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欧美大药企如诺华、吉利德等的先发优势,一边是印度、巴西、泰国等国家企业的“价格战”,中国玩家夹在中间,只能在继续“内卷”,压缩成本的同时,在支付端不停发力。
一边是欧美大药企如诺华、吉利德等的先发优势,一边是印度、巴西、泰国等国家企业的“价格战”,中国玩家夹在中间,只能在继续“内卷”,压缩成本的同时,在支付端不停发力。
撰文| 石若萧
1月20日,印度细胞治疗公司Immuneel Therapeutics宣布CAR-T疗法(商品名:Qartemi)已获得印度监管机构中央药品标准管理组织 (CDSCO) 的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据悉,这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成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B-NHL)的个性化精准CAR-T细胞疗法。
此外,该公司还获得了西班牙巴塞罗那医院诊所 (HCB) 的许可,该医院诊所是一家处于细胞疗法创新前沿的全球知名机构。
但相比适应证,行业更多讨论的却是价格——约4万-5.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仅在29万-43万元之间。
去年3月,有关CAR-T的价格问题在业内一度掀起过大讨论。彼时《自然》期刊一篇文章指出,印度ImmunoACT开发的CAR-T(NexCAR19)2023年就已在印度上市,单次治疗费用仅3万-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仅20万-30万元。
几天后的3月26日,巴西卫生部下属基金会Fiocruz宣布和当地组织合作,开发一种本土生产的CAR-T产品,单次治疗费用为欧美定价的的十分之一,即35000美元。
印度、巴西发展中国家的“廉价”CAR-T已经开始了批量供应,另一边,却是中国本土CAR-T企业的“节节败退”——或找不到患者,或是医保谈判陪跑。
一边是欧美大药企如诺华、吉利德等的先发优势,一边是印度、巴西、泰国等国家企业的“价格战”,夹在中间的国内玩家,究竟该何去何从?
便宜的印度药
本次新闻的主角Immuneel Therapeutic(以下简称“Immuneel”),其实很早就得到了业内的注意。
早在2023年9月,知名行业媒体Endpoints推出了2023“生物医药最具潜力新锐”(Biopharma's Most Promising Startups in 2023)榜单,11家生物技术公司上榜,Immuneel正位列其中。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班加罗尔,专注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可负担的细胞疗法,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其可及性。
创始人包括印度制药巨头Biocon的创始人Kiran Mazumdar Shaw、肿瘤学家Siddhartha Mukherjee以及风投机构5AM Ventures管理合伙人Kush Parmar,于2022年6月完成了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同时还宣布已开始在一项名为 IMAGINE的2期CAR-T试验中进行患者给药,这标志着印度首个由行业赞助的CAR-T试验。
试验结果不错,第90天实现了83.3%的总体缓解率 (ORR)。到2024年7月,总部位于阿曼的taiba Healthcare Group又对Immuneel进行了1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
整体看下来,这家印度药企的发展路径和中美Biotech们并无二致,最大的亮点是每个环节,无论融资额度,还是定价,都比中美同行要便宜许多。
这两年,印度CAR-T可谓风头浩大,2023年10月,ImmunoACT公司开发的NexCAR19疗法被印度中央药物标准控制组织(CDSCO)批准用于商业用途,随后火速开展了2项小型实验,12月公布试验结果,次年2月后正式商业化,全部加起来不到半年。
2023年11月,64岁的印度德里胃肠病医生古普塔博士(VK Gupta)在塔塔纪念医院接受了NexCAR19治疗,次年年中,并宣布体内“已检测不到癌细胞”。据悉,他为CAR-T治疗支付了42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30万出头,仅为我国上市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
另一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美已经有12款CAR-T产品上市,价格均非常高昂。以FDA最早于2017年批准首款CAR-T细胞产品Kymriah为例,作为第一个被批准用于2种不同适应症的CAR-T疗法,目前该药物在美国定价为47.5万美元/针,还不包括住院费和治疗副作用的药物。
可尽管MNC没有价格优势,但得益于先发优势和渠道优势,表现依然不俗。诺华的Zolgensma自2019年首次获得FDA批准上市,距今5年的时间就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2023年,吉利德Yescarta以15亿美元销售额摘得全球CAR-T疗法领域桂冠,成为目前首个销售额破十亿美元的 CAR-T 疗法;2024年,强生与传奇合作的西达基奥仑赛在前三季度的卖出了6.29亿美元,全年有望冲击10亿美元。
中国企业就没有这般幸运了,除了与强生合作出海的传奇西达基奥仑赛外,其余企业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内卷”的困境,怎么把价格压下去,扩大触及面,成了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难题。
国产CAR-T,何时破冰?
为什么印度药这么便宜?为什么国内没能实现同样的价格水平?
首先是质量。以NexCAR19为例,基于在印度进行的两项小型临床试验的结果,其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67%,完成缓解率为52%,和其他CAR-T动则80%乃至90%以上的缓解率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安全性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而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国内CAR-T其实也正在“疯狂”内卷的过程中,实现了定价低于100万的目标——2024年年初,合源生物的纳基奥仑赛注射液上市,并给出了99.9万元的定价。
此前,有业内人士对E药经理人表示,通常可以在三个阶段来实现CAR-T疗法成本的降低。一是通过支付方式、竞争对手和新的研发管线进入市场来实现,预期实现20%-30%的降价空间;二是凭借生产工艺的进步,包括自动化生产、转染效率提高、工艺的稳定等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30%-50%的降价空间;三是突破底层技术,如形成通用型产品的药品模式,来实现50%-90%的降价空间。其中,载体生产环节是整个过程中技术壁垒最高、成本最高的一环。
中国药企也在尝试从上述三个阶段来降低CAR-T疗法的成本。
比如在生产端。与先声合作的普瑞金生物则通过自主研发的生产工艺、杂质研究、质量研究等全套CMC工艺,预计能够大幅降低CAR-T疗法的成本。
另外,传奇生物选择自行生产病毒载体,科济药业在上海徐汇、金山及美国达勒姆市都设有生产基地,以通过自主生产的方式来降低综合成本。
而被阿斯利康纳入麾下的亘喜生物,其专有的FasTCAR平台能将自体CAR-T细胞生产时间从行业标准的1到6周,显著缩短到次日生产完毕,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企业的发力点,都是在将尽量多的环节纳入自行生产,优化工序,而非选择CDMO外包。据J.P.Morgan统计,细胞基因治疗外包渗透率超过65%,远超传统生物制剂的35%。降低外包比例,既减少了生产的流程和成本,也增强了对生产的掌控。
而在支付端方面。去年年初,作为首家推出国产CAR-T疗法的Biotech复星凯特打响了CAR-T疗法按疗效付费“第一枪”。其与国药控股旗下健康管理和患者综合服务平台宸汐健康联合推出“奕凯达中国首款淋巴瘤按疗效价值支付计划”。按计划,符合条件的患者在使用奕凯达治疗后,若未能达到完全缓解(CR),原本120万一针的CAR-T治疗将获得最高60万元人民币的返还,便宜了一半。
截至2024年6月,参与该计划的淋巴瘤按疗效价值支付计划首批参与的4位患者已经获得完全缓解。
不过,复星凯瑞的按疗效付费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商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支付能否形成共担机制?商业保险如何与和基本医保报销更好地结合?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行业共同讨论与实践。
然而2024年的国谈,通过形式审查的4款CAR-T药物企业的谈判代表仍然未能登上谈判桌,又免不了给翘首以待的业界泼了盆凉水。
这其实也给产业敲响一记警钟,除了降成本之外,还要尽快构建起能够负担起CGT疗法高昂价格的多元支付体系。
来源:E药经理人