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故事拯救,我那“过腻了”的新年?

360影视 2025-01-23 12:12 2

摘要:时间总是比感知要走得更快一步。即便我们都已经和2025彼此熟悉了大半个月,但还是有不少人停留在过去的时空里,直到被互联网上愈来愈浓的年味儿刷屏视野、包裹感官,才会真的意识到——新的一年真的已经来了。

时间总是比感知要走得更快一步。即便我们都已经和2025彼此熟悉了大半个月,但还是有不少人停留在过去的时空里,直到被互联网上愈来愈浓的年味儿刷屏视野、包裹感官,才会真的意识到——新的一年真的已经来了。

之于品牌而言,在大红灯笼高挂起的营销节点,辞旧迎新的故事也早已因为一年又一年地讲述而变得更难触动人心。所以,当我们不再把目光放在“团圆”“新年祈愿”“传统佳节”这些看腻、听腻的字眼上时,我们还能讲述一些什么呢?

这次的洞察其实很好理解。许多人在运动中的艰难时刻,都会用科比的「曼巴精神」激励自己坚持下去。NIKE通过在短片里展现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年龄肤色的运动员在面对困难时默念「KOBE」的场景,并以一句「今年不属蛇,今年属曼巴」收尾,激励人们在新的一年用「曼巴精神」突破自我,迎接蜕变。

凭借这种风格,NIKE在漫天的新春营销里做出了差异化。科比曾将自己在篮球上的风格比作非洲草原上毒性极强、勇猛好斗的黑曼巴蛇。而他代表着的「曼巴精神」无论在运动赛场,还是日常生活,影响力都不用多说。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不运动的人也耳熟能详。

这样看来,利用「科比」和「曼巴精神」讲态度,似乎并无不妥,曼巴蛇和农历蛇年的文化象征也能联系起来。不过再伟大的创意,也离不开好的执行。尽管NIKE在持续传达品牌观念这点上做得不错,受众确实需要“重复”才能留下印象。可是与前两次出圈campaign比起来,这次还有进步的空间。

蛇年片中唯一反复出现的文案是科比的名字,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念句「KOBE」就能继续往前,显得有些“表面”。曼巴精神也绝对不仅限于运动,既然放到新年来讲,如果能延伸到其他瓶颈时刻,应该会让表达更有力道一些。而让很多人产生不适的,可能是结尾那句「今年不属蛇,今年属曼巴」。一来这算是“挑战”了传统,让曼巴精神融入新年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抛弃“蛇年”这个形象,就有点轻浮了。再者,当你过年走在街上,抬头看见广场大屏放着故人的海报,观感确实不太好。致敬伟人,不必赶着新春。

但不得不说,NIKE不愧是态度广告的老手,每次campaign都能看到巧思。接下来一年还能怎么狠,狠到哪里去,依然值得期待。

宝洁:

打开“八倍镜”回家过年,最戳人的还是“日常”

想讲好年味儿,绝不能错过流淌在国人血脉里的关键词——送礼。对难得回家的年轻人而言,过年捎回的一份礼物,就像是进了家门后最实诚的“嘴替”,所有柔软的心里话都由它牵起。

是讲究精致大气面儿上有光?还是得用贵凸显仪式感?面对正对着花哨攻略纠结犯愁的人,宝洁给出的回答意外地简单,只凭两个字,“日常”。

放弃一味地呈现华丽的送礼清单,宝洁把镜头转向了家人们不那么华丽的生活——一次次兑水后“无限复活”的爸爸的洗发水、造型堪比“物理卷王”的妈妈的牙膏、奶奶藏了很久不愿丢的古董洗衣粉、家里护肤的瓶瓶罐罐被用到见底也舍不得复购……沿着回家必经的机场、高铁站等熟悉的场景,家的氛围因为距离的缩短越发浓烈,一幕幕海报真实得像是开了八倍镜、偷装了监控,投放场景的巧妙选取,也让故事的渲染力发挥到最大。

明明是最需要被看见的“日常”,在送礼的节点却被忽略。借助俏皮有梗的“玩笑话”,这组海报极具第一人称视角的代入感,真正唤起了年轻群体的心疼和共鸣。最好的新年礼物或许并非得在朋友圈C位出片,而是以务实的点滴关怀,托举好所爱之人的日常。弱化形式,转而举重若轻地描绘“年味”、“团圆”符号下的真实意涵,宝洁赢在了洞察本身。

在当代年轻人眼中,“家人的日常”或许曾是无比熟悉的画面,如今却大多数成了与自己距离很远的“电话的那一头”。而春节回家这一节点,正是去发现、沟通、关怀的难得契机。

为了稳稳地接住这份想要尽力去守护、弥补缺位感的情绪需求,宝洁在这场叙事中,巧妙地与便利的美团外卖组成暖心归家的CP联动,完成了一次从以实用多元的日用产品品类,到快速送达服务的“送礼接棒”,让产品本身成为托举家人日常的关怀。不仅传达出“及时为家人补齐日常用品才最贴心务实”的春节送礼心智,更让被节点特殊化的送礼行为重新回归到日常的每一天,传递“爱到日常里,才是新年礼”的主题,更为品牌叙事包裹上了柔软的人文关怀内涵。

多芬:

派对后的一块肥皂,藏了些什么新年故事?

同是迎新节点,相比更具嵌合文化语境的CNY营销,跨年节点的玩法更为轻盈日常。

譬如跨年午夜刚过,多芬就以最新campaign 「Unready for Anything」带来一组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图片,在纽约时代广场、伦敦莱斯特广场等地亮相。这都是各城市极具代表性的娱乐休闲地带,吸引大量人群前来跨年倒数。庆祝活动结束,多芬的标志性产品——沐浴皂,出现在闪闪发光的五彩纸屑和卷曲的丝带中,周围环绕着晕染的色彩水渍,刚好呈现了聚会的残余。

这组震撼图像由世界著名摄影师Sandro Miller拍摄,随后在各标志性地点的广场屏幕上被数倍放大。

旁边的文字“新年,凌晨3:22”定格了一个特别的时间点。这时候火热的派对已经结束,而属于自己的放松时刻才刚刚开始。

之所以把多芬这个案例放在这,还有一层原因,是它对节点“日常化”的解读。闭上眼想想忙碌一天回家后,终于卸妆洗漱完,瘫在沙发上的那刻。那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你肯定懂。此次广告,也是多芬对「Unready for Anything」的首次诠释。这个主题将关注点放在传统广告叙事中经常被遗漏的“毫无准备”的时刻,试图突破精致完美的框架,在更真实的生活场景里,重新定义美的概念。

“这不仅是为了显示产品的清洁功效,更是为了提醒大家留意生活中充满活力、未经修饰的快乐瞬间。”奥美联合利华全球执行创意总监Camilla Clerke在谈及创作洞察时,这样说道。

此次「Unready for Anything」的首套广告选取跨年这个特殊节点,聚焦每晚临睡前的卸妆仪式,借助户外的形式将信息放大,更抬高了话题的讨论热度,在岁末月终告诉我们,就算是在最忙碌的时刻,也可以卸下生活的重担。美,也存在于“未准备好”的时刻。而这样松弛的心态,一定会是奔向崭新一年的美好开始。

Apple:

催婚、假男友、爱乐之城……要素过多警告!

Apple每年农历新年都会发布Shot on iphone系列短片。今年他们交出的答案是一支全新新春歌舞片《想和你一起听听歌》,以9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融入多首经典华语歌曲,传达“爱”是始终值得相信的力量这一观点。

对比前几年动辄几十分钟的长度,今年只有11分钟,却因为选题过旧让不少人直呼无聊。短片主线内容是两个被催婚的青年在酒吧里偶遇,女孩请男孩假扮男友回家吃饭,之后两人暗生情愫、成为真情侣。

甫一推出,招来许多批评。剧情老套、立意不新、还有种译制片一般“端着”的腔调。按理说,苹果借此推广iphone的摄影功能,本应从各个方面提升制作水准,以“微电影”的定位来拍。今年这支片子融入歌舞,场景和形式都变得更加丰富,但内容立意上却退了好几步。片中男女主角被催婚催到头痛,结尾又变成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假戏真做”的戏码也不算有新意。难怪有网友锐评:“现在苹果的产品和苹果的创意,谁更平庸一点?”

回顾该系列之前的影片,这两年苹果在Shot on iphone系列上的表现并不算稳定。24年的《小蒜头》也引发过争议。这支片子以“做自己就好”为题,讲述一个小女孩因为自卑始终没法接受自己的样子,片中借助“随时随地变身”这一情节揭示了她的自卑和难以自洽。但许多声音认为片子关于自我的阐述过于空洞,使得范伟的演技成了唯一看点。

23年的《过五关》算是拿得出手的内容。它以京剧为主题,展现了流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从主角被告知舞台时间缩减到内心独白,再到演完有可能是生涯里的最后一个十分钟,结尾一句“致一路过关斩将的你”更是一语双关、让人为之动容。

在Shot on iPhone系列中,最出圈、获得一致好评的还是陈可辛的《三分钟》。没有复杂的剧情,只是还原一个乘务员与孩子团聚的三分钟,便引发了无数共鸣。

屏幕上放大的倒计时,滴滴答答的声响,小男孩断断续续背出的乘法口诀表……过年这个温馨的场景,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需要争分夺秒的时刻。简单的故事,丰富的表演,致敬了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从第一条shot on iPhone的影片发布至今,这个系列已经过去十年有余。该系列从前的影片常让人们忘记自己在看广告这件事,完全沉浸在情节当中。直到影片结束,出现Shot on iPhone字样,才恍然反应过来。

不知道是不是被年年都会出现的“视频和产品无关”的评论影响,今年苹果着力展现了iphone在高帧率拍摄和混音等功能上的强大,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故事”。有时候,创作者过于在意campaign本身和产品的关联,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事情其实很简单:比起大而全的产品展示、美轮美奂的效果影片,我更愿意选择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尝完四道风格各异的“年菜”,或许你会觉得从洞察、落点,甚至是创意呈现来讲,相比于营销界“年夜饭桌”上千篇一律的玩法,这些案例“新”得有些抢眼。

不论是跳脱出正统感的俏皮甜味、是透着一股狠劲儿的苦与酸、又或是刻意去弱化节点感,令年味流淌回“日常”的粗粝咸味……差异化的打法,或许是一招险棋,但尝试着把传统的壳子剥去,叙事才能被填塞进更多的馅料,为年味赋予新的质感。

来源:言言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