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群在无限细分,场景无限细分,用户的时间无限细分,细分到现在,连碎片化都不准确了,应该说“粉尘化”。而越是粉尘化,用户注意力越难抓,品牌越想要确定性,就更要投效果广告,打爆品。
原创 刀姐doris 刀姐doris
都说这两年品牌越来越难做了,关键就在一个词——碎片化。
人群在无限细分,场景无限细分,用户的时间无限细分,细分到现在,连碎片化都不准确了,应该说“粉尘化”。而越是粉尘化,用户注意力越难抓,品牌越想要确定性,就更要投效果广告,打爆品。
但消费者也在改变,同质化商业信息轰炸下,用户的“广告雷达”越来越敏感,今天品牌要面对的是一群更聪明、但同时更少耐心的用户,品牌心智越来越难建立。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今天说一个反共识,信息越是碎片化、粉尘化,品牌反而越要关注深度心智;
与其七次触达,不如一次真正的触动。
01
深度心智,为什么重要?
营销界有一个七次触达法则:想让一个人买你的产品,最少要让他看到你七次。
这个理论本身没错,内容和渠道碎片化到极致,再配上算法,品牌想要做到七次触达,比以前更容易了。
但问题在于,七次浅层次的触达,用户买了你的产品,然后呢?你的内容有没有击中用户内心的渴望?有没有留下什么心智标签?有没有给用户留下了一个毫不犹豫购买你的理由?这些问题决定了品牌势能多少,能不能冲破流量的天花板。
上周我去参加 B站 AD TALK,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谭北平就提到,美国 MMA 研究显示,消费者仅需 1.2 秒就能识别出广告内容。
看得快,划得快,忘得也快,用户对同质化、高密度的信息已经审美疲劳了,而且能快速识别广告,品牌的每一次“触达”,可能都活不过三秒。
没有好内容做支撑,品牌的触达不仅无效,甚至有可能起反作用。
徕芬社媒负责人牧宸就和我说,品牌过去投了很多信息流广告,销量增长也很好,但被消费者认为是“网红”品牌,反而损害了品牌势能。创始人的创业故事,供应链整合能力,对“技术普惠”理念的追求,这些品牌层面的闪光点反而被掩盖了。牧宸透露,徕芬接下来会用技术发布会、创始人深度访谈等深度内容形式传播品牌理念。
其实这两年品牌也意识到,短期增长可以靠效果广告特效药,长期增长还是得老老实实建设品牌。老粉都知道,在刀法品牌增长立方体里,深度和品牌势能挂钩,是长期增长的基础。
所以我说,内容,而非投放,是碎片化时代品牌做品效销合一的关键。尤其是 3C 数码、汽车这样重决策、高客单价、高理解门槛的品类,更需要深度的沟通,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与其七次触达,不如一次触动,触动的结果就是深度心智。
02
深度内容+深度互动=深度心智
看到这很多品牌可能会说:谁不想做百年品牌?谁不想做长期品牌建设?问题是现在 TVC 没人看,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短视频又很难触动用户,深度心智怎么做?
听完这次 AD TALK,我觉得 B站的中长视频内容+社区生态的综合体,可能是适合品牌“种”深度心智的一个场域。
深度心智首先需要深度内容。不论是产品卖点,还是品牌故事,都很难用十几秒的短视频讲清楚,短视频只能讲清楚两件事:我是什么品类的什么东西,卖多少钱。消费者接收的信息主要是价格,而且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看到广告直接划走,连比价的机会都不给你。
相比竖屏短视频,中长视频信息密度更高,天然更适合品牌完整、清晰地呈现产品的卖点,或是传递品牌的精神。
B站也总结了自身内容生态上的三个优势: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
看得清
B站营销中心总经理 Shelley 提到一个例子,去年的一个百大 UP 主 @LKS 和雷鸟拍照眼镜合作,他戴了这个眼镜整整一个月,记录生活里的各种场景,甚至戴着这个眼镜记录了自己参加百大领奖的过程,最后剪出 15 分钟的视频。通过这个视频,用户从第一视角体验了这个产品在各个场景下的表现,以及和竞品的差异,产品信息比官网介绍还丰富。
听得懂
像数码 3C、汽车等品类,品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技术创新,但技术又有很强的专业性,价值很难在营销中显化。B站 UP 主很多时候承担了品牌与用户间“翻译官”的角色。
比如智己汽车 CMO 李微萌就提到,品牌想要传播自己底盘安全的优势,选择和 B站 UP 主 @所长wy 合作,把整车模型给到他,所长最后在视频呈现中把车“拆”了,用 3D 建模的方式,展现了各种事故情况下,智己用了哪些技术手段,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素材来源B站UP主 @所长wy
我去看了一下这个视频,我其实对机械一窍不通,平时对车也不感兴趣,但看完视频完全感觉不到枯燥,也没有看不懂的地方。
记得住
像前面提到智己汽车那个合作,周期长达半年,品牌和 UP 主都消耗了很大精力,目的不只是让用户看见、听懂,还要记住,才能走完“触动”的链路。
“触动”用户的关键点,就是互动。
秒针研究院统计过,仅考虑转发、点赞、评论,B站内容互动率是视频媒体均值的 3.7 倍,算上弹幕则差距会更大。
Shelley 提到,B站弹幕总数已经超过 200 亿条,90% 用户会使用评论区,评论区里既有给视频做笔记的野生“课代表”,也有置顶品牌蓝链,方便直接转化。
而且,品牌可以在视频评论区和用户玩梗、整活,之前 MATES 模型那期播客我说过,B站是一个品牌和用户开 party 的地方,品牌和用户有深深的羁绊。
这种羁绊能够实现,很大程度要源于 B站社区文化,虽然平台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内容分区越来越多,但商业化上没有急功近利,高信任、高互动的底子没有丢掉。
这种信任能达到什么程度呢?UP 主 @小透明明提到,他们的商单视频播放量高于平均播放量,每次商单视频高潮就是广告出现的时候,甚至有观众为广告做笔记。
素材来源B站UP主 @小透明明
用户和 UP 主之间的信任是相互构建的,很多 UP 主在整个商单周期中都会考虑:这个品牌产品对粉丝有用么?广告内容是否足够有趣?品牌和这样对应圈层的 UP 主合作,也就更容易规模化触动某个圈层用户。
上面说那么多,好像和不同的 B站 UP 主合作有不同打法,那有没有一套通用的公式呢?
现场有几个品牌分享了各自的心得,我总结了一下,有两种内容形式,适合品牌“种”深度心智——传递知识、讲述故事。
传递知识
智己就是注意到,平台上有很多机械迷和汽车爱好者,技术方面的知识科普很容易引起这部分用户的兴趣;
讲述故事
B站 UP 主 @小透明明说,他们在在妇女节时候为大众一款面向女性的车型凌渡 L 做品宣,他们讲了第一个走上战场前线的女性摄影师伯克怀特的人生故事,品牌精神就随着故事具象化,讲进用户心里去了。
当然,这两种方式也可以结合着使用。比如 @徕芬科技就是通过创始人叶洪新与大咖对谈的方式,讲品牌的创业故事,同时穿插技术科普,在 B站圈了一波粉,徕芬的人将这种模式称为“熬参汤”。
素材来源B站UP主 @电丸科技AK
品牌的“参汤”能熬成,基础在于用户多年形成的站内内容消费习惯,他们来 B站就是把喜欢的 UP 主的长视频当综艺/纪录片/小课堂看的,他们愿意,也有耐心在 UP 主的 party 上听品牌讲知识、讲故事。
03
触达可量化,触动如何追踪?
中长视频有上面这些价值,品牌不是不知道。
但问题在于怎样看到效果?现在品牌都是一个营销人分身成两个用,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谁也不敢做无效动作。
之前品牌对 B站投放的纠结和犹豫,就在于不能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
品牌在其他平台的投放动作,效果立竿见影,播放、转化、ROI 几乎是实时在反馈,但落到 B站上,以前品牌只能看到触达(播放量),也能看到有用户被触动了(弹幕、评论),看不到触动层面的直观数据反馈。
真正的触动需要通过技术放大和验证,这也是品牌营销人的痛点:你既然说有长期价值,我在什么人群心里种下了什么心智?我的人群资产增加了多少?预期能带来多少转化?我总要有东西去给老板汇报,平台不能让我蒙着眼睛跑马拉松,不然宁可不做,不能做错。
实际上,这些矛盾背后体现了 B站的一个独特之处:其他平台上,用户一般是先被打动,然后购买,体验后被触动,进而复购;而在 B站上,用户可以先被触动,再有转化和复购。
换句话说,B站上不是不能做品效合一,而是品效延迟合一。B站独特的人群和社区生态,再加上独特的转化链路,对它上面营销效果的度量,是不能简单用 5A 理论去套的。
去年底,B站上线了自己的 MATES 人群资产模型,他们把 A3 拆成了 T(trust)和 E(endorse)人群;同时,随着平台基建不断完善,通过 MATES 模型和花火等工具,品牌可以直观看到,投放之后,平台上多少用户认识了我?爱我的人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他们爱上我多久之后决定为我付费了?
做品牌就是一场马拉松,B站现在做的事,就是给品牌一个路线图,告诉你每个赛段长什么样,哪里有补给站,优秀的运动员就可以针对性调整策略,和自身全域策略打好配合,获得长效健康增长。
其实今年 AD TALK 和去年相比,整体逻辑变化不是很大,感觉 B站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节奏,围绕深度心智这个相对优势,挖深、挖透。平台路线确定了,也有像徕芬,智己,颐莲等品牌尝到了甜头,其他品牌也就更敢尝试。
我记得去年 AD TALK 上,B站 COO 李旎说:“投 B站就是投年轻人,投的是新消费力和新消费增量,投的是现在及未来。”
今年她说:“现在中国 68% 的 90 后活跃在 B站,试想一下,成为他们熟悉的品牌,未来会有多少可能?”
但和去年相比,今年 B站说出这句话时更加有底气。
前阵子 B站发布了 2024 年的 Z100 榜单,平台综合产品曝光量、UP主推荐度、用户口碑、互动与购买等指标,选出了一百个 B站用户最爱的产品,其中 38 个品牌连续两年上榜,其中既有平价的食品日用品品牌,也有仰望、华为、苹果、乐高这些很贵,或者有点小贵的品牌。
品牌投 B站预期的那个未来,有了明确的风向标。
作者 | 星志
编辑 | 刀姐doris
(请勿重复添加,通过后请及时自我介绍)
或关注刀法研究所看更多新消费、新品牌、新营销一手报道
如果喜欢,让我知道你在看吧
来源:刀姐d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