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北京农文旅融合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360影视 2025-01-23 08:00 2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农文旅融合发展是高水平推动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高效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质量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的重要路径。现结合政协委员履职和金融工作实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农文旅融合发展是高水平推动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高效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质量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的重要路径。现结合政协委员履职和金融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以改革为引领,深入推动北京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北京农文旅融合发展规模持续扩大、业态逐渐丰富、结构不断优化,但在统筹规划、产业融合、数字赋能、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北京作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旅游城市,需要坚持以改革为引领,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市场优势和“大京郊”的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多元化提升,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为首都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聚焦顶层设计,加强政策规划引导。北京农文旅融合发展是系统工程,要放眼长远、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全面提高政策规划引导水平。一是统筹规划布局。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的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将农文旅融合发展放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大局之中、放在首都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潮之中谋划。结合各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系统、可行的发展规划,打造主题鲜明、特色各异的农文旅产业带或集聚区,培育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村,避免同质化发展、“内卷式”竞争。二是完善协调机制。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建立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协调机制,畅通瘀堵、破除壁垒、理顺关系、打通经络,推动各类资源高效整合、各项政策有效衔接、各种要素集聚发力,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三是加强政策支持。政府研究出台涵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使用便利等在内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培育壮大农文旅市场主体。加强农文旅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向农文旅融合项目。多渠道发放京郊民宿消费券、观光旅游消费券等,加大“引客下乡”力度,提升乡村旅游人气。

聚焦产业融合,深挖乡村文旅价值。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产业融合,需要通过文化激活、旅游增效,实现首都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和多种功能。一是丰富产业体系。大力挖掘京郊特色文旅资源,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民俗文化为魂,建立集乡村旅游、科普教育、农耕体验、休闲康养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乡村产业格局。二是加强融合互促。将农业生产、文化创意和旅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有效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实现京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强化品牌塑造。因地制宜建立农文旅产业联盟或合作共同体,共享资源、协同开发、联合经营,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乡村旅游品牌、文化创意品牌等,提升地区的整体知名度和吸引力。综合运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品牌推广,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品牌内涵和口碑。

聚焦数字赋能,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新一代数字技术能够推动农文旅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一是打造消费场景。加快建设数字农文旅业态体系,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数字农旅、数字农庄、乡村数字文创等典型场景,培育云旅游、云演艺、云展览等新业态,推动不同农文旅消费方式有机结合。二是提升游客体验。构建北京市智慧农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广泛收集产业运行数据,探索农文旅私人定制模式,为游客提供旅游攻略、路线规划、门票预约、数字导览、农特商品采购等个性化服务。对乡村文旅产业实施全领域、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监管,强化安全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用好接诉即办机制,及时回应解决游客诉求。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坚持引才育才并举,大力培养集聚各类人才特别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科技人才,打造实时交互、沉浸体验的数字引才空间,将乡村文旅IP的直播流量转化为人才增量。创建面向乡村文旅人才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让更多农民熟悉手机这个“新农具”、网络这块“新田地”。

聚焦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全面覆盖、综合配套、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保障。一是改善京郊交通网络。加大农村交通建设投入,构建“快进+慢游”的乡村旅游交通网络。优化城乡快速交通主干道布局,完善市郊铁路、精品旅游专线等建设,提升城乡道路通行能力。构建特色旅游景观走廊,推动绿道、休闲步道、骑行道等慢行空间与乡村旅游资源相衔接,提升乡村道路景观效果。二是夯实配套基础设施。加大北京农村数字基建力度,提高千兆光网和5G网“双千兆”网络覆盖率。完善住宿、餐饮、卫生、通讯等配套设施,高标准建设乡村夜间照明系统,开发夜游古村落、乡村灯光秀、篝火晚会等夜间旅游项目,提高乡村“夜经济”的品位和价值。三是提升乡村社会服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供给质量,提高乡村社会保障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改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环境。

以创新为动力,为北京农文旅融合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创新完善金融支持北京农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大资源倾斜,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为北京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坚持有的放矢,绘好金融服务图谱。金融机构应当与有关政府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对北京农文旅产业、项目和主体进行摸排梳理,绘制金融服务图谱,建立完善农文旅金融服务“白名单”,找准支持重点。一是大力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把支持乡村建设与传承保护乡村特色风貌、优秀乡土文化结合起来,对传承保护乡村特色和文化传统的项目给予更大支持,守住绿水青山,留住乡愁记忆。二是支持农文旅产业链各类经营主体。以金融支持京郊重点景区升级改造为核心,促进景区配套项目、服务设施完善,带动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健全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将产业主体留在乡村、增值收益留给农民。三是支持农文旅产业带头人和集体经济组织。为“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在乡创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文旅产业带头人对接市场、积聚要素、盘活资源、带动群众的作用。为村集体和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成员提供账户管理、资金管理和贷款融资等金融服务,探索农村集体股权质押融资方式,助力村集体“股金”变“资金”。

坚持提质增效,创新金融政策产品。紧扣北京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信贷政策和特色产品,提高农文旅金融服务的适配性。一是加大政策倾斜。紧扣北京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在金融资源分配、政策制度配套、考核激励跟进等方面做好统筹安排,提升政策体系的精准度和适用性。对农文旅金融服务“白名单”内的经营主体,在贷款定价、融资期限、服务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二是加强产品创新。对重点景区创新文旅知识产权、景区收益权等抵质押融资产品,对核心景区上下游经营主体创新信用类无抵押贷款产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打造与农文旅投资、消费等需求相匹配的产品体系。三是优化流程机制。完善配套信贷流程,对符合要求的农文旅经营主体开辟“绿色通道”,完善授信“扁平化”管理机制,合理降低贷款申请门槛,提高审批放款效率,推行无还本续贷,有效满足农文旅产业金融需求。

坚持科技赋能,优化数字金融服务。结合北京数字经济特点和农文旅融合发展需求,创新运用数字化方式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捷度。一是加快数字金融创新。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打造“融资+融智+融数+融技”的金融服务体系,拉长做深农文旅产业金融服务链条,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实现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精准化匹配,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活水”。二是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构建安全、合规、统一的农文旅数据要素平台,不断丰富数据来源、构建数字生态,持续优化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机制,夯实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数据基础。三是增强数字风控能力。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农文旅金融风险协同管理,推动金融风险预判和决策的数字化,推动金融风险防控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坚持多维施策,夯实金融基础设施。一是优化信用环境。加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信用体系建设,将金融服务与弘扬和培育良好家风乡风相融合,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相结合的机制,推动更多“无形”信用资产转化为“有形”信贷资金。二是加强渠道覆盖。在农文旅重点发展地区加强金融服务渠道布设,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推广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服务方式,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三是凝聚多方合力。加强政府、农村集体、企业、金融多方合作,为农文旅项目整体开发、系统运营提供更多制度设计。围绕政府规划、项目建设、资源整合和增信机制等,推动政府政策与金融支持深度融合,完善“政银担保投”风险缓释共担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文旅项目的稳定投入。

文/胡新智(北京市政协委员,农行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