某红利的时你要警惕,当小圈子无意中得知某个红利,你要立即行动。
2.互联网项目里信息差传递时间在变少,这年头当有人跟你说有好项目的时候,一定要眼见为实,不要被截图所迷惑。
3.赛道决定一切,赛道决定一切,赛道决定一切。太重要的话要说三遍。
不要做盲目追红利的人,红利是留给有积累的人和团队。有些机会注定不属于你。
4.在某种程度上,付费的流量更便宜,免费的流量实更贵。
付费便宜在,你是在公开市场上放开拿量,类似于地主跑马圈地,更加稳定。
免费流量,贵在需要看天吃饭,需要持续耕耘,类似于农民。
当然两者没有好坏,不同阶段使用武器也不一样。
5.一家公司寄托于流量力挽狂澜,那么离长久很远。
那些天天拿着大喇叭在门口喊的餐厅,最好不要进去,除非他是让你排队等号。
6.产品优于流量,当你产品力不强的时候会天天喊着缺流量。
很多IP反应到了短视频平台找不到流量,根本问题其实是没找到PMF。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马术师,看到一辆跑车,跨在引擎盖上,大喊着驾驾驾。
但真正做好产品太难,身边创业者不超过1%。
7.一直只做流量会有反噬,更多的是心态层面,太着急有结果,所以有小结果就沾沾自喜,没结果又慌得一批。
8.私域是很多生意绕不过去坎,私域里用户的价值才能被称重。
私域不被重视,核心不是战术上的问题,是战略上的认知问题。
虽然我从16年在公司就做过个人号矩阵,包括在18年写《高阶运营》时,提出过私域流量池部署,应该在国内很早期普及这一概念。但我们搞了6000w的短视频粉丝,私域量级只有几十万。
不是不会做,是没有看到真相,没有认真计算产值,所以草草忽略。就跟你开车越野车到了沙漠,发现一路上到处是湖泊,你没心思在这里好好把水灌满,边开边走,直到驶入湖泊消失处。
但请注意,私域是租客逻辑,不是房东逻辑。没有关系是恒定的,你的闺蜜都能把你拉黑,更何况是你没见过的用户。
因为是租客,所以一上来就要把动作规划好,一个要租5年的房子和租1个月装修力度自然不一样。
9.很多人的生意模式,如果算毛利,大头都被平台拿走了。
不要盲目追求纯确定性的方法论,有些人突然在平台起来了,有可能他因为某段时间幸运,或者某个玩法ok被选上了,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原理。
对于平台来说其实无所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果走纯投放模式来说,要找到平台无法直接计算你产出的模式,要么在私域里翻江倒海,要么在品牌里叱咤风云。
10.关于平台的红利,需要细分到具体类目来谈,前几天去硅谷,当地朋友问我国内的新媒体平台什么情况,编了一段大概印象。
朋友说要起一个横批,那还是“内容为王”
11.下一波平台红利的叙事,大概率是AI大幅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及提升过程中的效率。
关于IP和MCN
1.短视频发展到现在,低垂的果实基本上已经摘完,剩下来的回归到生意本身。
比流量红利更大的是人心红利,这也是IP的机会。
2.到底什么是IP?
我的角度:流量+差异化定位+产品沉淀,缺一不可。
所以大多数IP不是真IP,最多算数字分身。
3.其实绝大多数的MCN是一个很差的生意,因为存在不可能三角。
可复制性,IP稳定性及生命周期长很难全部满足。
夫妻档,师徒制的稳定性比大多数MCN高的本质是,构造了社会契约,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契约。
MCN发展到现在,其实在回归其本质Multi-Channel Network,是频道逻辑。
其本质是给IP提供服务,而不是创造产业。
4.未来的MCN,不是比拼谁签了更多的人,而是在这个产业中渗透程度。
IP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MCN会逐步去魅,还是叫XXX产业公司更合适。
就像雷军,在社交媒体他不仅是一个账号,更是代表了手机数码和汽车两个大的产业。
5.IP如何留住主播,从机构的角度需要满足6个要素:
短视频/直播/投放/销售/产品/交付
内环是战略(很多IP会忽略划一根线的价值),外环是战术(不能有大短板,或者长板足够长)
6.但实践过程中,MCN要起飞远比这个难,六要素外还存在一个冰山模型。
对于机构来说经营IP本质是经营关系。
和IP在价值观/情绪价值/包容性/成长性/利益分配都需要一致。
过程中掺杂各种变量,就算是俞敏洪顶级大佬也难留住董宇辉,问题可能出在看不见的隐藏环节。
7.你能从IP业务赚到的钱
=【用户需求,产品能力】最大公约数
=【你的认知,IP认知】最大公倍数
所以最好你在专业领域的认知要远高于IP。
8.那没有IP是不是没法做业务了。其实也不是,我们21年做了一个k12业内最大的自营素人直播矩阵,通过可复制主播模型,累计培训了几百个主播(在杭州被同行称为黄埔军校),同期有30+主播直播。
以至于我们miss掉了纯IP红利,因为前期我们利润比有些同行IP公司高。
9.用户进入存量注意力时代。
给用户产生的多巴胺从 【多频刺激】转移到【大幅共振】。
比如知识付费,之前是通过短时多刺激,即10秒内给你各种表演动作,比如翻白眼来刺激你停留。
后面逐步变成了娓娓道来,给你更多认知上的颠覆。
10.只有IP就是差生意,拿IP当成触角就是好生意。对于知识付费来说,卖课IP已经见顶,但是产业IP正当时。我们也逐步的在做产业级别的IP,欢迎联系。
11.下面这句话对我来说教训有上千万。
孵化IP是很多时候是伪命题,放大IP价值更大。
你是要玩一个低概率游戏,还是做一个确定的事?
12.IP业务对于很多赛道来说,当下最大的不是流量问题,是公众情绪。这两年暴雷了很多IP,但在微博,公众号时代的后期,”咪蒙“式的消失也屡见不鲜。
IP做的越大,本质就是车速越快,就像你开着120码的车,前方始终吊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只要遇到一个小坑,可能前功尽弃。
核心是谨小慎微,适当往后撤。可以参考大冰火之后的动作。
13.微信公众号2012年推出,2015年商业化,2019年开始数据下滑(接广告部分),但现在依然存在,经历了10年以上,大红利消失了,小红利依然存在。
比如21年的公众号和视频号可以一体化关注(行业叫默展号),我们通过这个功能涨了1000w公众号粉丝。去年很多玩家用gpt批量写文章拿流量主收益,小绿书出现等等。
抖音,视频号也一样,一个牛逼的产品,生命周期比你想象的要长,生态建立起来了,森林里就算砍掉了大树,还会有很多鲜花开放。
所视频直播无论是IP,电商都还能做,依然在每个阶段有新的红利,核心区别是
你要变成高手,或者等待你的机会出现。
14.进场时机很重要,除了信息之外,就是看常识。在关键判断上,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跟着舆论走。
我们6年中有几个关键的卡点
一是21年双减,我当时不知道有双减,年初发现网校给我们CPA结算价格下降,从卖一个9元例子结算150元到了90元。当时意识到了这个行业我们作为渠道商,其实本质赚的是资本市场上溢价的钱。
这个风一定会停止,类似于滴滴和快的打车一样,后面作为渠道一定会痛苦。
所以在21年的2月就开始独立做自己的录播课形态。等到双减来时,我们广告部分收入只占了20%。
另一个是关于视频号,我们可能是业内最早跑通视频号的教育MCN。20年视频号有一阵子泡沫期,很多人放弃了。
但当时我坚持在做,基于两个推断:
1)微信月活11个亿,抖音加快手去重月活大概8个亿,还剩3个亿上网但是不看视频的人群,最后一定会在视频号上看。简单推算就知道一定是老年人主导。
2)基于罗杰斯创新扩散曲线,事物的扩散是有规律的,不是匀速的,无论是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都符合这个规律。
最后接受者占人群中16%,如果按照移动互联网11亿算,最起码还有接近2亿人没熟悉短视频。
两者交叉分析视频号就是答案,所以我们坚定地认为视频号能跑出来,坚持半年后我们在21年7月份终于跑通。比行业说的红利提前了2年。
15.目前看到对做IP产业公司最好的理解,出自张勇(新荣记老板,在米其林无数次摘星)
“从我们 1995 年开第一家店,我们对食材的追求高,慢慢形成了文化。我不希望厨师做菜标准化,而是他把菜当成一个作品来做,把这个工作当成自己的荣誉。”
关于认知成长
1.和一个比你高2个level的人聊过一次,低过你苦思冥想一年,你收获的答案或许和周围人完全不一样。
2.牛逼的人厉害的不是他在做什么,而是观察他拒绝什么。
有个朋友前几年无所事事,天天打打高尔夫,偶尔更新下公众号,很多人给他介绍新机会,他都拒绝了。一开始以为他颓废了,后来才知道他在等待入场时机,后来进军餐饮,一举爆发。
3.我们吃过了很多红利,但很多时候吃的仅仅是西瓜尖一部分,做一阵子之后没有放的非常大。
为什么是这样?之前我认为只是组织能力差,其实是看终点的能力。
很多人说你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其实是你赚不到觉察以外的钱。
为什么会错过,其实是你没有关注。如果没有觉察能力,任何有用的的信息在你面前没用。
去年有一个群友来拜访,最后临别的时候跟我说了句,没事就多买屯点XXX。XXX后来涨了很多倍,不是我不知道,是你内心根本不关注。
4.太简单的东西,往往吸引不了重视。
很多事情底层往往简单的令人可怕,你很可能很早就听过,但人往往相信复杂,似乎复杂后面的力量更大,更容易成瘾。
如果一个人往往能把一件事情,能说的很简单,要么是傻子,要么就是高手。如果你发现是后者,乖乖认小弟。
5.臣服是一种态度,其实更是一种能力。我们往往自己的ego很大, 觉得能力圈可以拓展到很多领域。
当你能意识到局限性的时候,已经赢了。
当然改命的核心,往往不是自己变牛逼了,而是找了一个牛逼到大哥带你牛逼。
段誉在学会凌波微步之前,对菩萨磕了999个头。
6.认真做事是一种顶级能力,意味着绝对专注,绝对的目标导向,能够排除万难。
李小龙说:“速度是身心同步、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注重精准。速度的本质不在于匆忙,而在于效率。”
7.《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是一本书名,也可以是人生的座右铭,分别代表着追求食物链(物质),智慧链,幸福链。
当然每个人阶段不一样,提醒自己及时知止很重要。
周围的很多朋友,已经很有钱了,但过得不怎么幸福,可能在后者上投入的时间没有研究赚钱的1/10。
城里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出去。最核心的是你要有意识到城的存在。
8.绝大多数人,一开始创业时本质是消除恐惧感,对于金钱,人际关系的恐惧。
当恐惧感消失的时候,其实你才真正开始创业。而不是倒过来。
当然很多人表面上说想赚钱,其实想急于证明自己。后者可能会翻大跟头。
前几天去硅谷转了下,发现很多当地创业者非常powerful,来源于他们的底层自信,真的喜欢这件事情,而不是单一的赚钱。我从去年开始慢慢觉察到自己的这点。
9.不要发力过猛,不要期待过高。要保持平常心。
在一个满是人的游泳池里,快速到达对岸最快的速度可能不是猛游,而是走一步看一步。
很多创始人一开始用力过猛,要么后面身体或者心力消耗过快,需要很长时间恢复。
10.心力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很多聪明的人反而体会不到。
聪明是不生智慧的,他们不是不具备,是每次快用上的时候,打一枪换一炮。
11.要经历周期,经历好的和坏的,既要在绝望中充满希望,也要在欢声笑语中低头反思。
12.看到行业三个月的变化有时候很简单,看清行业三年后的变化是难的事情,但看清后决策会变得简单很多。
去年有本书很棒,10X than 2X,强迫自己的思维有10倍速的视角。
包括一个10年的项目,能不能在6个月内完成。
13.现在越来越明白底层特质的重要性,如果光看技能层 人和人其实差距不大,但底层决定十年后的发展上限。
14 .人最重要的是加速度,过去成功不代表现在成功,但过去一直失败你要小心了。如果一个人 几年内都没有任何成绩,要反思选择或者能力问题了。
15.一直热衷赚快钱,最大的坏处是会形成思维惯性,对低垂的果实表现出狂热,但从概率上来说,总有一天,你会被跑的比你更快的狮子吃掉。
16 .做正确的事情,不一定是做难的事情,“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是有行业语境在的。
在很多行业,不用和自己过不去,正确的事情有时候反而会做起来会更轻松,因为自带势能加速度。
17. 如果一个概念 10 年前大家都在说,现在依然还在炒,要么是真的难,要么是真的对。
前者是 sass,每年都是元年。后者是 IP,从图文到短视频时代。
18.不要羡慕纯运气,要学习可被复制的运气,大多数高手的运气都是可以被计算的。最简单增加运气的方法就是:多花钱+保持好人品。
有朋友今年接手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源于多年前商学院认识的一个大哥,对他接近 10年 的观察。
19.一个人的核心能力是知止,越早知道或者触摸到能力圈的边界越好。因为知止,心态反而会更开放。
过去一味的强调自营,载了不少跟头,包括这次我们去做产业IP,我们也主动找合作方合作很多环节。
20.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你认为很新鲜或者棘手的事情,可能别的行业,别的维度上已经发生过好多次。
21.“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很多事情的发生其实暗合规律,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比如行业流量变迁的规律,商业模式的红利期,都存在周期。对普通人来说,最难的是尊重常识,当然更难的是承认自己是普通人,不是special one。
当然你悟到这个点后,你就无所畏惧了。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我们可以犯蠢。
过去很少找大佬主动聊天,生怕大佬觉得这个问题太愚蠢了。但有个朋友讲,你可以害羞,但是1秒钟后害羞就过了,之后你就恢复正常。
22.在当下的环境中企业一直要关注几个点,增长,效率和风控。
对于公司来说,营收是面子,资产是里子,现金流是日子。
23.多和能数次穿越周期的人聊,他们有更深的体感。一时的风起云涌,不如一直呆在牌桌上更令人值得尊敬。
24.终局思维和逆向思考能力都是稀缺品质。
25.在很多人眼里的赌博行为,其实是无数次精准的计算。
不要只看利润率,要看ROE
ROE=利润率*杠杆率*周转率
所以看到一个月利润率20%且超高周转的生意后,一个大佬果断借了8000w年24%的“高利贷”,一把封神。
26.在成功之前,找到你的绝对长处,长到依靠这个,周围的资源会自动聚拢为止。
27.想要大幅增长,从需求端要满足:刚需,稳定,趋势向上,抗周期,有延展。同时具备要素越多越好。
28.圈子很重要,圈子的平均收入就是你的收入。
有个顶级投资人一直会问创业者两个问题:你的大哥是谁(你在什么样的圈子里),你之前赚的钱都花在哪里(只顾贪图享受的直接pass)
29.对于学到的新知,要养成付费意识,而且是随手付费意识。我经常在每周日晚上自己直播间“PUA”观众,如果听到有价值一定要送礼物,第一你能记住这个知识点,第二你的好习惯就培养出来了。
我发现微付费的杠杆非常大。之前看某个大佬的公众号,那会他的阅读量不高,我给每篇历史文章打赏了200。加到微信后,这个大佬连忙感谢,像遇到知音一样。可能正常渠道你都没法接触这样的人。
30.玩了一个叫做财富流的游戏,线下6个人组局,用3h走完一生。有几个体感:
一个是终局思维,如果一个人一上来就看见过高山上的风景,确实能够更快的进入顺流层。(游戏中表现为被动收入远大于主动收入)。
第二做任何事其实都会消耗精力,这是一个隐形的投资,把精力花在哪里就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有个朋友刚赚了笔大钱,想要买一辆兰博基尼,后来被投资人劝退了。理由是核心不是600w,而是你买之后要在车上花时间研究,还要花更多时间炫耀,这点时间不如投入在公司上收益更大。
31.呆在牌桌上,可以待机,但不要下线。
32.判断终局的能力是最难的,所以区分出来了纯打工,生意人,企业家。
33.谁痛苦,谁改变。聪明人最大的问题是,总是能找到很多支线的答案,每次都能活下来。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诅咒。
34.这几年创业,热衷于加各种组织,私董会,咨询等,累计花了几百万。很多朋友问我,到底哪个私董会最值得推荐。其实这个问题反过来问更合适,你去参加这些的目的是啥?
每个阶段你参加每个私董会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之前只是生怕自己 fomo一些机会,但后来发现,缺的不是信息,是目标。
35.能游到海水变蓝,最核心的不是努力游,而是先确是海。不然越游越累,可能发现是在沼泽。
如何判断?算力+算法+数据
有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算力强),多元思维模型(算法好),优质信息源(数据好)。
幸运的是AI时代,能够帮我们做很多决策参考,我现在基本上已经离不开GPT了。【这里面有很多心得,回头有空,做个AI新媒体俱乐部】
关于团队
1.顺着人性做事,逆着人性修心。共苦其实没有同甘难。
2.太高的利润率往往不是好事,会有很多人盯上,如果叠加上没有很强的组织壁垒,那会形成灾难。
普通公司不要轻易搭建所谓的护城河,在你没有看清楚这件事情之前,可能只是搭建了一条马奇诺防线。
而且你觉得它是护城河,仅仅是因为你在上面投入过多。
3.使命愿景价值观,刚创业的时候感觉比较虚,没有看懂和理解。
直到去年才有感觉。核心是确定目标,动力,制定规则。
就像一艘船在大海里,有的人开着开着就变成了海盗,有的人变成了哥伦布发现美洲,这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4.筛选比培养更重要,但是前提是你能配得上大家,你只能找到你目前能找到最好的人。
所以不要抱怨企业人才不行,多看看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5.冰山下的比冰山上的更重要。
创业刚开始,我们更看重技能型的人才,拿来就用,但是后面慢慢发现,招错一个人的成本其实非常大,特别是造成的伤害方面。
现在找核心人才,更看重这个人的一些底层特质,价值观,人生观。
6.很多时候企业的失败,并不在于一路业务缩减,而是创始人一路扩展后的精力问题。
就像硅谷现在说的创始人模式回归。雷军做小米汽车的时候问了李想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做汽车,你给我一个建议,只要一个,是什么?我说:小米车要想成功,你必须all in——没有什么其他的,只要做到这一点,小米汽车就会成功。”
7.如何判断组织升级的标准是什么?
李想:核心要完成四个任务:
如何能有效感知并获取到全面真实的信息;如何能做出好的判断及决策;如何确保执行的过程;如何有效复盘能做好其中2个以上就很难,继续修炼。
8.短期主义vs长期主义的本质不是选择,是看清真相。
所以不要上来就谈长期主义,可能造成长期危害。
我曾经很困扰于是做生意还是做事业的问题,不知道自己的初心在哪里。其实没有短期和长期主义,本质是你看清这件事情的真相。就像打游戏一样,不能只关注眼前的补兵,而要看清整个地图,明确最终目标是推掉水晶塔。
9.要时刻保持团队的中正位,既不要纯利益导向,也不要一点利益都不谈。
10.远离那些经常负能量的人,不要认为你能轻易改变一个人。
同时将军赶路,莫追小兔。不要被情绪裹挟,不要被沉没成本打劫。
11.在《悉达多》这本书里,有一个商人问他,“你一个大僧人什么能力都没有,你在干嘛?”
他说我有三个能力: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
会思考(强大的认知能力):看清真相会等待(延迟满足感) :看清真相后的耐心会斋戒(忍受痛苦的能力):接受过程中的曲折“期望值很高的人,耐力就很低。不幸的是,在成功的道路上,耐力是很重要的。我不知道如何教给你们,除非我希望你们遭受一些磨难。我很幸运,从小就在一种能够成功但又有很多挫折和磨难的环境中长大。直到今天,我在公司内部使用“痛苦和磨难”这个词组时仍然感到无比欣喜。"——黄仁勋
这本质就是西游记的故事。
12.利他是个好东西,请持续。无论是在公司内还是对身边朋友。
我经常在各种场合随手帮一些朋友,甚至有有些时候还吃亏,但长期看很多机会都是来源于之前积累。
以至于有个小圈子都说近火火者富,比如20年拉了身边一票朋友,做教育的CPA,好几个结果都还不错。
13.今年我们也从一家纯粹的K12 MCN公司,转型为产业IP的公司。主要聚焦在【帮助真正有能力和愿力的人一起放大】。
目前重点看的是心理学,家庭教育,文化领域等。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尝试结合AI和数字人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我坚信做对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
作者 | 龙共火火 睿翼互动创始人,《高阶运营》作者,新媒体领域深度思考者,实践者。
来源:运营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