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遗留效应”竟然决定寿命长短!早期控糖原来这么重要!

360影视 2025-01-22 02:50 2

摘要:朋友们,我是认真科普的李医生,,今天必须得和大家继续说严重威胁咱们健康的大问题,那就是糖尿病。现在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就跟坐火箭似的,一路飙升,形势那叫一个严峻。

朋友们,我是认真科普的李医生,,今天必须得和大家继续说严重威胁咱们健康的大问题,那就是糖尿病。现在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就跟坐火箭似的,一路飙升,形势那叫一个严峻。

根据202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糖尿病患者已经突破1.4亿大关,这意味着什么呢?差不多每八个中国公民当中,就有一个人正在遭受糖尿病的折磨,这个比例简直高得让人头皮发麻!更糟糕的是,即便很多患者一直在积极接受药物治疗,可要是拿HbA1c这个字母叫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当作衡量标准,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依旧很不理想。这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了巨大的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还让整个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实,糖尿病并非现代才有的“新病”,古代中医就对其有所认识,称它为“消渴症”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有记载,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是引发消渴的重要因素。

《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意思是过度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会致使身体内部产生变化,进而引发消渴症。这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原因中饮食因素的认知不谋而合。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不但详细描述了消渴症症状,还给出了治疗方剂。像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对于消渴症疗效显著。白虎加人参汤适用于消渴症出现口渴多饮、大汗出、脉洪大等气分热盛且气阴两虚的症状,通过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人参、粳米、炙甘草益气生津,调理人体,缓解患者不适。

唐代名医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糖尿病的医家。他明确指出消渴患者应“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强调了严格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同时倡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导引等,认为这有助于气血运行,增强体质,辅助治疗消渴症。

就拿我认识的一位张大叔来说吧,他被糖尿病缠上已经好些年了。一开始,他觉得只要按时吃药,这病就没啥大不了的。可谁能想到,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达标,各种并发症还是找上门来了。先是视力急剧下降,原本看东西清清楚楚的他,如今连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什么东西绊倒。紧接着,脚部开始出现溃烂,怎么治都治不好,最后只能无奈地截肢。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这一场病,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家里为了给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张大叔自己也从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唉声叹气, 这就是糖尿病,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个人的生活,摧毁着一个家庭的幸福。

说到糖尿病,不得不提它那犹如“甩不掉的尾巴”一般的 “遗留效应”。这就好比你在雪地里走过,即便你已经离开很久,脚印却还深深留在那儿。糖尿病的遗留效应也是如此,患病期间高血糖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不会因为之后血糖暂时控制住了就完全消失 。哪怕后续血糖看似稳定了,之前高血糖带来的影响,比如对血管、神经的损伤,还在持续,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问题。 这个“遗留效应”的概念,来源于具有重大意义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在1977年到1991年期间,有5102名患者参与了这项研究,并且被随访了长达24年之久。其中,那些采用磺脲类或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在后期的监测研究中发现,他们的血糖遗留效应在后续14年里丝毫没有减弱。和基线数据对比,在添加了NHS行政跟踪数据后,全因死亡总体相对风险减少了10%,心肌梗死总体相对风险减少了17%,微血管疾病总体相对风险减少了26%,对应的绝对风险分别降低了2.7%、3.3%、3.5%。而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组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的遗留效应在14年内同样没有减弱,全因死亡总体相对风险降低了20%,心肌梗死总体相对风险降低了31%,绝对风险分别降低了4.9%、6.2% 。 《柳叶刀》子刊也对251339例新确诊且基线没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过深入分析,结果发现,确诊后前3年HbA1c平均水平>8%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那是最高的。而在2型糖尿病早期,也就是确诊前1 - 2年的时候,如果采用SGLT - 2抑制剂治疗,就能有效消除血糖控制不佳和心血管不良结局之间的相关性。

糖尿病的危害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杀手,悄无声息却又极其致命。从确诊的第一天起,高血糖就如同一只潜伏的猛兽,开始疯狂地侵蚀我们的血管和神经。它的早期症状,比如口渴多饮、尿频、疲倦乏力、体重无缘无故下降等,特别容易被忽视,或者被当成是普通的疲劳。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确诊的时候,其实已经存在并发症的风险了。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引发的那些并发症,心梗、脑卒中、肾衰竭、失明、截肢等等,一旦发生,大多数都无法逆转。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李阿姨,她就是因为对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没有足够重视,等到身体实在扛不住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肾病。为了维持生命,她不得不定期去医院做透析,每次透析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不仅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生活质量也严重下降。她常常后悔地说:“要是我能早点发现,早点注意控制血糖,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面对糖尿病,早期控制真的是至关重要。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定期体检就是发现糖尿病的第一步。特别是那些有家族糖尿病史、身体肥胖、患有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成年人,我强烈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筛查。在检查的时候,一定要密切关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两个关键指标,哪怕血糖只是稍微偏高一点,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起来。

一旦确诊糖尿病,科学管理那是势在必行。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管住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从饮食、运动、药物、心理等多个方面全面入手。 在饮食方面,一定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像我们平时吃的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它们可是让血糖升高的“主力军”。咱们应该多选择全谷物、杂粮、蔬菜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坚决避免高热量、高糖食物的过量摄取。

古代中医对食物性味的认识也能为我们优化饮食结构提供参考。比如,中医认为一些食物具有清热、滋阴等功效,糖尿病患者适当食用,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比如说,隔壁的王大哥,以前特别爱吃甜食,每天都要喝好几杯奶茶,吃各种糕点。确诊糖尿病之后,他痛定思痛,彻底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现在,他每餐都会搭配大量的蔬菜,主食也换成了糙米、燕麦等杂粮,血糖控制得就比以前好多了。

运动同样起着关键作用。适量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行等,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延缓糖尿病的发展进程。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不过,运动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把控运动强度,千万要防止过度疲劳或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古代中医倡导的一些传统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很适合糖尿病患者。这些运动动作缓慢、柔和,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有一位刘大爷,他坚持每天早上快走一个小时,晚上吃完饭再出去散步半小时。一段时间之后,他不仅体重减轻了,血糖也变得稳定了许多。

药物治疗也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患者仅仅依靠饮食和运动,并不能让血糖达到理想的标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遵医嘱,按时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中医的一些经典方剂在糖尿病治疗中也有一定作用,如今不少现代药物研发也从古代方剂中汲取灵感。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就擅自停药或者减量。要知道,糖尿病本身对身体的危害,远远大于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只有规律用药,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我听说有个患者,觉得自己吃了一段时间药后,血糖好像稳定了一些,就自作主张地减少了药量。结果没过多久,血糖就出现了大幅反弹,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并发症,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遭了不少罪。 心理调整同样不容忽视。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很多患者在确诊之后,心里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血糖的控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古代中医强调情志对健康的影响,认为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利于身体的调理。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接受疾病,并且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有个患者小李,刚确诊糖尿病的时候,整个人都快崩溃了,觉得自己的生活完了。但是他的家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鼓励他,给他信心。在家人的关心和支持下,小李逐渐调整好了心态,积极地投入到糖尿病的管理当中,现在他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对于那些还没有确诊糖尿病,但属于高危人群的朋友们,预防措施那可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要从生活方式入手,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减少久坐时间等等,这些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肥胖人群,减重能够大大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还能改善多种代谢指标。

古代中医预防理念中,注重生活的规律性和适度性,对我们如今的预防措施也有启示。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小赵,以前体重严重超标,而且特别不爱运动,整天就坐在电脑前。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成功减掉了几十斤体重。再去体检的时候,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糖尿病的风险也降低了很多。 现在有一种创新而且非常有效的糖尿病管理策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那就是生活方式医学。专家早就指出,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能够显著提高,部分患者甚至可以不依赖药物,就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同时还能改善血压、体重和血脂等健康指标。

有权威数据显示,经过三个月平均院外生活方式干预,参与者的糖化达标率提高了56%,平均糖化值下降了1.6个单位,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增加了22%,平均BMI降低了1.7个点。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生活方式调整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改善的重要性。

所以说,应对糖尿病,最佳的策略就是要把医院内的专业治疗和出院后的长期生活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医院里,医生们能够针对急性并发症和复杂病症进行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稳定病情。而出院后的长期生活指导,则主要是专注于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或者复发,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模式和习惯,从而实现长期的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随着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变得越来越关键。这个方案不仅要包含营养咨询、体育锻炼建议,还要涵盖心理咨询、压力管理和睡眠改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

就像有位权威教授说的:“真正的胜利在于当有利于健康的选择成为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行为时。”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有效地管理甚至逆转糖尿病,为患者的长期健康保驾护航。 朋友们,糖尿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身边。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从现在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说道:

不减滋味,

不戒嗜欲,

不结喜怒,

则病愈而可复作;

能从此三者,

消渴不足忧矣

感谢您阅读李医生的原创文章,用大白话把深奥的医学道理讲给每个人,让更多人获得健康常识,欢迎转发分享,传播健康,收获快乐!,善莫大焉

李医生简介:

副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医生,

百万阅读量创作达人,

国医文化类,健康类原创作者

河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

衡水市第一届基层名中医,

中医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委,治未病,针 灸,微创专业委员,

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舌诊,脉诊,手诊,辩证,运用中药,针灸等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病,肠胃疾病,各种痛症,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医中药调养,传承传统中医文化,发扬祖国国粹医药!

来源:初见李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